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水平誰更高?

藝趣書苑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王羲之是開宗立派的人物,而王獻之又將王羲之的筆法加以繼承與發展,形成外拓筆法。在梁武帝以前,一度王獻之的名氣蓋過了王羲之。從行書的變化上來說,王獻之行書筆法更加變幻莫測。以簡單的豎畫為例,在王獻之的筆下寫得精彩紛呈,越往後越精彩。就寫字的水平來說,王獻之屈居“書聖”之下,真委屈了他!不信自己看吧!


1、變化之一:懸針豎

逆鋒起筆,一邊運筆一邊提筆,收至末端狀如懸針。如王獻之《永嘉帖》“即”字。

2、變化之二:垂露豎

頓筆直入,行筆正鋒,行筆至末端頓筆回收。如王獻之《相過帖》“神”字。

3、變化之三:墜露豎

露鋒入紙,行筆甚輕,漸行漸重,末端回鋒,狀如搖搖欲墜之露珠。如王獻之《承姑帖》“進”字中間一豎。

4、變化之四:方點豎

豎畫如豎點,末端方折,回鋒收筆。如王獻之《澗松詩帖》“山”字中間一豎,猶如高山墜石,猝然落地之一瞬間。

5、變化之五:圓點豎

豎畫如寫豎點,用筆圓轉,行筆至末端圓轉回鋒收筆,如王獻之《餘杭帖》“右”字左豎。


6、變化之六:右鉤豎

露鋒頓筆入紙,收筆時像右上鉤出。如王獻之《授衣帖》“惟”字左邊一豎。

7、變化之七:左鉤豎

露鋒頓筆入紙,收筆時像左上鉤出。如王獻之《餘杭帖》中“將”字左豎。

8、變化之七:撇豎

露鋒入紙,豎畫如寫撇畫,行至末端,向左撇出,狀如蘭葉。如王獻之《奉對帖》“年”字。

9、變化之九:流水豎

露鋒入紙,行筆彎彎曲曲,忽左忽右,狀如“屋漏痕”,如王獻之《姊性帖》“長”字上豎,妙不可言。

10、變化之十:逆轉豎

逆入筆,初行筆向左,行筆至中段,逆轉向右,至末端,逆轉向左鉤出,行筆過程一波三折,如王獻之《天寶帖》“少”字。

11、變化之十一:斜豎

寫此豎時,如寫垂露豎,或向左斜,或向右斜,或中間向左凸,或中間向右凸,具有一定的弧度。如王獻之《昨日諸願帖》“作”字右豎。

12、變化之十二:兩豎並排

雙豎並排,一長一短,一露鋒,一藏鋒,一帶鉤,一不帶鉤,形態各異,如王獻之《承姑帖》“其”字。

13、變化之十三:三豎交錯

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在一個漢字當中,三豎畫,打破平行構造,筆畫交錯,構成空間。如王獻之《違遠帖》“情”字三豎畫。

14、變化之十四:多豎參差

如王獻之《夏節帖》中“此”字,四筆豎畫,參差錯落,形態各異、顧盼生輝,饒有情趣。


麓風軒覺得,王獻之的行書筆法更加豐富多變,字形更加張揚,姿態更加搖曳多姿,可以與其父王羲之雙峰並峙。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品評書法水平的高低無非在技法和氣韻兩個方面,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二人既然能夠並稱二王,其在技法水平上應該是一樣的,而王羲之另外一個兒子王徽之,雖然書法也很好,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書名。

魏晉時期,新體書風開始盛行,是書法由古到今的一個重要變革時期,加上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都信道教,並且服用一種叫做“五石散”的丹藥,希望修煉成仙,所以思想上也比較自由和放浪。

而王羲之和王獻之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二人書法的共同特點就是飄逸,而王獻之在“逸”的方面有優於王羲之,王羲之在古法方面優於王獻之。

羊欣在《採古來能書人名》中說道:“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菜、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唐朝李嗣真在《書品後》提到王獻之的草書時說道:“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之所成,或瞰海移山,或翻濤簸嶽。”

所以,你看王羲之的書法明顯多了幾分瀟灑,比王羲之的氣氣勢要開張一些,很多字已開狂草的風氣,這種書寫風格,一是來自於他吃丹藥,另一個方面他的性格本身也比較性情。


有一次家裡失火,別人都倉皇失措,急忙跑出房間,只有他面不改色,讓僕人扶著出了屋子。

這種性情使得王獻之的書法充滿了性情和自然流暢,加上他本人非常喜歡在絹上寫字,看見絹就想寫,有時候還會在別人的衣服上書寫,這種絹布上的書法,使用筆清晰可見,加上他的書寫速度非常的快,更增加了幾分逸氣。

就比如他的《鴨頭丸帖》就是寫在絹上,絲絲可見:

而王獻之的《十二月帖》更是用這種逸筆草草的筆法,由快到慢、由楷書到行草書寫出了草書的“一筆書”,更米芾評價為“天下字敬第一帖也”。

此帖運筆如火著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


相對於王獻子,王羲之的書法就沉穩很多,更多的是“妍美”,而唐太宗李世民更喜歡這種風格,飄逸而不失去沉穩。


下面都是王羲之的書法:




個人認為二者的區別在風格而不在水平,我個人更喜歡王獻之的書法,這個時代好像也更傾向於王獻之的風格。

不知道你喜歡誰的書法?不管喜歡哪一個,留個贊再走吧。


不二齋


綜合整體書法藝術水平看,王羲之的書法水平高,這是毋庸置疑。如此認為不僅僅因為王羲之有不可動搖的“書聖”地位。





就楷書方面,王獻之仍然從《大令洛神賦十三行》看 從書法風格上看有所創新和發展,但王羲之的楷書作品《黃庭經》、《樂毅論》、《孝女曹娥碑》看其成就遠沒有王羲之成就大。王羲之的書法在於站在了書法演變歷史的關鍵時期,創新了一種全新的妍美流便一路承前啟後的新書風,不僅僅是書聖,而是更重要的是成為歷代學習書法的最巔峰的楷模,至今無人逾越。從【萬歲通天帖】到《淳化閣帖》中二王的楷書和草書作品看,也是如此。從書法理論的建樹上同樣如此。歷史上並沒有王獻之書法理論的記載。


人們對王獻之的書法雖然評價非常高,稱其因官至中書令,故世稱“王大令”。肯定認為王獻之書法與其父王 義之齊名,並稱“二王”。但就書法創新和引領時代方面,卻認為義獻父子將書法藝術推 向了新的高峰,被後世尊為圭臬,稱為“南派”。宋代的羊欣在《採 古來能書人名錄》中說:“獻之善隸,骨勢不及父,而媚 趣過之”。王獻之オ華橫溢,能變右年(王義之)法,書風 流美面貌獨具。在書法史上有著特殊地位和傑出貢獻。,這是好無爭議的事。



從上面人們對王羲之和王獻之的評論比較 ,不難看出,王羲之在書法歷史或書法創新上的地位或成就,是沒有其父親高的。但能夠評其和王羲之並稱二王,也充分說明王獻之書法的水平,也是沒有後來者能夠逾越的。



翰墨書道


總體上肯定是王羲之水平更高!

其一,比較書體

羲之五體皆通,且水平都還不低!小楷繼承鍾繇一脈,行書也是書法巔峰,草書方面則是承前啟後,今草帖如十七帖,水平很高!

獻之楷書和其父各有特色,洛神賦便可頗見端倪,行書自是不如,草書在繼承父親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筆書,因此在草書這塊也是唯一一個超越了父親的。

其二,歷史影響

一開始,獻之影響力是超過父親的,從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開始,由於他們的大力推崇,使得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實現了超越。太宗李世民命令舉國蒐集羲之書法,其中,蘭亭序更是為他偏愛,偏愛到什麼程度呢,他讓當朝最厲害的書法家摹寫蘭亭序,比如歐陽詢,褚遂良,馮承素等,今日我們能看到的就是馮承素的雙鉤之下的蘭亭序。太宗為了表彰唐三藏的功績,還親自寫了《雁塔聖教序》,楷書由褚遂良親自寫,行書選擇的王羲之,也就是今天的《集王聖教序》,懷仁花了二十三年方城此帖!《集王聖教序》是行書巔峰,凡學行書之人,邁不過去此帖!!!!

到了宋代《淳化閣帖》更是推崇備至。


藝趣書苑


自古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矣”



上面引用的是孫過庭《書譜》的開場白。在《書譜》中,孫過庭早已對王獻之與他父親王羲之的書法作過評價。《書譜》作為書法學習者的必讀經典,孫過庭在書學方面的造詣,在古代書法理論中,不是一般的人能及,更不是現代書法家、美院教授、專業書法理論工作者,書法評論人等可以比擬。他在《書譜》中詳細的解釋了王獻之不及王羲之的客觀事實。



從與謝安對答時的輕佻,到私改父親題壁,反省自慚不及父書。我學書迄今近四十年。性愚質鈍,評論不了羲獻的優劣。不過可以選擇相信。孫過庭作為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殿堂級的大宗師,我對他關於義獻的優劣評判,跪服。


王羲之書法,志氣平和,不激不厲,才會萬古流芳。草書不如張芝流美,楷書不及鍾繇工整。但王羲之中庸的用筆與結體,使學習者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塑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姿態。晉唐以降,書學大師莫不出自羲之門下。

王獻之在歷代的書家評價中,要找到一條勝過義之的評論,除了現代人,古代很難找到。現代人的奇談怪論,總是想推翻傳承千年的經典。標新立異,不把獻之立在羲之之上,不足以證明自己獨具慧眼。其實何苦去繞著圈子去證實自己?直接說自己都強於羲獻不是更乾脆?



一千多年學書之人,何止億萬?人人都覺得獻之不及羲之。你要來推翻他人的認識。這億億萬萬的人,都是瞎了眼的,就你一個睜著眼睛👀?別人都是愚昧的盲目崇拜,就你具有獨立解放的思想,所以才要推翻經典,樹立邪說。反此而已。


子衿tjk


二王是個完整的書法體系,如非要分出高低,就行書而言,父勝於子:就草書而言,子勝於父。總體來說,王羲之的地位高於獻之。

王羲之對書法最大的貢獻,在於增損行書古形,形成今體,並流傳至今,成為書法的主流書風。

獻之筆法受益於其父,後在草書中增加牽絲引帶,使草書藝術性增強,為草書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國人講究長幼尊卑,又有先後秩序,加之《蘭亭序》的影響,所以王羲之以書聖之尊獨領風騷,但我們不能忘記,二王書風是集體的智慧。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王羲之和王獻之誰更好這個不好說。一個是"書聖",一個是"亞聖"。硬說他們的不同那王獻之的書法成就在於變王羲之的內擫筆法為外拓,變字組之間相對獨立為連綿不斷的“一筆書”。

一。 我們先說說王獻之,從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王獻之的影響超過了其父王羲之。

南朝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其於四賢並稱。 可見王獻之在當時人們對他的推崇。

張懷瓘在《書議》中稱讚王獻之:"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偱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米芾就在《書史》中寫到: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

以上是大家對王獻之的評價,從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為"亞聖"不為過。


二。那再說說王羲之吧,王羲之"書聖"的地位是初唐確立的。是由唐太宗力推的。後世對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書家影響很大。

唐代崔液在評論書家時說:“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傖拘。顔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鹵。桞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獨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

綜上,我們評價誰更高已經沒有什麼意義。


墨海書童


拋開結字章法,講用筆,從自己練二王的感觸對比:王獻之在連貫上會更牛逼些,而其父在用筆上比兒子更有天賦,好比足球界的梅西,這不是王獻之努力所能趕超的!已經到達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用個數值表示,王獻之一頂多算千萬級別,其父是億萬級別!尤其是絞轉用筆,想怎麼轉就怎麼轉,還恰到好處,而王獻之做不到這點!


kongbeiguiling


在唐以前是小王勝大王,後因唐李世民喜歡王羲之,自此大王勝小王,其實兩個人各有千秋,王羲之革新隸楷為今楷,讓行書脫去章草味道,王獻之一筆書中秋帖,在乃父成就上更進一步。



尚藝海派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歷史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成就登峰造極,不僅王獻之比不上,歷史上至今無人能比。顏真卿《祭侄文稿》還名在其後,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軾《黃州寒食帖》更在其後,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