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汾酒

專題目錄

序:換個角度看汾酒

(一)山西:表裡山河

(二)壺口瀑布,黃河之心,民族之魂

(三)汾河岸邊孕育了中華民族的詩意

(四)汾酒,骨子裡的中國

(五)由-曲-酉-酒:我站在汾河岸邊,看到了骨子裡的中國

選題策劃:酒遊記/組稿:於瑞、萬丹丹、王靜

(序)換個角度看汾酒

汾河·汾酒

黃河名酒萬里行,對過去一年間,一直關注酒遊記的人而言應該不會陌生。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走進了青海,講訴了互助青稞故事;走進了甘肅,分別報道了濱河九糧液及金徽;走進了寧夏,講訴了寧夏紅;走進了內蒙古,報道了河套酒業;走進了陝西,報道了西鳳。這一次,我們定格山西,定格汾酒,並希望換個說法講述汾酒故事。

山西,是黃河流經的第7個省份,是美酒萬里行途徑的第六個省份;汾酒,是黃河美酒萬里行拜訪的第九家酒企,也是黃河名酒萬里行活動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站。

我們拜訪汾酒的時間是2017年12月20日,但是直到近8個月之後,我們才開始動筆撰寫汾酒的文章。在這8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對汾酒的思考從未停止,我們希望能夠在汗牛充棟的汾酒報道中做到不同,寫出汾酒樸素、真實的一面。這是因為,在整個黃河流域,汾酒不僅份量最重,而且文化也最為深厚。但越是如此,樸素、真實越是難能可貴。

對酒遊記·黃河美酒萬里行而言,我們所要去品味的恰是一杯真實的、樸素的、甚至有點與眾不同的中國白酒、中國汾酒。雖然這並不容易,但是我們願意用更長的時間去等待,去思考,觀察,揣摩,去敲擊鍵盤,呈現一個與眾不同的汾酒。

依舊懷著對黃河美酒的思考以及屬於汾酒的、獨特的“骨子裡的中國”的基因和精神,2017年12月20日,我們參觀了汾酒的整體廠區、釀酒車間、包裝車間、儲酒區以及汾酒博物館等,意欲從汾酒的“外貌”去尋找和挖掘“骨子裡”的更深、更直接的中國。

整整一個上午,四個小時的參觀,我們帶走的是汾酒的規模龐大、文化厚重、銷售業績連年增長,以及厚厚一打文化書籍。這和我們曾經參觀過的,包括茅臺在內的其他名酒企業的震撼感覺十分相似。相信在比較之後,很少有人會去懷疑汾酒的歷史,以及其在白酒產業的江湖地位。但是,除了視覺可及的震撼,汾酒,骨子裡的中國,到底有什麼心智上的不同?

汾河,是我們參觀完汾酒之後,在不經意間從想去,到特別想去看的一條河流。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它發源于山西省北部寧武-大同一帶,流經忻州、太原、呂梁、晉中、臨汾、運城等6市29縣後在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匯入母親河——黃河,全長713公里,流域面積39721平方公里。

因為汾河的存在,呂梁山和太行山夾持下的山西得以形成黃土高原“天府之國”的絕美生態。汾河是美的,但是這個美,不僅僅源於生態,而且更源於其歷史。

汾河的發源地寧武向北延伸至大同、呼和浩特一帶,是在北中國連綿數千裡的崇山峻嶺之間,為數不多的一處的以低矮山丘、平原、盆地構成的,在交通工具十分落後的遠古時期,人類騎馬或者徒步可以穿越南北的巨大豁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巨大豁口,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與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之間的聯絡才沒有被完全阻隔。在歷史上,農耕的漢族和北方遊牧民族在此激烈碰撞,民族融合的激盪歷史在此展開,中華文明在此得到均衡,缺陷得以彌補。在大分大合,大悲大喜的大歷史之後,一個民族的詩意得以在汾河岸邊產生。

酒是中華民族詩意的重要組成和表達。正是因為有了酒,有了詩意,中華文明作為這個星球上唯一未曾中斷的人類文明,雖然其歲月無比漫長,但是在歷史的傳承中,卻始終生機盎然,從容豁達,充滿歡樂,熱氣騰騰,並沒有陷入孤苦伶仃、孤獨寂寞的悲苦狀態。

對於中國人而言,樂觀、豁達是最美的詩意,是骨子裡的中國。也因此,這一次,我們選擇在汾河岸邊,以美酒地理的視角去探索有關汾酒品格和發展的蛛絲馬跡。

汾酒,因產生於汾河岸邊而得名的美酒,與生俱來的詩意縱觀數千年。今天,對於汾酒我們選擇以更多的精力和關注來聚焦汾河,從山西的母親河汾河出發,換一個角度來解讀汾酒的故事,來講訴汾酒——骨子裡的中國。

(一)山西:表裡山河

黃河自磴口三盛公折向東流,形成黃河幾字型的第一個彎。在內蒙古河套平原上安靜的向東穿行585公里後抵達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然後急轉南下,奔騰咆哮於黃土高原,並在黃土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切開一條數百米深的峽谷。這條峽谷長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人們稱之為晉陝峽谷。

黃河從河口鎮沿著晉陝峽谷向南而行,水面基本保持在300米左右的寬度。但是在南行450公里處時,峽谷突然收窄,在不到500米長的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黃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了世界上最壯觀的黃色瀑布——壺口瀑布。壺口瀑布,猶如萬馬在奔騰咆哮,黃河在晉陝峽谷的氣勢與激盪達到頂峰,令人在膽戰心驚之餘,無不感嘆中華山河的無限壯美。

汾河·汾酒

晉陝峽谷西岸為黃土連續分佈的典型的黃土高原的典型地貌,若一直偏北向西延伸幾百公里後可至乾旱的沙漠戈壁地帶。東岸是呂梁山,呂梁山南北長約400公里,向北綿延至內蒙古高原南側,東西跨度在100-300公里之間,且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可以有效阻擋來自西北方向的乾燥與寒冷,對改善區域氣候作用明顯。

不知是造物主故意彰顯其神奇之力,還是在不經意間展開的優雅,在呂梁山的東側也被安置了一條自南向北,幾乎與母親河黃河平行流淌的巨大河流——汾河。汾河兩岸是由斷斷續續的黃土構成的狹長的河谷盆地,盆地上鑲嵌著數十個規模不等的城市,無數的星星點點的村落,和規劃整齊黃綠相間的農田鑲嵌在城市之間。它們共同與西邊的呂梁山,東邊的太行山一起構成了一幅堪稱絕美的山河畫卷。這絕美的山河畫卷便是山西。

汾河·汾酒

山西的得名與太行山有關。它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汾河自中貫穿南北,滋潤山川大地,是一個因愛吃老陳醋,善於釀汾酒而盛名的文化大省,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唐代文學大家,柳宗元稱自己的家鄉山西為“表裡山河”。

(二) 壺口瀑布,黃河之心,民族之魂

國家名酒評論·酒遊記·黃河美酒萬里行抵達壺口瀑布,進入山西的時間是2017年的12月19日。當日早上6時,天矇矇亮,我們便駕車駛出陝西西鳳酒廠,按照導航的指示奔往壺口瀑布。在穿過晨曦,穿過渭河平原的寶雞、西安,及由連綿不斷的黃土構成的大小山崗後,我們於當日中午11點左右抵達黃河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黃河干流唯一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它為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和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共有。陝西的壺口鄉在黃河的西岸,河岸要高於對岸許多,景區內的河床較高且窄,視界要開闊,可以更好領略壺口瀑布之雄偉氣勢,因此有“陝西壺口觀看氣勢”的說法。山西的壺口鎮在黃河的東岸,佔據主河床之位。河床低矮卻寬闊,整個視界要低於西岸,需要仰視壺口瀑布,觀察更多精微之處,所以有“山西壺口觀賞細節”的說法。

當日中午,我們是先駕車從陝西境內經過壺口瀑布不遠處的一座老橋跨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內的壺口瀑布停車場,然後再下車徒步穿過老橋返回到陝西境內,沿著黃河岸邊的一條沿山公路走到位於黃河西岸的黃口鄉觀景區。之所以如此,除了要親身感受一下已有2500多年曆史傳承的“秦晉之好”,更為重要的是完成對黃河名酒帶的地理座標定位。

汾河·汾酒

汾河·汾酒

壺口瀑布是酒遊記團隊在黃河名酒萬里行規劃之初便已定下的必然要去、要親身感受的地方。壺口瀑布是黃河重要地標,如果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考察黃河流域,並綜合考慮黃河文化的實際影響範圍,壺口瀑布剛好處於黃河座標的中心位置。

在我們規劃黃河名酒帶之出初,綜合地理環境、白酒產業分佈等要素,曾經規劃設立了6個方位座標點:


第一個座標點為黃河河源。位於青藏高原之上,這裡代表著黃河流域的最高海拔,其中我們所到達的牛頭碑為海拔4610米。這裡著名的白酒品牌為天佑德互助青稞。

第二個座標點為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自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河西走廊以來的兩千多年間,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一直被中原政權視為最遙遠的西部邊陲,黃河文明的最西端。這裡白酒品牌的代表為濱河九糧液。

第三個座標點為黃河幾字型的第一個拐點,陰山腳下的雞鹿塞、高闕塞一帶。陰山南麓是廣闊的河套平原,黃河恣意流淌,但是綿延千里的陰山擋住了黃河北向的去路,折向東流。這裡是黃河農耕文明的最北端。這裡有北國酒都,內蒙古河套酒業。

第四個座標點是河南信陽一帶。這裡已屬於淮河流域,但卻是黃河所締造的中原文明的最南端,其文明的根脈仍在黃河,相傳酒祖儀狄曾在此釀酒。這裡培育了文化厚重的豫酒軍團。

第五個座標點為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入海口。母親河黃河從青藏高原俯衝直下,一路攜泥帶沙,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省,全長約5464公里,最後由這裡匯入大海,為中華民族打開了海洋文明的一角。這裡有數量眾多的魯酒方陣。

第六個座標點即為晉陝峽谷之間的壺口瀑布。黃河萬里,百萬年奔騰不息,而壺口瀑布則猶如萬馬奔騰,是黃河流淌最為激盪、最為震撼,最為激盪人心的地方。同時在地理上,壺口瀑布是黃河流域的中心座標點, 是古老的黃河文明最為古老璀璨的所在,被國人稱之為“黃河之心,民族之魂”。這裡也是中國白酒文化的中心,有四大名酒中的汾酒和西鳳。


這六個方位座標較為清晰的定位了黃河名酒帶的大致範圍。但是,除了這六個地理座標,在黃河名酒萬里行進行中,也有專家認為,黃河現在的入海口固定在山東東營不過150餘年的時間。實際上,黃河最早是從天津入海,後因泥沙沉澱淤積河床,入海口才不斷南移。從地理成因上看,整個華北平原的緩慢形成,應該拜黃河沉沙所賜。

另外,從民族文化基因形成層面看,今天包括京津冀在內,都深受黃河文化影響。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是中華民族陷入最危急時刻,中華兒女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怒吼。而從白酒產業發展的軌跡看,京津冀白酒以清香為主,與山西汾酒同根同源,抱團取暖,區域協同,更有利於北酒崛起。

只是,這樣的說法是否能夠得到業界,尤其是京津冀白酒企業的認同,還尚不可知。

(三) 汾河岸邊孕育了中華民族的詩意

楊柳風,杏花雨,盈盈一水,清波碧浪,一條日夜奔騰不息,自北向南縱貫山西的大河,稱為汾、汾水、汾河。

水,浮天載地,為生命之本。河流則成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生命帶。汾河,自山西省寧武縣境內管涔山腳下發源,過千溝越萬壑,跨越太原、臨汾兩大盆地後直奔黃河懷抱,所傍流域不僅成就了山西“表裡山河”之美譽,也塑造了黃土高原“天府之國”的傳奇。

汾河,在山西的歷史進程和文化變遷中具有舉足重輕的地位,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被稱為“山西的母親河”。

山西的母親河

《晉問》開篇:“晉之山河,表裡而險固。”山西之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是晉國的腹地,戰國時期三分為韓趙魏,故稱三晉大地。

從中國地圖上來看,汾河,這條山西的母親河,緊緊夾峙在太行山、呂梁山之間,河谷水道縱橫,林木繁盛,莽莽蒼蒼。但是汾河下切兩山之間並未形成高深的峽谷,而是造就了狹長的汾河平原,其中包括北部的太原盆地和南部的臨汾盆地,此地沃野千里,灌溉發達,黃土高原上別具一格的“天府之國”,由然而生。

對於天府之國,古人解釋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在春秋戰國時期,汾河平原是屹立於黃土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的富饒之地,天府之國。

天府之美譽得益於山西獨特的地理生態,北接內蒙古高原,東有太行山脈,西有呂梁山,西南有汾河,“表裡山河”之美譽名副其實。這樣中間低兩面高的地勢,既能收到河水灌溉,也不會受水患威脅,背山面水的位置,共同構成了山西的地理屏障。

汾河·汾酒

一方面汾河平原,流水充裕,黃土厚重,適宜耕種,農耕發達,物產豐富齊備,具備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所需的所有資源,如:糧、棉、絲、鹽、鐵、煤、馬、木材等;另一方面,汾河流域緊挨運城鹽池,這一特殊的、稀缺的資源更是推動了這片土地經濟發展的富庶及晉商的崛起。這兩方面的優勢,正是“北收代馬之用,南資鹽池之利”。

各種對歷史的研究表明,中國最古的文明,實興起于山西南部的河東(山西西南部)鹽池附近。夏、商、週三代文明的經濟命脈正是鹽。中國商業的起始亦和鹽密切相關。就是以後的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項事業的發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鹽業活動的影響。鹽也始終是歷代封建國家的財政支柱。據記載,在唐代宗大曆初年,全國鹽利收入佔全國賦稅收入的一半,而運城鹽池的鹽利收入佔唐代全年鹽利收入的1/4。由此可見,山西曾一度成為中原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並非偶然。

民族融合的巨大豁口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自古山西經濟的富庶,文明文化的高度發達,促使“文明之鳥”從晉東南飛出,將文明之光帶向四野,而文明最先結巢之所,就是山西。

黃河決定了中華民族的起源。古人認為“河(黃河)出崑崙”。古代的崑崙山和今天的崑崙山不同,但在籠統意義上,泛指以青海省境內的青藏高原一帶。這與崑崙神話起源地大概一致。崑崙神話是關於中華民族起源的上古神話。她與希臘神話並列為世界兩大神話體系。今天我們所能聽到、看到的有關中華民族起源的諸神均出自崑崙神話,比如盤古開天、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等。

相傳崑崙諸神從崑崙山上沿著黃河順流而下,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產生了皇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在黃河幾字型的頂點,中華龍脈弓起的地方,三大部落開始分化,皇帝和炎帝部落順黃河來到了中原地區,孕育了以漢族為代表的、最早的農耕文明,而蚩尤部落則順著陰山一直向東,開創了以戎狄、匈奴等為開端的遊牧文明。

汾河·汾酒

這兩大文明有一個交匯處,這個交匯處位於農耕文明的最北端,遊牧文明的最南端,即汾河的發源地寧武(忻州)-大同一帶,這一交匯區域可向北延伸至內蒙古的呼和浩特等地。縱觀整個中國北方地區,這裡幾乎是中原農耕地區與北部草原之間唯一的以低矮山丘、平原盆地為主的通道,除此之外皆是縱貫北中國東西的是綿延數千裡的崇山峻嶺。在遠古時代,無論是徒步,還是憑藉簡陋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翻越這些大山。

汾河的發源地向北延伸的區域,是山地、平原、盆地阡陌交織,是陰山、燕山、呂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脈的交叉通道,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由於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這裡就形成了宜農宜牧,農牧交織的生活、生產場景。在穿過夏商周的漫長歲月之後,在春秋、戰國及兩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政權及北方草原的匈奴民族政權相繼崛起,為爭奪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權,雙方經常兵戈相見,進行了長達數千年的激烈爭奪。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在寧武-大同一帶雙方展開生死較量,漢高祖劉邦被困平城(大同)白登山,達7天7夜,才得以突圍。此後數百年間,雙方時戰時和,相互碰撞,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最終在南北朝時期達到高潮,形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民族大融合。

南北朝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大勢力以長江為界,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主要包括宋、齊、梁、陳四朝,主要為漢族政權。北朝主要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北朝主要是統治黃河流域。

其中,北魏是北方遊牧民族鮮卑建立的政權,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享國140餘年,共歷20位皇帝。天興元年(398),北魏皇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把首都從大同遷到農耕文明的中心地帶洛陽,並大舉改革,實行漢化,廢除鮮卑語,所有官員使用漢語,改穿漢服,實行《均田法》,要求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造成血緣相通。

鮮卑族與漢族通婚,血緣相通,對整個中華民族意義重大,促進了中華民族性格的平衡。農耕民族文化厚重,傳承有序,但缺點是文氣太重,缺少強悍的力量。僅僅依靠農耕文明是無法獨立完成中華文明的升級進化的。但是在融入遊牧民族鮮卑族的血液和基因後,則中華民族則會變得十分強大,在文質彬彬的同時,血脈裡始終流淌著雄赳赳、氣昂昂的尚武精神。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優秀因子相互結合,中華民族有了雄起蓬勃的基因,有了文韜武略的思維,並由此變得更加強大,有了數千年傳承的力量。公元589年,隋朝建立,結束了自西晉以來300多年的割據局面。38年後,大唐王朝建立,中華民族進入盛世。史料表明,開創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和開創唐朝的李淵,其血液裡流淌的都是漢族和鮮卑族的混合血液。

因此說,我們應該感謝上蒼,感謝上蒼在崇山峻嶺的中國北方,在農耕文明的最北端,在中原大地的最北端,在山西省的最北端,在寧武-大同-呼和浩特一帶,給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留下了一個以低矮山地、平原、盆地阡陌交織的巨大豁口,讓這兩大文明在這裡實現相互交織、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溯源地。而這一地帶正是山西省的母親河,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的發源地。

中華民族的詩意誕生於汾河岸邊

盛世大唐起源於山西。唐的原意是“晉”的古名。唐太祖李淵正是在山西的晉陽起兵奪取天下。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直到現在都讓中國人激動萬分。讓人激動的除了唐朝的強大之外,還有唐朝的詩意。唐朝的詩意起源於汾河。有人做過統計,唐朝的詩人有三分之一來自“河東”,即山西。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之渙、盧綸、白居易、溫庭筠、柳宗元等。

為什麼在唐朝時期會有那麼多的著名詩人出自山西?為什麼中華民族的詩意源於汾河?這是否同樣與山西農牧交織的地理位置有關,依四時而作,嚴謹有序,久而久之,形成了農耕民族在骨子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樸素性格。而遊牧民族自由奔放,縱馬奔騰,遼闊的草原賦予他們能歌善舞的豁達。兩者在汾河岸邊交流碰撞催生了中華民族的詩意。

汾河·汾酒

詩,是中華民族性格中最柔美、靚麗的構成,同時也是華夏先民建立審美的開始。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汾河也是中國詩歌的最早的、重要的發源地。古老的經典文獻對此作了生動的記載。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承載三晉文化的最早、最可信的母體之一。“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詩經》中的“魏風·汾沮洳”,也以優美的詩句,描寫了商周時期,汾河兩岸的詩意之美。

魏風·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採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

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採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採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由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在汾河岸邊長期互動交融形成的詩意在唐朝時達到了一個至今難以啟迪的高峰,促進了唐詩的繁榮。而在《唐詩》中,酒又是最好的催化劑。打開唐詩,酒香四溢,既是詩仙,又是酒仙的李白把詩酒一體的藝術發揮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所以余光中老先生才在《憶李白》中說:酒入豪腸,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 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中華民族的詩意源於汾河,而中華民族的美酒同樣也源於汾河。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酒,汾酒可追溯的釀造歷史源於7000年前的仰韶時期。在中國詩意的歷史長河中,無數詩人為汾酒留下了寶貴的篇章,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晚唐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與酒結緣,已經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個傳統。在中國古代知識精英的精神世界裡,酒已經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是催生詩意的酵母。這種獨有的思維方式的形成與汾河有關。

汾河也因此成為中國的詩意之河,美酒之河。直到今天,汾河兩岸依然詩意不斷,美酒飄香。這詩意是中國人的樂觀精神和審美情趣,這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酒,詩酒文化的代表,骨子裡的中國——汾酒。

(四)汾酒:骨子裡的中國!

中國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和氣節,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與神聖。國人的驕傲來自骨子裡不屈的倔強與脊樑正直的堅挺。民族的發展源遠流長,而同樣縱穿歷史的,還有中國的白酒。她見證與伴隨著中國一步步的鍛造與強大,也融入和吸收了中國人的情感與靈性。

汾酒,來自山西的歷史名酒,來自黃河脊樑的中國好酒,用詩意的情懷與硬朗的個性,再現著一個可以觸摸和看見的骨子裡的中國。

單純的去看汾酒,看到的或許只是這款酒在整個白酒產業的發展之下所形成的“數字汾酒”、“地位汾酒”以及“模式汾酒”。但是,汾酒的力量與魅力,遠非如此。

真正的汾酒,是與中國相連,與歷史相觸,能夠直擊民族靈魂的一個存在。

拋開所謂的銷售業績標籤去看汾酒,看到的不再是“條條框框”下的一款“理性化”白酒,而是一個與之大相徑庭之下充滿情感、充滿色彩、充滿詩意與個性的“感性化”美酒。

汾酒,在紛繁滿目的白酒風物誌中,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或者中國人的秉性聯繫最為密切。再看汾酒,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瓶山西的美酒,而是中華民族在歷史深處一步步鍛造出的更為結實和堅強的脊樑和精神。

從這個角度而言,汾酒,展現著中國人的樂觀與傲骨;汾酒,是中國酒魂。

黃河東岸的汾酒6000年

汾酒的所在地汾陽市杏花村,坐落山西省呂梁市,位屬黃河一畔。汾酒,也因此成為黃河流域的美酒。

與黃河相關的故事很多,無論是有關神話、傳奇,還是人類的文明與文化發展,每一個都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這條從西向東,橫貫整個中國北方版圖的大河的雄偉與神奇。而在這眾多的色彩之中,黃河與美酒,最為動人出彩,也最為震撼人心。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黃河流域所孕育延續的華夏文明,薪火相傳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文化形態。與華夏文明同步萌生的是中國酒文化,從敬畏天地到祖先祭祀,從唐風宋韻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中,隨處飄散著美酒的清香。順著這縷清香,我尋到了汾酒。

汾河·汾酒

汾酒,黃河東岸的山西美酒,自誕生開始,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如影隨行,綿延不絕,從未中斷,流傳至今。

《禮記》中曾有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釀酒技術就已經初具規範,“秫稻必齊,麴櫱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而山西始終處於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以及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融區,因此具有獨特的生產力與創新力,釀造技術也隨之不斷改進。

農耕文明的發展帶來了穀物的豐富與釀酒器具的出現,進而催生了中國酒的起源。在汾酒所在地杏花村文化遺址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釀酒遺存,出現了我國最早的釀酒容器——小口尖底甕,從而證實了早在仰韶時期,釀酒就已經存在。從春秋戰國到魏晉南北朝,三晉大地的美酒一直享譽盛名,時至今日 ,山西依然是中國白酒釀造技術最為成熟、釀酒歷史最為久遠的地方。

汾酒,從這個意義而言,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釀酒技術的歷史延續,她記錄著中國的發展,也記錄著中國釀酒歷史的長河之中,無斷代傳承中,釀藝的成熟與文明的延續。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中國的大地之上,孕育了中華兒女,孕育了中華文明,更不吝創造了獨具中國兒女個性與情感的中國美酒。

汾酒作為黃河美酒,早已將這條大河的激情與力量融入其中,成為具有鮮明的黃河特性,鮮明的黃河基因的中國美酒。

汾酒,黃河岸邊的美酒香。

與“汾”相關,詩意的酒,詩意的河

除了黃河,與汾酒密切相關的還有另一條河流,汾河。

翻看山西的地圖,我們會發現,黃河沿山西省的西部由北向南一流而下,而後彎轉向東,沿著山西河南的交界處一路向東匯入大海。從黃河的走勢來看,黃河幾乎並未走入山西,但汾酒所歸屬於黃河美酒,又似乎與之互相矛盾。

其實,並不矛盾。地圖之上,還有另外一條河流——汾河。汾河發源于山西忻州市寧武縣管涔山(屬呂梁山脈),沿太原、臨汾一路向南,後在侯馬市拐彎向西,最後匯入到黃河母親的懷抱。汾河,自北向南,與黃河並行,幾乎縱貫整個山西,更像一條清晰而堅硬的脊樑,挺起了所有山西兒女的胸膛。所以汾河,被稱之為山西的母親河。

汾河,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親河。有著與黃河相當的大氣磅礴,也有著與之同樣的文明與力量。只不過,作為黃河的支流之一,她比黃河更多了幾分富饒與鄉愁交織的詩意,也多了幾分與美相關的記憶和文化。

“汾”字,在字典中的註解為“水名,低溼之地,即汾河”。由此可見,與汾字相關的用詞很少,但“汾”字所在“汾河”或者“汾酒”,卻成為最具詩意與美的詞語。換句話說,汾河是一條富有詩意的河流;汾酒,是一瓶富有詩意的美酒。

那麼她的詩意情懷,又是以怎樣的形態來體現的?

有聲有色的汾河

與汾河相關的詩詞很多,《水經注》中用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汾河源頭的生態之美:“汾水又南,與東、西溫溪合,水出左右近溪,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陰,雲垂煙接。自是水流潭漲,波囊轉泛……

汾河·汾酒

著名詩人王績在《詠懷》中所寫,“桑榆汾水北,煙火濁河東”;山西女詩人魚玄機在《寄劉尚書》中,也有“汾川三月雨,晉水百花春”的春日美景描繪;李白在太原汾河段欣賞汾河勝景後所做“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霜威出塞早,雲瑟渡河秋。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讀有關“汾河”的所有詩歌,唯美而動情。汾河,她是以怎樣的美觸動了那些滿懷才情的文人墨客的情懷?或許汾河彼時的具體景象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能夠從他們存世的詩詞歌句中,感受到汾河帶給他們的觸動。

他們以汾河為載體,或表達思鄉之情,或抒發意氣之風,或讚歎故鄉之美,或感懷愛情堅貞……每一種情感,都表達著他們最為真實和柔軟的內心,而這也恰恰是中華兒女的詩意情懷所在。

詩與美的汾酒

相信很多人知曉或者瞭解汾酒,都源於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裡的杏花村,便是汾酒的所在地。同樣也相信牧童所介紹的酒家,也一定是當時的汾酒。

汾酒,源於汾河,並以“汾”命名。在所有的中國白酒之中,唯有汾酒與一條大河一起共同分享了一個字,這個字便是“汾”。汾河,是中國詩意的源頭,汾酒與中國的詩歌聯繫最為緊密。據統計,從古至今,去過山西汾陽或者杏花村的詩人很多,他們在品飲汾酒的同時,寫下了諸多千古名作,杏花村成為名副其實的詩酒天下第一村,而汾酒也理所當然成為最具詩歌風雅的美酒。

汾河·汾酒

“灤鯉登盤美,汾酒開瓶馥”、“起步更促坐,汾酒甕初坼”、“汾酒灤河魚,割鮮鬥芳甘”、“鬥箸俄已空,汾酒行無算”、“汾香滄辣頻開翁,灤鯉萊雞更飭廚”……讚美汾酒的詩歌很多,據不完全統計,自唐代以來,詩人歌詠的杏花村及汾酒、竹葉青的詩不下千首。由此可見,歷史上的汾酒,依然備受人們的喜愛。

杏花村,詩意的名字,詩意的地方,釀造了一瓶詩意的美酒。

無論是汾河,還是汾酒,都伴隨著黃河的奔流不斷的注入新鮮的元素與力量。黃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更是中華民族兒女的脊樑。汾河,作為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具有了黃河的底色,那便是詩意之美。

美,是中華民族的底色。汾酒,當真堪稱骨子裡的中國。

汾酒,是中華文明的傳遞

無論是汾酒的所在地山西,還是汾酒流淌的詩意與情懷,它們都與中國白酒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並在很大程度上見證和促進了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商業文明的進程。

山西,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文明在這裡發展,也在這裡傳承延續,其中晉商文化便是山西最為精彩一筆。提及山西,就會想到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晉商文化。山西商人的活躍,到了明代時期,就已經在全國享有盛譽;清代初期,晉商更是將商業發展的觸角延伸到了整個亞洲,甚至歐洲市場。他們將山西的商品或者中國的茶鹽等推向全國乃至世界,晉商力量一度飛快的加速了中國經濟貿易的發展。

汾酒,便是在那個時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經濟基礎決定生產力,因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汾酒的發展,也促使汾酒在1924年,成功註冊了中國白酒業第一枚商標——汾酒“高粱穗”。這是汾酒現代品牌商業意識的體現,在當時大大提升了汾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使汾酒成為當時民族白酒的品牌典範。

而汾酒的商業化文明之路並非從註冊商標起步,時間倒退到1915年。1915年,中國參加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汾酒榮獲酒類甲等金質大獎章。自此,汾酒之名,享譽世界。

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汾酒的發展不僅僅單獨關係著汾酒自身,還關乎著民族的未來,關係的中國商業文明的進程。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讓所有的中華兒女舉國歡呼,那是一個需要紀念和慶祝的日子,更需要一瓶能夠代表中國精神、中國人的美酒。在當時的中國名酒中,只有汾酒具備國宴用酒的條件,汾酒不僅具有悠久歷史文化,還具有了一定量的生產規模。所以,建國前夕,汾酒成為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國宴用酒。

建國之後,汾酒歷經五屆全國白酒評比會始終位列中國四大名酒之列,並被稱為“汾老大”。1994年,“山西汾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山西首家上市公司,也是我國白酒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可以說,汾酒是中國整個白酒產業“資本市場啟蒙”的主導者和引領者。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汾酒再次行動。2018年4月24日上午9點19分,汾酒在汾河岸邊的杏花村遺址再次點燃了中國白酒6000年的“生命之火”,以“行走的汾酒”為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汾酒文化大型巡展活動。中國古老的文明是先人們用腳丈量出來的,沒有行走,就不會有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汾河·汾酒

行走是一種力量,火炬是文明的傳承。6000年前,中國酒文化在汾河岸邊的杏花村燃起,並沿著汾河匯入黃河,開枝散葉,美酒的芬芳傳遍華夏大地,汾酒也由此成為中國酒文化奠基者。6000年後,同樣在汾河岸邊,在古老的杏花村釀酒遺址,汾酒人再次行動,點燃了中國白酒在新時代的生命之火,並開始在全國範圍內以行走的方式傳播美酒文化,詮釋什麼是中國白酒文化的火炬手,什麼是白酒釀造技藝的教科書,什麼是中國白酒發展歷史的活化石。

這是,汾酒在新的時代,向世界演繹的中國白酒最美的詩意!汾酒的魅力在於,她能夠以絕佳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讓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愛上她,然後讓我們在品味的同時去一點點觸摸到她的文化、歷史、人文與家國天下的大情懷。那麼當我們愈發瞭解汾酒,也就愈發對汾酒的魅力不能自拔。她記錄的,不僅僅是中國白酒釀酒的發展和傳承,更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同行者,記錄者和見證者。

汾酒,山西汾酒,中華汾酒,骨子裡的中國!

(五)由-曲-酉-酒:我站在汾河岸邊,看到了骨子裡的中國

2017年12月20日,酒遊記黃河美酒萬里行走進汾酒,參觀了汾酒廠區、釀酒車間、儲酒區、汾酒博物館。汾酒文化,博大精深,說其為中國酒文化的教科書,定義其為中國酒魂,在這裡尋找“骨子裡的中國”,都不為過。

但為什麼這一切會在汾酒發生?其歷史的源頭在哪裡?這一方土地有何神秘?

參觀完汾酒,我和我的同事萬丹丹一起駕車去看汾河。我們不是做地理上的探尋,所以並不需要去尋找汾河的源頭,我們只是想感受一下汾河的氣質,尋找我們想要的答案。從杏花村出發,循著導航,在鄉間公路信馬由韁,大約在50分鐘後,我們到達的是汾河孝義段。

天氣乾冷,天空湛藍,汾河波光粼粼,岸邊荒草叢生。因為我們的到來,驚起無數只水鳥。汾河是它們的傳統領地,我們才是不速之客,並打擾了它們的寧靜。可是這不速之客,卻在汾河岸邊存在了7000年,並讓汾河兩岸的荒涼變成了黃土高原上的天府之國,變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溯源地。

中華文明起源於農耕。汾河兩岸,有阡陌縱橫、條塊清晰的廣袤農田,古老的中華文明就產生於此。文字是文明的記錄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因為作為中華文明記錄者的漢字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田”字是最古老的漢字之一。透過一個“田”字可以看到一個古老的中國。“田”不僅表現了中華先民耕種土地、建立家園的生活狀態,也可表明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們已經以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逐步確立了私有制,創建了奴隸制文明。

漢字,是一種表意字。“田”字表示農田是私家所有,每一家的田地都有明確邊界。即“田”字有“邊界確定”、“所有權歸屬清晰”的含義。但是,如果河水氾濫,或者其他原因破壞了原有的條塊清晰的田地邊界怎麼辦?

這種不確定的狀態就用“由”字來表達。在漢語言知識框架中,“田”和“由”是一對關係字。“由”字是從“田”字中間一豎出頭而來,表示原來的田地的邊界和秩序被打亂,形成了不確定、不固定的狀態。這種小的不確定的狀態是可以通過國家的法律,部落內部的協調來修復和矯正的。但是如果發生了戰爭,部落間的勢力均衡被打破,甚至是維繫這種固定邊界的社會組織,比如處在弱勢一方的整個部落被消滅,土地的邊界體系被完全解體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的先民又創造了一個字,這個字叫做“曲”。“由”指莊稼地邊界被打破,所有權不固定。而“曲”則是指莊稼地邊界體系進一步解體,所有權面臨大範圍調整。“曲”和“由”也是一對關係字。它們都是圍繞土地,即由“田”字演變而來。

而“曲”還被古人用來表示另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就是“酒”。而酒是什麼?

酒是田地上產生的糧谷生芽、黴變後產生的瓊漿玉液。在遠古時代,糧食是極其稀缺的物質。先民們一定是希望糧食可以完好的保存更長的時間,用以解決溫飽問題。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由於存儲容器、方法和天氣等諸多原因,總有一部分糧食會黴變發酵。這種黴變發酵後的糧食先民也捨不得扔掉,仍然把它們放在鍋裡蒸煮,希望以此充飢。而在蒸煮的過程中,一種帶著芬芳、可以使人沉醉的液體便產生了。

這種帶著芬芳、可以使人沉醉,讓人產生豐富聯想的液體源於土地,源於田地的物產——糧食的巨大變化——黴變和發酵。“曲”是先民用來表示田地邊界的變化的。源於先民的樸素精神,或者是上蒼的故意安排,他們同樣用“曲”來給這種黴變的糧谷命名。把“曲”放在鍋裡,蓋上鍋蓋進行蒸煮的過程叫做“酉”,蒸煮而來的、帶著芬芳的液體就叫做“酒”。

這酒,最早產生於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汾河岸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