一枝紅艷露凝香——來仔旦遺聞

一枝紅豔露凝香——來仔旦遺聞

一枝紅豔露凝香——來仔旦遺聞

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泉州戲曲界出了一個紅得發紫的坤旦叫林秀來,觀眾稱她“來仔旦”,她享有“閩南梅蘭芳”之譽。

時隔半個世紀了,一些老觀眾提起來仔旦,都交口讚美她是高甲戲早期的頭牌旦角。有人甚至說,至今旦角如雲,有其聲者無其色,有其色者無其聲,有其聲色者無其演技。此說姑妄聽之。來仔旦實是出類拔萃,藝絕一時。惜乎英年早逝。她短暫的一生,創造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古代婦女舞臺藝術形象,於今仍縈繞在老觀眾的腦海中;她的戲德修養、為人處世也留下不少佳話。她在世僅二十九年,經歷了顛沛、屈辱、輝煌、挫折的生涯,是那時戲曲女藝人人生悲劇的寫照。

流徙童年

1931年深秋的一個傍晚,海風怒吼,浪潮擊岸,一艘破舊的木船停靠在蚶江海邊六勝塔下石湖港。一個面龐瘦削的人販子縮著脖子,拉著一個小女孩下了木船,朝石湖漁村走來。一進村子,碰上了年近五十的鄉下郎中林苞。那人販子不禁喜上眉梢,忙湊近林苞,說:“真湊巧,你不是吩咐要買個孩子嗎,你看……”他將女孩拉到林苞跟前。林苞俯首一瞧,搖搖手說:“我要的是男孩子。”

“將來招個上門女婿,不是一樣嗎?再說,女孩子便宜得多!”人販子滿臉嬉笑地說。

林苞聽他這麼說也有道理,況且他手頭的積攢已經不多了,便把人販子和那女孩帶到後垵家中。

林苞和陳氏結婚二十多年,沒有生育,想買個孩子繼承香火。

人販子告訴林苞夫妻:“這女孩生於五月十五日,屬豬,9歲,因為家貧養不起,我給買來了,今天就轉賣給你。”林苞夫妻異口同聲地說:“好呀!好好!”因此,“好仔”就成為這女孩的名字。林苞夫妻對好仔視若親生,十分疼愛。好仔也乖巧伶俐,孝順養父母。

林苞原是殷實人家,只因那幾年抽鴉片上了癮,家道凋零,生活窘迫。好仔是個懂事的女孩,也很勤勞,10歲時她自覺地拎起竹籃子到海邊挖“蚮”(學名鴨嘴蛤,貝殼類海產),上街叫賣,貼補家庭生活費用。蚶江人都叫她“蚮好”。越年,林家日子更加困難,吃不飽,穿不暖,再也養不起這女孩了,便將她送到石獅她舅父(陳氏孃家)家中,怎奈舅父家也清寒,11歲的好仔又拎起竹籃子去賣油條。

“賣油條,又香又脆的油條噢!”每天日頭還未露面的時候,這清朗的叫賣聲就在村子裡迴響著,像百靈在歌唱,像銅鈴叮叮響。村人們又都稱她“油條好”。

石獅容卿村有個商人蔡然底,份屬二房,人稱“二房底”。他於1933年創辦金秀春七子班,因為業務冷淡,所以於1935年改組為高甲戲班,要再買幾名十來歲的童伶補充陣容。師傅錢子尉每聽到叫賣油條的聲音,屏息諦聽,嘖嘖連聲,“好清脆的聲音啊!”過了幾天,戲班頭家蔡然底帶著好仔來見師傅,師傅上下端詳著,看她面龐長得清秀,還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又瞧她寒冬臘月赤著小腳,凍得像紅蘿蔔似的,就知道她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好仔被這師傅看得滿面通紅,跑了。師傅望著女孩的背影,對頭家說:“是個難得的妝旦料子。”頭家回答:“這事我去辦!”

過幾天,林苞送好仔來到戲班。他已經將好仔賣給蔡然底的戲班子了,賣身契約寫明期限十年。12歲的好仔已經很懂事了,她想:從今以後不愁吃,不愁穿,養父還能拿到一筆她的賣身錢,她滿心高興。

這苦命的女孩,四年之間被三次轉賣,顛沛流離,受盡煎熬。從此她總算有了比較穩定的學藝生涯了。

師傅見她姿容秀麗可人,給她改名秀來。

群譽鵲起

金秀春班新買來的幾個童伶中,秀來天生麗質,相貌姣好,身材修長,又有一副好嗓子,為同班學徒所難企及。因此,她深得師傅愛重,對她寄託厚望,便以獨特的方法訓練她的聲音與唱功:一者,到靈秀山金相院濟世施藥處討取一壺“金汁”(把人的糞便裝在陶甕內,密封,埋在地下多年,待溶化為水,作為藥用),每天清晨,讓秀來空腹喝下一小碗,清熱降火,利咽養喉;二者,金秀春班班址令秀來盤坐於大瓷缸內,跟著樂器吹奏的音調吊嗓子,練習圓潤音質;三者,指定嗩吶手賞仔教授南曲,精雕細琢咬字行腔。(後賞仔收秀來為義女)師傅用心良苦,諄諄教誨;秀來勤學苦練,從不懈怠。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後,秀來嗓音更為清越甜潤。

秀來以工青衣為主,兼習花旦、小旦。

師傅以《採桑》(《兩國王》之一折)作為秀來的啟蒙戲,秀來學演王寶釧。這是一出唱做並重的青衣戲。師傅教戲極為認真嚴格,特別強調科、曲要與眼神配合。師傅說,第一齣戲要打好基礎,好比蓋房子要先打好地基,地基打不牢,房子就會歪斜甚至倒塌。秀來天資聰穎,悟性超人,又比其他學徒更下苦功,人家是雞叫三遍起床練功,她卻比人家早一個時辰就起來練功了。她暗暗下定決心,要苦練功夫,熬到出頭的日子。她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把這出《採桑》拿了下來。

四個月後,“金秀春”首場演出就碰到對棚戲。對棚者是赫赫有名的老班“金福升”,該班名角濟濟,妝旦的是名聞遐邇、演技出色的男旦李雙聲,水牌上寫的演出劇目是《瓦窯答》,這出戏是由名北呂潑扮演王允,名旦李雙聲扮演王寶釧。“鬧臺”鼓起,“金福升”棚前的觀眾密密麻麻,而“金秀春”是新班,棚前的觀眾稀稀疏疏。錢子尉沉吟有頃,決定推出林秀來的《採桑》,全班人員大出意料,十分驚訝。秀來卻很有“戲膽”,上臺非常從容,一個抖袖“亮相”,便以女性獨有的芳姿引起觀眾的注目;接著唱一曲〔地獄怨〕“於君去”,其激越的歌喉、圓潤的唱腔,嬌如百囀流鶯,令人感心動耳。觀眾便被陸續吸引過來。王寶釧由家門步向桑園的路上,又引吭抒唱了一首名曲〔短滾〕“滿面霜”,那載歌載舞的表演,身段優美,表情細膩,尤以哀怨悽切的曲調,如泣如訴,令人蕩氣迴腸。觀眾蜂擁而來,喝彩的聲浪一陣高過一陣。“金福升”的雙聲旦雖是演技堪稱上乘,當然勝過林秀來無疑,然畢竟他是以男扮女,聲音條件哪有林秀來的清亮圓潤,扮相哪有林秀來的嫵媚俊美?林秀來是以聲色壓倒了對方。

林秀來初試鋒芒,嶄露頭角,顯示了她的表演天才,從此聲名鵲起,人稱“來仔旦”。來仔旦卻有自知之明,認為在藝術道路上剛剛起步,還很稚嫩,她說“我一字未曾一劃呢”。師傅也常常告誡她“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促使她刻苦地加緊學習,向師傅學,向同行學,向姐妹劇種學。秀來演戲極重“戲神”,即捕捉人物的氣度、神韻。她一登臺即全神貫注,認真做戲。幾年間,先後成功地塑造了《兩國王》的王寶釧、《掌中血》的趙瓊瑤、《鳳儀亭》的貂蟬、《白蛇傳》的小青、《剖腹驗花》的白雪貞、《賣油郎獨佔花魁》的花魁女,還有孟姜女、秦香蓮等一系列古代婦女形象。她的“丑旦戲”也極精彩,令人傾倒,如《管甫送》、《番婆弄》、《唐二別妻》、《說謝》、《試雷》等小出戏,白韻清甜,尤以“人白”(生活語言)極有韻致,善於戲謔,眼神靈動,十分迷人。至上世紀30年代末期她飲譽閩南一帶,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旦。“金秀春”以有來仔旦一枝獨秀,聲譽日隆,而為觀眾公認為“五虎班”之一。一個名伶,蔭了一班戲。

來仔旦十五六歲,出落得頎長、婀娜、嫋嫋婷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風姿綽約、風情萬種。她那笑容,她那雙眸,更為美妙動人,真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每一登場,絢麗多姿,光彩照人,宛似一枝紅豔牡丹,臨風承露,風神搖曳。真乃國色天香也!令多少觀者為之痴迷,教多少戲迷競相追隨。

戲迷者,因其跟隨戲班的足跡而轉悠,閩南俗稱“戲箱”、“綴戲”。

來仔旦的戲迷很多,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上至達官貴人、地方官紳、富商巨賈;下至華僑、僑眷、農民、村婦、凡夫俗子。這是當時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不論戲迷們出於什麼動機,但在客觀上都為戲班子捧場,為優伶提高了知名度。來仔旦能夠飲譽閩南地區,固因其聲色藝俱佳,也與眾多戲迷的捧場分不開。

來仔旦在輝煌時期,雖然風光,但是其內心實質是悲悽的。她自賣身於戲頭家的那天起就屬於戲頭家的私有財產了,身不由己,連演出也得不到她應得的“戲份錢”。在世人的心目中,則視她為“娛樂工具”。而她自身也以色藝事人引為常規。她不分貴賤廣為結交,不乏有幾個知己朋友,相扶相幫,確有幾個上流社會人物愛重其演藝,為之傾倒。這裡略舉幾例,可見一斑。

之一:晉江永寧鎮女鎮長周美錦,軍醫出身,在永寧開設醫館。她原來對地方戲沒有興趣,有一次觀看了來仔旦的“丑旦小出戏”,不禁眉笑顏開,連聲叫好,從此迷上了來仔旦,並與之結交朋友,密切往來,情誼甚篤,常常騎馬追隨來仔旦,以一睹其高藝為快事。抗戰期間某年,金秀春班在永寧梅林漁村演出,當地駐軍以擾亂海防為由,當場捕去三個演員。周美錦受來仔旦之託,毅然前往部隊把人放回,為戲班排憂解難。

之二:惠安塗寨保長馬寧,是一南音愛好者,喜聆來仔旦那纏綿幽雅的唱腔和清越委婉的歌喉,每聽必和,為之按拍,為之醉心,為之神傷。故每年都要聘“金秀春”到惠安演出幾回,他必親臨捧場,給予獎賞。

之三:幾個軍政界人物對來仔旦精湛表演藝術也很讚賞。1941年泉州警備司令柯遠芬在泉州大光明電影院舉辦戲劇比賽,名伶薈萃,各自演出拿手戲。來仔旦特邀福慶成班的名醜羅溪與她合演《番婆弄》。來仔旦將一個異國少女的風情表現得維妙維肖,體態輕盈,眼神機巧,翩而有度,媚而不淫,與羅溪風趣詼諧的科諢配合得絲絲入扣,堪稱雙絕。因而贏得掌聲不息。評獎的時候,柯遠芬說:“來仔旦聲色藝自成一格,當推第一。”一錘定音,來仔旦榮獲頭獎。還有閩浙監察使陳肇英(北方人)、福建陸軍混成旅團長蔡蠘(晉江人)到泉州一帶視察,看了來仔旦的表演,也佩服得五體投地,讚揚她是“閩南第一旦”,陳肇英還隨口吟了兩句古詩:“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連行伍出身的蔡蠘也邊看戲邊讚歎說:“果然名不虛傳!”

之四:晉江磁灶有一富商吳家璧,在泉州、晉江一帶開設五大郊行,是赫赫有名的泉南巨賈。他看了來仔旦的戲以後,心生迷戀,如醉如痴,為了能常看到來仔旦,約定戲班每個月“空日”(沒人訂戲的日子),都開到他家石埕演出,每演必給來仔旦獎金,後來他便託媒求婚。來仔旦卻非常冷靜、明智地思考:我一介戲子,身份卑賤,地位低下,與富商巨賈怎成配偶?於是,她很有禮貌地婉言拒絕了。

上舉幾人,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戲迷。來仔旦的戲迷大量的還是中下層人物,如番客嬸、小市民、老太婆、小商販等,不勝枚舉。在閩南一帶,名伶擁有戲迷最多者當推來仔旦。

一個戲班子的名氣,首先得靠臺柱演員。一個演員能多結交一些戲迷為你捧場,是自己的幸運,也同樣是戲班子的幸運。金秀春班正是擁有來仔旦這樣的紅角兒而走紅運的。

尋覓知己

“金秀春”頭家蔡然底於1941年被推選為保長以後,商務、班務又兼公務,終日忙得團團轉,常常顧此失彼。於是,1942年將戲班託付他的一個親戚叫洪羅掌管。

這洪羅,三十開外,個子短矮,猴頭鼠耳,面目醜陋,舉止粗俗,又極好饒舌,說起話來嘮嘮叨叨,而嗓音粗啞,好像一面破鑼。因而戲班的人綽號他“破銅鑼”。(“洪羅”與“銅鑼”諧音)

“破銅鑼”到了戲班,對來仔旦垂涎欲滴,每每尋機接近她、調戲她。來仔旦對這齷齪之人,內心鄙夷、厭惡他,也只得與他敷衍,不敢聲張,也不敢斥責他,他畢竟是頭家的代理人,得罪不得。這個愚蠢的“破銅鑼”卻以為來仔旦對他有點“意思”,更加想入非非。那一年盛夏時節,來仔旦患了眼疾,仍要登臺演出,因為沒有來仔旦上場,請戲的人要“退戲”,最少要扣戲金。一天,戲班正好沒戲,“破銅鑼”僱了一部馬車,帶來仔旦到泉州城看病。在車上,“破銅鑼”極盡殷勤,說了很多不三不四的話兒,還說要納她為小妾。

來仔旦婉言推卻說:“等我賣身期滿以後,那時再商量吧。”她想,待我三年後成了自由人,才不願在這裡受這骯髒氣!

當天在泉州惠世醫院(今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看完了眼科,已經是下午五六點鐘。“破銅鑼”以天色已晚為藉口,硬要與秀來去住客棧。這可完全出於秀來意料之外,她心口厲害地跳著,忙說:“不,我要趕回戲班去!”拔腳從鐘樓沿著中山路跑,“破銅鑼”在背後直追,到了花巷口,他截住了她,他說已經租好了客棧,無論如何今晚不回去了。這時,秀來心慌意亂,想不出辦法擺脫“破銅鑼”的糾纏,怎麼辦呢?

“這不是秀來旦嗎?”花巷裡走過來一位一身珠光寶氣的中年婦女,朝秀來疾趨而呼。

秀來一眼認出她是花巷頭金鳳紙花店的老闆娘秦培英(羅金鳳之妻),是她的戲迷。秀來如獲救星,說:“金鳳嬸,今晚我就到你家住一宿!”

“很好呀!”秦培英親熱地摟著秀來回家。

“破銅鑼”的夢幻泡影,垂頭喪氣地走了。

當天晚上,秀來把被“破銅鑼”糾纏的事一五一十地向金鳳嬸傾訴。金鳳嬸歷來愛看戲,結交好幾個女伶,跟她們親如母女、近如姐妹,一聽說秀來的處境,心生同情,為她出了一個主意:“你該找個相好的人,也好保護你,‘破銅鑼’就不敢那麼放肆,也省得你提心吊膽過日子。”

秀來告訴秦培英:這兩年追求她的人很多,不乏有幾個富商巨賈、豪門子弟。但她深知自己地位卑微,配他們不過,又怕這些男人貪戀於她的姿色,沒有真情。因此面對一個接一個的追求者,她一直沒有動過心。

第二天,秀來回到戲班的時候,她的舅娘已經在戲班等她好久了,告訴她的養父病得很重,不久於人世了。秀來匆忙趕回家去探望養父。林苞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拉著秀來的手說:“父親對不起你,讓你受苦了這麼些年……”說著淚水奪眶而出,停頓了一會兒又說:“日後你可要招個女婿進門,莫讓林家斷了香火!”

秀來的眼睛溼潤了,靠在父親的耳邊說:“爹,你放心,女兒一定聽你的話!”秀來取出手帕為父親拭乾了眼淚,他的父親就斷氣了。

秀來牢記著她在父親臨終時的諾言,要找一個男子入贅林家。男子入贅女家,就成為女家的兒子,須易為女家姓氏,為女家傳宗接代,家族的盛事節日張掛的大燈也須寫女家之姓,故閩南俗稱“賣大燈”,被人視為不光彩、不體面。林秀來要兌現她的諾言,這可就難呀!她曾經與樂人陳建德相好過。陳建德原是弦管中人,到戲班為客座樂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編幕表腳本。陳建德認為秀來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但是唱功的韻味、咬字、氣口還不夠講究,於是悉心給予指導,使秀來唱功大進,對陳建德由感激而生愛情,常常幫他洗衣服,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料。到了論婚談嫁的時候,陳建德卻無法接受入贅林家的條件,他說:他叔父無男女生育,絕了後嗣,由他去“頂房祧”,已寫入“族譜”,他若入贅林家,教叔父這一房就斷了香火,豈不為堂親唾罵。秀來聽他這麼說,也在情理之中,哪敢相強,不禁雙淚淋淋,說:“先父遺志我未能實現,教他在泉下怎能瞑目?”兩人相擁而泣,相互諒解。他倆還一齊在菩薩面前盟誓:雖不能結為夫妻,但要永遠相好。

“破銅鑼”自在泉州城的妄想成空以後,並未死心,仍舊不時對秀來進行干擾,開一些過份的玩笑,甚至嬉皮笑臉地動手動腳。秀來總是忍氣吞聲,作一些防禦,哪有什麼辦法啊!一個賣身的女伶,要保持自身的名聲與尊嚴多難呀!她心中惶惶不可終日,她盼望著十年賣身期滿獲得自由的日子。

1943年初,金秀春班新來一位原“福慶興”的文武小生演員柯賢克,秀來經常與他配搭演出。當時,來仔旦是當紅名角,柯賢克哪有她的名氣大,因此他每要與來仔旦搭檔演出之前,都主動找來仔旦“過一過戲”,演出之後,也常徵求來仔旦對他表演的意見。柯賢克那虛心、謙和的態度,給來仔旦留下良好的印象,讓她的心湖蕩起了漣漪。

當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金秀春班由永寧梅林村要轉移到惠安赤土村演出,全班二十幾人上了一艘帆船,船過泉州灣,突然颶風大作,浪濤洶湧,船在海上顛簸搖晃,人人嘔吐不止,個個祈天禱地保佑平安。霎時雷鳴電閃、暴雨傾盆,四個女伶(秀來、烏妹、施昆、肥蕊)怕得號啕大哭,抱成一團。賢克急呼:“女人們快躲進艙裡!”幾個男人攙扶女伶們下艙去,詎料艙裡積滿了水……

一個滔天巨浪打來,船沉沒了。戲班的人員全部在海中飄流著,識水性的男人搏擊風浪上了岸,女伶們在水中高喊“救命”。柯賢克具有一身好水性,他奮不顧身地一手托起秀來、一手拉著肥蕊泅水上岸。這次海難事件,使秀來深愛上了賢克,認為他可託終身。自此以後,兩人經常在一起談心。

有一次,秀來試探性地問賢克的身世,才知道他有兄長四人,幾年前已經花錢買了一名壯丁去抵數,弄得債臺高築,近來壯丁又逼得很緊,他只得投身戲班,暫避風險。秀來聽他這麼說,她想:如果賢克入贅林家,易姓林氏,就沒有被抽壯丁的危險。於是向賢克表白她對先父的承諾,希望賢克能成全她的心願。賢克不假思索地對秀來說:“雖說入贅名聲不好,但總比被抓到戰場打仗來得好,這真是兩全其美的事啊!”兩人私下訂了終身。秀來像是掉進茫茫大海,遇上了獨木舟。她想錯過了他,再難找到第二人了,心中暗自慶幸。

秀來與賢克從此出雙入對,生活上互相關心照顧。雖然他們的婚姻關係沒有公開,但是同班的戲友看在眼裡,心中明白,都說他倆十分般配,真是天作之合。只有“破銅鑼”嫉妒得眼睛出火,惱怒得頓足擂胸。有一天吃飯的時候,他看見秀來與賢克並坐在一起,他把啃完的骨頭扔到地上,惡毒地說:“肉讓我吃了,剩下的骨頭給狗咬!”賢克一聽火冒三丈,立時站起來,攥緊拳頭要打“破銅鑼”,秀來一把拉住他,說:“莫與小人計較,我去找頭家(指蔡然底)評理!”戲友們紛紛指責“破銅鑼”的惡毒居心,強逼他向秀來道歉。“破銅鑼”懾於眾怒,趕忙逃跑。戲友們便醞釀著今晚要罷演,明天各自辭班的事。不久,蔡然底聞訊趕來戲班,向秀來等一班戲人們說:“羅仔胡言亂語,我一定嚴加教訓,大家勿與計較,請看在我面上,多多包涵!”一場風波才平息下來。

1944年農曆十二月下旬,秀來賣身十年期滿,她毅然拒絕頭家要以重金聘請的要求,與賢克雙雙離開了金秀春班。

1945年農曆正月初四日,秀來與賢克在蚶江林家舉行了婚禮。

聲價斐然

20世紀40年代初,女伶盛行形成潮流。沒有坤旦的戲班失去了吸引力,業務必然不好。但當時女伶還不是很多,馳名的女伶屈指可數。來仔旦離開“金秀春”後,好幾個戲班競相爭聘,她一概婉言謝絕。當時曾經稱霸高甲戲劇壇的“福慶成”,雖然名伶薈萃,但清一色男性藝伶的單調色彩,已經不受觀眾歡迎,因而轉興為衰,面臨崩潰的危機。頭家洪金乞看中了來仔旦。還有石獅吳標於1944年才組班的“新聯升”,雖不乏有幾位知名腳色,惜無出色女旦,因而難以打開局面,也將眼光盯在來仔旦身上。這兩個戲班的頭家都是頗有社會影響的人物,他們不約而同地在同一天去聘來仔旦。吳標心中滿有把握的,他與來仔旦相識五七年之久,是她的戲迷,也為她捧過場,他相信來仔旦不會卻他的盛意。當他走到蚶江後垵村口的時候,遇見吳遠宋(“福慶成”掌班、名伶)從村子裡迎面走出來。

“宋仔,你們來這裡演出嗎?”吳標與吳遠宋打招呼。

“不,我奉乞仔的差使,來請來仔旦。”吳遠宋回答。

吳標出於意料之外,急急追問:“秀來可有答應?”

“秀來說,乞師是遠近聞名的大師傅、大腳色,他看得起我,我豈有推辭之理!”

“就這樣說定了?”

“她收下兩百元美鈔訂金了!”

吳遠宋見吳標神色沮喪,猜中了他的來意,說:“標仔,你晚來一步了!”徑自揚長而去。

吳標長嘆一聲:“這是天助‘福慶成’也!”

吳標深知來仔旦極守信用,是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人。所以他沒有去與來仔旦見面,回頭就走。

秀來與賢克結婚才三天,夫妻就應約到“福慶成”參加演出。

洪金乞慧眼識英才,對秀來格外器重,以每場戲份錢兩份半的高薪給她(兩份半相當於一錢黃金的價值),另包攬一頂轎輿來回接送,兩個轎伕的工錢當然由戲班支付。一個優伶有如此身價、如此風光,是為泉南戲壇有史以來破天荒的待遇。

來仔旦取得了豐厚的報酬,對洪金乞不無知遇之感。她對丈夫說:“乞師這般看重我,我就是演到吐血、累死在臺上也心甘情願。”當時戲班都要演晡戲,雖然洪金乞特地交代掌班吳遠宋,照顧來仔旦在晡戲演輕一點的角色,但是夜戲幾乎場場要她挑大樑唱主角,還經常要與羅溪加演小出戏,遇到演對棚戲,更少不了她的重頭戲。來仔旦卻任勞任怨,她自認為拿大份兒當然要挑重擔。她的丈夫心疼地說:“你這樣賣力演戲,會累死的。”她卻說:“我不賣力演戲,對不起乞師,對不起觀眾,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來仔旦雖然目不識丁,這樸素的語言卻道出了她做人恪守的道義和伶人的職業道德。

在“福慶成”處於式微的嚴峻時刻,由於來仔旦的加盟,一兩個月內扭轉了行將衰亡的形勢。這顯示了來仔旦的藝術魅力與明星效應。而“金秀春”卻因來仔旦的離開,業務一落千丈,不久即告倒班。

“沒上來仔旦,戲金扣一半”這是觀眾編的口訣。晉江人素來熱情好客,以能請到來仔旦這等名伶為體面,對來仔旦待如上賓,哪忍讓她跟戲班的腳色去睡“宮邊祠堂角”,特地為她安排清淨的民房,有的地方還騰出“新人房”(結婚的洞房)讓她睡覺。1947年冬月,戲班應邀到蚶江石湖漁村演出,幾個漁民扛來兩簍紅膏■要送好仔旦(至今,蚶江老一輩民眾仍稱呼來仔旦幼名“好仔”),一聽說好仔旦因幾天前生了孩子沒來演出時,大為掃興,隨口說出“好仔旦沒來,你們來幹什麼?”即將兩簍紅扛回。

群眾對於名伶的捧場,是對戲曲藝術的熱愛。伶人與觀眾如魚水關係。當時的名伶,是觀眾捧出來的,因而為廣大觀眾所承認。來仔旦能得紅極一時,乃以她精湛的演藝征服了觀眾,還有她通曉世故、人情練達,在群眾中人緣極好,為梨園行中傳為佳話。

當來仔旦有了豐厚的收入,手頭寬裕的時期,她沒有忘記追隨她的新老戲迷和農村中眾多愛看她的戲的觀眾。故於每年農曆年底,她都要採購一些年貨分送給她的戲迷們和一些鄉下的窮苦人。

當來仔旦大紅大紫的時期,每見她乘坐在一頂加覆蓋的轎輿,薄施脂粉,淡掃蛾眉,冬穿一件蛋青大氅,夏著一條黑花紗衣(閩南叫“黑綃衫”),也常穿一襲乳白色旗袍,給人一種身價百倍的形象。當她手撐獅頭白布傘,脖系金項鍊,手戴玉石戒,款款步進鄉里,那玲瓏剔透、明豔照人的形象,引來多少人矚目。人們紛紛傳說:這位高雅的大名伶孩提時被人販子拐騙來賣的。因此,曾經有華僑眷屬、豪門貴婦、官家姨太太等好幾人,說秀來與她們十多年前失落的女孩面龐相似,爭認秀來為女兒。而秀來記得她原姓郭名秀蓮,當年她是坐船來的,顯然是外地人,至於她是什麼地方人卻記不起來了。(直到1967年,她的弟弟到晉江來查尋,才知道秀來原是霞浦人)面對這些高門大戶的認女者,秀來不攀高枝兒,一概拒認,說:“你們疼愛我,就作為朋友往來吧。”弄得有個貴婦哭得很傷心,說她思女心切,即使認錯了也不要緊,要把秀來當作親女兒一樣疼愛,秀來說什麼也不肯冒認,好言安慰那貴婦,後來那貴婦收她為義女。來仔旦一直將蚶江的養母奉若親母,孝順她,贍養她,讓她的晚年過上溫飽的生活。蚶江的民眾都說:“好仔是一個孝女!”

雖然秀來的演藝生涯正如日中天,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是童年的悲慘歲月、學藝的苦難經歷,一幕幕映現在她的腦海中。她每見到戲班中勞苦的雜工如挑戲籠的、抬轎子的、跑臺的,還有“下架腳色”(龍套演員)辛苦病痛或家有急難,她都盡力所能及給予關心幫助。有一次,她發現一個挑戲籠的工人發高燒,她立即叫人去請醫生為他治病,為他支付藥費。又有一次,她看見為她抬轎子的轎伕愁眉苦臉地在背地裡流淚,她關切地詢問他有什麼難處,當她知道那轎伕的老婆得了重病沒錢醫治,她二話沒說,隨即脫下手上的金戒指(她身邊沒帶足夠的現金)叫他拿去賣掉換錢為老婆治病。再如,有一個剛學藝不久的新手,在演晡戲“開打”中,因其未熟練套路,被對手砍傷了腦袋,血流如注,秀來馬上拿出鈔票叫他去治療。諸如此類助人為樂的事,令戲班的人無不感動,都說“來仔有一副菩薩心腸!”

凡是伶人、樂人碰到困難時向她求借、求助,秀來都慷慨解囊。她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在梨園行中有口皆碑。

秀來自1945年搭班“福慶成”,有幸與好幾個名伶同臺演出,他們有武旦、武生洪金乞,花臉吳遠宋,紅北陳子良,醜行柯賢溪,武旦、花旦蕭迪頻等,他們豐富的生活閱歷、堅實的表演功底、精湛的表演技藝,無不對年青的新秀林秀來有所薰陶、有所教益,使她在藝術上更上層樓,有了質的飛躍。

來仔旦在金秀春班奠定了良好的表演基礎,就以她特有的天賦,美姿美質,靈氣逼人,而一躍成為高甲戲頭牌坤旦,榮膺“閩南梅蘭芳”的美稱。在“福慶成”期間,她在表演上增強了人物塑造的厚度,刻畫人物性格更有了深度,因而戲演得更為含蓄蘊藉,臻於完美,耐人尋味。如她與“高甲戲醜大王”羅溪聯袂演出的丑旦小出戏,打諢插科,令人解頤,載歌載舞,美妙絕倫,堪稱珠聯璧合。

1998年,時已92歲高齡的羅溪回憶當年與來仔旦合作的情景,說:“我的幾個小戲《管甫送》《唐二別妻》《番婆弄》等,與好幾個名旦合作過,唯有和林秀來演得最動人,配合最默契,贏得最多觀眾的讚譽。秀來旦的聲、色、形樣樣齊全,青衣、花旦都能上……戲演得有分寸又很細膩。每次上戲都是從容不迫,舞臺上反應靈敏,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她是我從藝以來最理想的舞臺夥伴。(引自吳迪《名醜生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4頁。”)她的青衣戲也演得妙絕一時,自成一格。此類人物大多為命運悲悽,她發揮了唱功與做功的擅長,融情於唱,通過甜美婉約的唱腔,渲洩人物的悲苦情緒,讓人為之心酸!來仔旦的表演由絢麗多姿趨向質樸恬淡,不溫不火;由美妙靈動趨向細膩逼真。總之,不管是輕佻、逗趣的花旦人物抑或莊重、嫻靜的青衣人物,她都演得各有人物形象特點,維妙維肖。“福慶成”的五年藝術生涯是林秀來的黃金時代。

香消玉殞

1949年8月,泉州解放後,進入了社會大變革時代。到處是扭秧歌、打腰鼓、唱解放歌,各地成立了文工團(隊),演的是新歌劇、話劇、歌舞、說唱的新節目。各鄉各里的迎神賽會、菩薩聖誕、民俗節日被視為封建迷信活動。廟宇主事人、宗族族長們人人自危,哪敢出面請戲班子演出古裝戲。因此,戲班業務冷落,藝人星散,各自回鄉而去。福慶成班也是名存實亡,一個月演不上三五場戲。

秀來成年累月在外漂泊,拼搏在村坊草臺。她回家以後,安安穩穩地做起了家庭婦女,倒感到舒適、溫馨。“鳥倦飛而知還”,她想從此息影舞臺,盡一個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相夫教子,也其樂融融。她對丈夫說:“我快三十了,就在家照顧四個子女。戲還能演的話,你出外營生,我給你看好這個家。”賢克理解她、體貼她,同意妻子的想法。

1950年初,吳標新組建了“新合和”劇團,將高甲戲老中青名伶薈萃一堂,有董義芳、陳子良、蕭光椅、蕭迪頻、蔡秀英、施純送、許仰川、劉再生、洪郎允、施義燒、黃秀郎、吳長泰等,也曾登門聘請林秀來、柯賢克加盟,秀來向吳標吐出衷曲,吳標哪敢勉強,便與秀來達成君子協定:遇到“大棚腳”(即重要演出點)務必秀來客串演出。

當時,戲曲在農村沒有市場。於是,“新合和”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由草臺進入到劇場,靠票房收入維持生存。當年五月,“新合和”赴廈門開明戲院演出,特邀來仔旦參演。吳標為顯示這個新團的藝術實力,首場便以“鴛鴦棚”形式,推出兩組演員雙演《鳳儀亭》,來仔旦在其中一組飾貂蟬。當晚演出盛況,轟動鷺島。

翌日,廈門某大布莊老闆令店員掮來一匹綢布送給來仔旦,來仔旦一時傻了眼,說:“我和貴布莊老闆並不相識,你送錯人了。”那店員說:“你昨天下午到布莊看中了這匹綢子,可沒有買,老闆昨晚看了你的戲,讚不絕口,所以特地把你喜愛的布送來給你,表示他的敬意。”再如1951年二三月間,“新合和”在泉州大眾戲院公演,票房冷冷清清,觀眾寥寥無幾,入不敷出,藝人們連旱菸也買不起。吳標束手無策,終日愁眉苦臉。陳建德建議請來仔旦來參演,說她在泉州城很有名望。吳標立即去請來仔旦,還叫票房放出風聲說來仔旦今晚要來演出。果然當晚劇場上座率達到七成多,此後連續滿座半個月。

戲友們說:“來仔旦一來,戲班就‘還魂’。”紛紛要求來仔旦加入“新合和”。來仔旦難卻同行盛情,也考慮到她薄有的積蓄也快用完了,只靠丈夫的收入是不夠一家人生活的,同意加入“新合和”。

1951年10月,“新合和”改組為泉州大眾劇社,社址設在後城街一座古大厝。在晉江專區戲曲改革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戲改”學習,主要是對舊劇目進行改革,以推動戲曲事業的發展。該社排練了新編劇目《白蛇傳》,參加泉州市戲曲比賽,林秀來飾小青,榮獲演員獎。這對來仔旦鼓舞很大,於是,她積極參加“戲改”工作,並輔導年輕演員蘇燕玉等。

1952年春,泉州市文工團併入泉州大眾劇社,由晉江地委派幹部建立新的領導班子。那時期,社會上正轟轟烈烈地在搞“三反”運動,泉州市委宣傳部長李英貴交代劇社暫不搞“三反”,指示劇社繼續開展“戲改”,對舊藝人進行“生活整風”。林秀來是高甲戲旦行翹楚,戲迷很多,聲望很高,而且她個性很強(有人說她“驕性”)。“槍打出頭鳥”,第一個倒黴的就是林秀來。領導勒令她交代解放前的社交問題(指與戲迷的關係)與男女關係。

一個從舊社會過來的女藝人,沒有文化,也從來不問政治,她哪懂得什麼叫政治。在大會、小會的鬥爭中,林秀來頭腦發矇,什麼也交代不清楚,便成為重點對象。為了叫林秀來交代她與陳建德的“不正當”男女關係,即以陳建德解放前曾任晉江縣田賦糧食管理處記賬員為由,將他“清理”出劇社,然後,指令林秀來在大會上徹底交代與陳的關係,面對劇社上下人等幾十人,面對她的丈夫柯賢克,教她如何說得出口?

1952年4月29日,大眾劇社到廈門演出,因為林秀來在運動中態度不好,不讓她登臺,叫她反省、檢查。這沉重的打擊,猶如五雷擊頂,她一下子眼淚奪眶而出。她失去了自身的價值,意識到厄運快要降臨。一天晚上,她踽踽獨行到了鷺江邊,望著茫茫江水,思緒萬千……淚水溼透衣襟,對人生充滿了絕望。她正要縱身江中,背後一隻手把她狠狠地拉住,她回頭一看,原來是劇社女青年樂員蔡秀夜,她接受“監視”秀來的任務,暗地跟蹤而來。

1952年6月25日,結束了廈門的演出,劇團返回泉州。那時,泉州的“三反”運動已經結束,李英貴指示劇社要將“生活整風”搞徹底。於是,繼續對秀來進行批判鬥爭,“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口號聲震耳轟鳴。秀來依舊閉口不言,似泥塑木雕的菩薩。

隨著運動的不斷升溫,人際關係遽然變化。原來跟秀來關係密切的人,也變得疏遠了。有人甚至背地裡揭發秀來在解放前結交了好幾個反動官僚,還揭發她的生活作風問題等等。在新曆7月11日下午的鬥爭會上,還用粉筆在地上畫個圈圈,令秀來站立圈中。先是一個挑戲籠的工人站出來揭發秀來的男女關係,還扇了她一耳光;又有一個青年演員站出來揭發她的社會交際問題,又摑了秀來一耳光。秀來頓時眼冒金星,一時天昏地黑,她想不到,做夢也想不到啊!那個工人曾得到她的幫助,這個青年演員原來很崇拜她,幾次求拜她為乾媽,秀來說:“解放了,都是同志,不必拜什麼乾媽。”秀來雖然拒收這個義子,卻對他生活上、藝術上十分關愛,甚至掏錢給他花啊。連她的丈夫柯賢克也氣憤地站起來斥罵她幾句。秀來怎麼想得到,這場鬥爭會的發言者,是領導事先佈置安排好的。這幾個發言者為了表明他們站穩立場、劃清界線而做出昧心的行為。

7月12日晚,在大眾戲院演出《白蛇傳》,仍叫秀來飾演小青。教她哪有情緒演戲呢?她的心還在滴血!她邊化妝邊哭,硬是忍著悲傷上臺的。

戲結束後,秀來回到她與何淑敏(敏仔旦)同住的宿舍。(當時,夫妻不安排同一房間)她通宵沒睡,哭到天亮,任淑敏怎樣勸說都沒用。一早,淑敏見她雙眼都哭腫了,心中十分難過,便邀她到花巷去找她的義母金鳳嬸,想讓金鳳嬸好好勸她幾句。秀來帶著六歲的男孩跟著淑敏走到泮宮口的時候,突然駐足,叫淑敏帶她的孩子先走,說她要跟丈夫說幾句話,隨後即到金鳳嬸家去。

7月13日(農曆閏五月廿二日)正好是星期日,劇社的人都放假出門去了,只有賢克正專注地在與許天從(劇社演員)下棋。秀來在賢克身後站了好一會兒,她有滿腹衷曲要對丈夫傾訴。賢克沒有覺察,依舊全神貫注在棋盤上。秀來躊躇有頃,看時已近午,即上街買來兩個蒸熟的地瓜捧給丈夫,賢克邊吃地瓜邊下棋,夫妻倆沒說上半句話。秀來驀然回身走進她的房間。這時,窗外一樹玉蘭花正朵朵開放,散發著芳香。她把一條繩子掛在窗欞子上,面朝窗外的玉蘭花撒手走了。(她死的時候懷有五個月身孕)

陳建德這幾天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在他心頭。他聞訊之後,內心既悲傷又負疚,他想起秀來本不願加入大眾劇社,已經回家去了,是他登門去動員她來的,結果反而害死了她。那天晚上,他獨自徘徊在義全后街(他的家住在那裡),幾次想去與秀來的遺體告別又不敢去。直到子夜時分,他朝新橋溪方向走去,想跳下晉江,與秀來同歸黃泉。突然半途遇見一個知己朋友,看他失魂落魄的模樣,強將他拉回家裡。

來仔旦自殺的消息,很快傳遍泉州城、晉江縣。多少城裡和郊區的市民,多少晉江、石獅等地的戲迷們,接踵而至,絡繹不絕,把後城街擠得水洩不通,他們對著一代名伶的遺體哭泣……直至第二天午夜時分,秀來遺體方才大殮。當靈柩運過大隘門的時候,陳建德隱蔽在巷子裡目送著她遠去。靈柩由富美碼頭上船,寥落疏星默默地伴著船兒而行。她安息在蚶江石湖六勝塔畔山頭上,這正是她九歲時上岸的地方。

2003年仲夏初稿於梨園舊居

2007年元月修訂於泉州端廬補記:

本文先後於《泉州晚報·海外版》(連載)、晉江《星光》文藝叢刊、泉州《廣播電視報》(縮編)發表後,勾起一些老藝人、老觀眾、林秀來的遺屬和文藝界人士對往事的回憶。他們曾對筆者提出意見:說林秀來慘案發生後,與之相關領導分別受到黨紀、國法的處分,應寫入文中,讓今人通過對歷史的反思,引起警覺和思索。

據陳建德先生憶述:林秀來自殺後,他被公安局拘留審訊,後送到泉州華生磚瓦廠勞動。1953年三四月間,《福建日報》刊載了一篇關於林秀來慘案調查報告,他曾保存著這張報紙,但在“文革”中將它焚燬了。記得該文有這麼一句話,說這是解放以來首例對戲曲藝人迫害致死事件(大意)。

近日,筆者走訪了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博士生吳慧穎(她正在蒐集“戲改”資料撰寫相關畢業論文,曾到福建省檔案館翻拍有關歷史資料),今據她提供資料錄下:

林秀來專案調查組竹立(省文化局副局長)等人於1953年2月7日到達泉州後,迅速弄清情況以及研究處理意見,建議:大眾劇社社長林英儀對慘案負主要責任,應即撤職法辦;該社政治指導員吳敬水與藝術指導楊波均應給予適當的紀律處分;泉州市委書記李英貴(原泉州市委宣傳部長)應給予一定的紀律處分;對林秀來的遺屬(母親和四個子女)五人,生活困苦應適當給予救濟。

又據蘇春華、楊波、吳標、許集美、許書紀等多人憶述:大眾劇社社長林英儀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政治指導員吳敬水受撤職處分;泉州市委書記李英貴受到黨內記過處分。

2007年元月4日於泉州端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