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石臼蝶变 美哉日照

直播日照10月1日讯 碧海蓝天金沙滩,说起日照,必然不能错过万平口沿线海岸线的美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原来的老“石臼所”烂泥滩、海石房,到现在沿海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成为整个城市现代化发展和进程的缩影,可以说,石臼四十年的变化发展,正是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具体展示。

最近,在石臼街道宏达一区的一间小屋里,市民贺兆滨和刘兆堂正在忙着和街道里一些老人一起编纂“石臼志”,资料收集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会将石臼由古至今的历史渊源、重大事件、发展变化一一进行整理,而这其中,从1978年到现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将是石臼志中最着重进行介绍的篇章。

“看看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好处,从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养老等等,这都是我们值得写入历史的,写入社区志的。”贺兆滨介绍。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臼人,贺兆滨对这四十年变化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了。穿过车流人流,在喧闹城市的一隅,现在还存有小部分海石房。这里是曾经老石臼所的中心位置,有南北、东西方向两条大街,称为“十字街”,以前的十字街周围,全都是这种海石房。

“这个地方应该是过去老石臼一村的,这个地方是目前仅存的一片老房子了,这里就是过去石臼的中心位置,往北是北门,往东是东门,往南是南门,往西是西门。”刘兆堂说,所谓海石就是石臼所的花岗岩,过去生活在海边的人常用的建房材料,历经时代风霜的洗礼,曾经在这里嬉戏玩耍的孩童如今已近古稀,海石房也在时间的更迭中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是就地取材,第二就是经济条件,生活比较困难,还是砖房好,过去只能就地取材用这种石头。”刘兆堂告诉记者,海石房比砖墙差远了,各方面坚固程度什么的都不如砖墙,但是那个年代没有办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石臼作为全市第一批旧村改造的先行者,率先将几个村的老海石屋进行了拆迁,建起了这种小楼房。

“当时分三期盖了这个小区,因为那个时候财力有限,技术不好,第一期盖了5栋楼,一共现在这个地方盖了18栋楼,有638套房子,安置了638户。”

贺兆滨说,虽然海石房住起来并不舒服,而且安全性也不高,但是因为时代住这种房子,在刚刚动员大家搬进楼房的时候,也有人不理解不配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楼房冬暖夏凉,生活也更加方便,在石臼社区里,老海石房被一批一批的渐渐淘汰。

进入千禧年,这些曾经第一批盖起来的楼房慢慢的显得不再那么时尚。更结实,更美观,更加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为了让老石臼人住得更舒适,即便是老小区里也安装了各种便民设施,住得更加与时代接轨。

“站在这个老十字街口,一边看着现在旧城改造后的好楼房,一边看着以前六十七年代的老房子,深有感触啊,发现通过改革开放这四十周年,四十年的变化是太大了,从住房就能看出来,我们四十周年极大的成绩和变化。” 贺兆滨告诉记者,现在退休的市民,尤其老年人,下下棋,溜溜弯,走到这个地方回顾回顾过去,看看现在,心里就很高兴。

从海石房到小楼房再到现代化住宅区,老石臼人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城市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如今的万平口景区周围,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升……每当天气好的时候,贺兆滨和刘兆堂就喜欢结伴步行到这里,沿着幽静的林荫道散散步,聊聊天,回忆起四十年前这里一片荒芜泥滩的景象,两位老人心里感慨万千。

“这边我想着是万平口西沿,是个什么地方来着?这个地方过去不是有个闸门嘛,这个闸门以北属于丝山,这边西沿属于石臼公社,现在的万平社区,过去戴家村,这是戴家村的地方。过去一条路,有个闸门,北边丝山公社的,现在的秦楼街道,现在是石臼公社的。里面养海蛎子,养蛤蜊,现在这个变化,高楼大厦的,真是不可思议。这是必然也是自然。”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海水泛起粼粼波光,历史无声,岁月有痕,改革开放四十年时光悠悠而过,从不敢想到想不到,城市的飞速发展无声却有力地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一点一滴的变化。(日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