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記憶|「一百天,我們建好了這座水塔」

黃驊記憶|“一百天,我們建好了這座水塔”

1969年元旦,為慶祝水塔建成,王世琪(一排右起第三)和他的夥伴們在照相館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在85歲老人王世琪的家中,一直珍藏著這張老照片。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9年元旦。王世琪和他的夥伴們為了紀念圓滿完成水塔修建任務,拍下了這張合影。

回想那段歲月,王世琪感慨頗深。那時候條件雖然艱苦,但所有的人都敢拼敢幹,為了這座當時看來不可能完成的“大工程”盡心竭力。

這座水塔高21.4米,直徑約4米左右,塔體呈圓柱形。水塔開工建設於1968年9月21日,當年12月31日竣工。一百天的時間,這座當時黃驊縣最高的地標建築拔地而起。

黃驊記憶|“一百天,我們建好了這座水塔”


當年,王世琪是縣財政科的科員,也是修建水塔的負責人。他一方面要幹好財政科的本職工作,一方面要負責修建工作的全面調度:買材料、聯繫施工隊伍、結算賬目,內外聯繫,調撥車輛等等。

因為黃驊縣沒有修建水塔的經驗,接到任務後,王世琪半年時間隻身一人跑過三次天津設計院,尋求專業力量幫助。但天津設計院給出的設計費用和造價約15萬元,這樣高的價格遠遠超過了縣裡的財政預算。三次談判價格,都沒有成功。

於是,縣裡決定自力更生,自行畫圖、設計、建造。縣計劃科的馬宗沛和曾經參與過人民大會堂修建工作的任國恩成為了建設水塔的核心技術力量。 水塔作為惠民工程,所有參與人員絲毫不敢懈怠,小到一塊磚、一塊木板,任何細節不合格,都要立即進行修改。

由於沒有足夠實踐經驗,物料準備不足,整個工程邊設計、邊進料、邊施工。建設過程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負責設計的馬宗沛怕管道機械配件考慮得不準確,經常到五一鐵廠,和工人們一起勞動,和有經驗的老工人研究配件製作, 這樣做出來的配件很少返工;都說十罐九漏,為防止水罐漏水,在罐壁抹灰時,大家集思廣益,採用素灰薄抹,多遍軋實等方法防止滲漏,上水後整個水罐並沒有出現漏水、浸水的現象;塔體做表面處理時候,在光面和麻面的選擇上又進行了一番大討論,在對比了耐用度和利用率後,最終選擇了做麻面處理……

因為水塔開工臨近冬季,天氣越來越冷,大風、雨雪等惡劣天氣不期而至。為了保證建設進度,工人們每天都要幹到夜間十一點左右;遇上下雨天,為了不讓混凝土受凍而降低工程質量,大家冒雨工作不停工;當水塔壘到上層時,工人們怕踩到水泥影響質量,連午飯也在腳手架上吃;建築隊負責人田立坤曾在現場胳膊受傷,儘管如此,他“輕傷不下火線”,仍然帶領工人們熱火朝天地建設;在水塔建設的最後工序中,賈榮莊(建築隊另外一位負責人)在泵房的檢查孔內安裝出水管時,忽然停電,抽水機失靈,地下水不斷湧出來,水位不斷上漲。當時正值12月底,賈榮莊全身的棉衣都被冰冷的水浸透。可如果不積極搶修,泵房就會被水浸而下沉,泵房就要倒塌,安裝好的全部機器就要被砸。在這緊要關頭,誰都顧不上天氣寒冷,一起搶修,才保證了水塔安全順利地建成。

一百天,全體人員擰成一股繩,實幹苦幹;一百天,總投資57814.69元的水塔落成,它也成為黃驊及周邊縣市建起的首座水塔。

建好的水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構成,底部為磚混結構,塔體為紅磚砌築,頂部為鋼筋水泥制的蓄水池。塔內設有可循塔而上的扶梯,塔身上有紅色五角星裝飾,刻有毛主席語錄“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毛澤東思想”。

這個存水能力達20噸的水塔,將 “甜水”供向黃驊縣16個村的21個供水點,從此家家戶戶結束了“井臺嘗鹽鹼,燒水起白圈”飲水歷史。每月5角錢,早中晚限時供應,男女老少用扁擔挑著鐵皮水桶排隊接水的生活場景,成為當時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水塔也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在城市改造中,這座水塔已被拆除,但它作為城市的成長記憶,卻是永遠都抹不去的。

記者:黃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