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浑源古城雄姿 佟永江 摄

浑源古城,雄居北岳恒山主峰之阴,是塞外高原通向汉族内地之咽喉。辽金时期为京畿重地,明清以来为北方重镇,商旅繁荣,百业俱兴。城内现存古院落以清代、民国营建的四合院为主,在山西北部诸多古州城中无论数量和档次都属上乘。这些院落,历经朝代变迁,古存逐年衰败,却依然掩不住古城往日的辉煌。其美在建筑艺术有形之美,更在人文历史无形之美。

“姚举人院”,故主是浑源近代知名人士姚德厚先生,曾任吏部主事,六品官员,光绪壬寅科举人。由文史学者韩众城先生亲临调研,亲手执笔。报告分为人文篇、技术篇,《北岳文史研究》拟分次刊出。

《报告》人文篇堪称《北岳文史研究》创刊半年的一座里程碑!

“姚举人院”调查报告(人文篇)

姚德厚,山西浑源人,光绪壬寅科举人,曾任吏部主事,山西近代名士常赞春、常旭春、狄楼海、张籁、刘懋赏、解荣辂、王荩臣、麻席珍等人是他的乡试同年。

在浑源古城东北部的大石头巷,有一处人称“姚举人院”的老宅院,与王荩臣故居仅有咫尺之遥,相传就是姚德厚家族的院子。姚德厚英年早逝,1902年中举是其人生一大亮点,此外的事迹流传甚少。

在清朝,主事是正六品官员,吏部主事因在吏部这样的重要机构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浑源著名乡绅麻席珍认为姚德厚是浑源近代史上的一位知名人物。


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浑源古城大石头巷

一、光绪举人姚德厚

浑源古城的老宅院棋布星陈,位于大石头巷8号的姚举人院就是其中的一座。姚举人名叫姚德厚,字仁斋,生于清同光年间,其祖上一直以农事为业,以忠厚为本。德厚的祖父名叫姚宪典,宪典育有居仁、居敬两子,姚德厚是居敬的长子。德厚在“德”字辈总排行中为二,他的长辈希望后代以宽厚待人,故为老大取名“德宽”、老二取名“德厚”,以寓其意,后来人称德厚为“姚二先生”。

姚德厚自幼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小的时候读不起书,他便在一家私塾坊里打杂,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做一些零碎营生。开办这家私塾的先生叫王梦曾,他看到姚德厚是个进学的胎子,就让他在书房里做伴读,和自己儿子王荩臣以及其他求学的子弟一起读书。姚德厚很珍惜这个机会,学习刻苦,写出的文章很受先生赏识,成为王梦曾门下弟子的佼佼者。年纪稍大,姚德厚考中生员,进入到恒麓书院读书。其时,山东举人王琴生任恒麓书院山长,王琴生“汲汲以造就人才,引进后觉为己任。对学生指导异常心热,凡有一节之长一言之谬,公必谆谆提命,嘉其善而纠正其失。既开示其所当然,又剖析其所以然,必使闻者了解悦服而后快于心。”时间一久,受教者莫不增益智识,学业日进。如麻席珍、候鸿恩、姚德厚、程廷遇、王彰善、张凤鸣、王荩臣等,均为王琴生极力裁培,成绩优异,为一时之选。

在姚德厚故居的老街坊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据说姚德厚这一家子很穷,竟至衣食不断,度日如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一天,院子里的母鸡无端打起了鸣,姚德厚五弟姚德众的夫人便问婆婆是怎么回事,婆婆告诉她:“公鸡不鸣草鸡(母鸡俗称)鸣,今年咱家出贵人。”谁知就是这么一句无意间说的话,居然应在了姚德厚的身上。

就在这一年,朝廷决定庚子、辛丑的恩正两科并科乡试在当年补办。山西巡抚岑春煊因“拳乱”受害深、赔款重、支应繁,无力承办乡试,岑春煊便奏请朝廷“秦、晋两省乡试,拟恳合闱办理,以期便利而省繁费。”其为勤王的功臣,圣眷正隆,但凡所请,无有不准。清廷遂令政务处会同礼部速议并拟定山、陕两省乡试合闱办法,定于两省士子在陕西省会西安进行考试。虽曰合闱,但不是完全合并,而是山西乡试借闱陕西,两省分校试卷,分置其权,翰林院编修朱延熙为陕西乡试正考官,编修曹福元为山西乡试正考官。

山西士子要千里迢迢远去陕西西安应乡试,让许多贫寒子弟苦于旅资而裹足不前,坐地兴叹,以致寒士不能应其试。姚德厚、麻席珍等浑源寒士同样为之束手,好在他们得到族人、同乡的多方资助,才凑足盘费,得以成行。六月底,姚德厚和十数位浑源士子结伴同行,雇佣“架窝”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西安,租住在民宅里等待乡试。乡试共分三场,八月初八入头场,八月十一日入二场,八月十四日入三场。这次乡试“废八股、改策论”,头场考中国政治史事论,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三场考四书五经,考试内容偏重于新学,姚德厚顺利登科。

恒麓书院的学生在这次乡试中高名挂榜者共7名,其中6名举人,1名副榜,举人分别为王荩臣、程廷遇、麻席珍、王彰善、姚德厚、张凤鸣,副榜为刘克勤,是浑源有清以来考取举人最多的一次乡试。此科山西全省共取录举人140名,姚德厚高中第68名。

士子赴秦省乡试,所费甚多。姚德厚的同年刘阶赴西安乡试,盘费用掉白银七十两,浮费又须八九十两。浑源较太原离西安更远,盘费所需更多,盘费与浮费之合用估计在200两白银左右,真是一笔巨款。姚德厚为了应乡试,借了不少外债,家里很为之发愁。好在他得中举人,众亲朋送礼致贺者很多,不仅将所欠往返川资清偿,还能有一些盈余,这让全家人颇觉欢畅。

数年后,姚德厚被录为吏部主事,声名喧赫,成为著名晋籍京官。但是,姚德厚没当几年吏部主事,就病死北京任上。家人敛资棺殓,扶柩归里,将其葬于浑源城东郊祖茔。

姚家祖茔位于州治东五里处(原县冷库西院墙外)的田野中,立祖者为姚宪典。东为上首,葬有辈份最大的始祖姚宪典,西为下首,一辈一辈地从东至西的往下排列;第二代为居仁、居敬兄弟二人,这两门的墓园由一条东西走向的神道隔开,右首(南)为居仁一门墓地,左首(北)为居敬一门的墓地;第三代为德厚六兄弟,神道南是居仁的后代,依次为德宽、德成、德众,神道北是居敬的后代,依次为德府、德厚、德登(德邻)。(本世纪初,县政府修路将上处坟地摊平,姚氏后人对前三代宗祖坟墓未动,将第四代逝去的姚氏前辈迁葬于宝峰寨村。)


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姚德厚家族谱系图

二、振兴家业的姚五先生

京官清贫,姚德厚在任内也没有攒下多少钱。殁后,朝廷给的抚恤金和众亲友致送的祭仪礼金就成为家中最大款项。姚家经过商议,决定丧事从简,所留资金用作做生意的本钱,以维持大家庭的生计。

姚德厚弟兄辈中,被称为“姚五先生”的姚德众最为出色。他用这些本金开办油坊、面铺,做了十几年生意,就此发家。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间,姚家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蓬勃兴旺,这个时期是姚德厚家族的鼎盛时期,姚五先生也成为浑源古城有头有脸的商人。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姚五先生就买房置地,拥有数百亩土地,还购买了数座院落,其中有大石头巷8号老宅院、运城街1号(现南关街三道巷1号、2号,南顺街运城巷10号)做过面铺的宅院、西关街西端的“大兴店”店院和“义成店”店院等。

大石头巷8号院是一座“东为主”的二进四合院,大门朝西临街,两进院子都各有一个不大的南跨院。广亮式两侧还配有两条有墀头的砖柱,大门前有一对鼓形上马石及竖有一根旗杆,传递着院主为举人的重要信息,是家门显赫的标志。院内主建筑是二进院的五间东房,中间三间主房的门窗前置有1.5米宽的穿廊。此院基本是“五正三配”的格局,三间南厢房和三间北厢房相对,五间主房和八间倒座房中的正中五间相对,屋顶均为有兽脊的硬山顶,大门屋顶上为传统的兽脊门楼,非常气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前后,姚五先生去世。姚五先生是姚氏家族产业的实际操纵者,他的离世使家族产业由盛转衰。可以说,姚五先生去世后,年仅十七岁的继孝就成为家族中的主要继承者,承担起照顾家族老小的重任。姚继孝不善经商,他接手家族事务后,就经营不下去了,油坊、面铺等产业相继转手,家族产业就此停办。

姚德厚由于去世得早,没有留下子嗣。姚氏家族的人丁不旺,尤其在抗战时期浑源为沦陷地,近支亲属多有离开浑源出外谋生者,留在家乡的族人主要是姚五先生的后代。

姚五先生育有二子,长子继武(约1910—1981),次子继孝(1915—1987)。继武自幼外出读书,在省城的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太原工作,后加入傅作义部队驻防宣化,浑源的家族事务就靠继孝来打理。

民国三十七年(1948),浑源“土改运动”时,姚继武名下所属一些土地和西关街的“大兴店”、“义成店”两处店院,姚继孝名下所属一些土地和大石头巷院、运城街院等两处院子,并均被划为地主成份。后来,根据“土改运动”的规定和土地公有化政策的推行,大部分土地被收归国有。

1949年前后,姚继武所在的部队在河北宣化起义,接受和平改编,他随后作为起义人员回到家乡。1949年3月11日,隶属于华北区的浑源县进行土地、房产确权,对所有权人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姚继武的自留土地和西关街的“大兴店”、“义成店”两处店院,姚继孝的自留土地和大石头巷院、运城街院等两处院子,都领到了《土地房产所有证》书。其时,地方党组织经常召开各种会议,姚继武被邀在参加一次会议时,因迟到被认为态度不积极,西关街的那两处店院被收归公有。新中国成立后,姚继武离开家乡,去了太原工作,夫人和两个女儿只能留在浑源租住房子。

1952年前后,姚五先生的夫人不忍心大儿媳娘仨在他处寄居受窘,便让次子姚继孝将她们接回大石巷院居住,以方便照应。这样,一家人又居住在一起。


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姚继孝、左秀芝老夫妇

三、住户更迭的姚举人院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浑源开始工商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改造运动,一些有先见之明的老房主纷纷将房产折价卖掉。

大石头巷8号院属“东为主”的二进四合院,最好三处单体建筑是二进院的五间东房、三间北房、三间南房。五间东房是院内主建筑,房屋高大,双坡硬山顶,有一正脊四垂脊,气势恢宏,尤其中间三间更是醒目,门窗前置有穿廊而显得卓尔不凡。姚继孝审时度势,考虑到二进院的三间北房采光最好、最好住,赶在运动之前能卖个好价钱,便以四五十块银元的价格将三间北房卖给李姓人家。

1954年前后,姚继孝就将南城外运城街1号院卖了500块银元,归于王姓人家。这样,姚家产业就仅剩下大石头巷8号院的这一处老宅院的其他房屋。

1955年5月,浑源县人民委员会通过《城关镇公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文件规定:“公私房屋由镇政府统一进行租赁管理,严格执行统一制定出租房价,按等分级规定标准,不得私自提高。”1958年,姚继孝在大石头巷的宅院共24间房,除了给他们留下必要的住房后,其他房间就由政府统一管理,租给没有房屋居住的兴安大队村民,成为“经租房”。姚继孝响应政策,除了自己家人居住的房间外,将其他房间悉数交给兴安大队统一管理,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房管政策的支持。

1959年、1960年的两年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石头巷8号院被征用为兴安大队的大食堂,所有的住户一律被清退出去,姚家人被分配在其他院子居住。1961年,大食堂停办后,兴安大队创办头发厂,8号院又被作为头发厂的厂址,又被占了五年之久。

1966年,兴安大队头发厂停办,院子空闲下来。这样,姚家人和李姓人家重新搬回这处宅院,李家还住在二进院三间北房,姚继武一家住在二进院三间南房,姚继孝一家住在二进院南跨院。院内其他住房,则由兴安大队重新安置了住户,很快院子里就又住满了人家。

姚继武长期在太原工作,太原单位不能携带家属,他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回家住几天,与家人团聚。上世纪七十年代,姚继武在太原退休,落叶归根回到原籍住回大石头巷8号院,这才和家人团聚,直至1981年去世。

1980年前后,县房产局在县城全面核查登记公产房,大石头巷8号院也在核查登记之列。根据相关原则,院内居民获得县房产局颁布的房租缴费证。姚继孝除了二进院南跨院的那三间东房外,仅将那个南跨院一间南房留作孩子长大成家后之用。

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大石头巷8号老宅院平面图

四、姚氏后人的追忆

在“文革”结束前的二十多年中,姚家子弟背负着高成份,在社会上倍受歧视,在升学、就业、当兵、转干等等方面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姚家后代之间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除了直系亲属外,基本上不来往,也很少谈论家族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姚继孝长子姚泽民(1941—)、次子姚利民(1945—2017)还是小孩子时,常常来往于运城街宅院与大石头巷宅院之间,他们一个时期的白天在大石头巷院吃饭,晚上回运城街院睡觉。

1960年的一天,姚继孝夫人(?—1999,左秀芝)和不足20岁的长子姚泽民走到南城门外的马路上。经过运城巷的时候,那里连着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等几条南北小巷,三道巷和运城街交接处的那座气派的砖瓦房院就是卖出去的姚家老宅院。以前,姚继孝夫人住地那处宅院多年,现在却已经属于外姓人了,物是人非。她指着那座房子,对儿子说:“这就是咱家的老院子,做过面铺,你们小的时候在这里住过,被你爹卖出去了。”说话间,掩饰不住对往昔繁荣胜况的追忆和唏叹。半个世纪以后,退休教师姚泽民想到母亲说话时的这一幕,还像昨日一样清晰,印象尤为深刻。


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姚泽民探访三道巷旧居(2018)

2018年9月的一天,姚泽民特意寻访那座记忆中的老宅院。走到南城外的运城街上,他辨识着一个个门牌号,看到“运城街”早已改名为“运城巷”了。当看到一座古色古色的砖瓦房时,他激动地转着这座房子转来转去,总觉得似曾相识。进院入屋打问,见到一位八十多岁的王姓老者,居然是他父亲当年将这所院子卖给这位王姓老者的父亲,现在,买卖双方的儿子都是八十高龄上下,他们在这样的场合下晤面,这种时光穿越的交错让人不胜感慨。王姓老者说:“我爹说院子是向一个姓姚的财主买的,他城里的家在老井圪洞那边住。”姚泽民笑着说:“我们的老院子(大石头巷8号)离老井圪洞巷子就几步远,对着哩。”

姚泽民从屋里出来后,站在院子里来回打量,院子是一座“五正三配”的四合院,5间北房是砖瓦房,双坡五脊硬山顶,显然斑驳破败,但毕竟是主房,还能看到昔日繁华的影子。其他3间东房、3间西房、3间南房就只是单坡土胚房,形似残垣断壁,倍感苍凉。小门楼为砖制的道士帽式,位于院子东南方向,朝东开门,进院后正对着南房东山墙,墙上原有照壁一面,现在已拆毁无存。最让人觉得哭笑不得的是,五间北房本是一座单体建筑,却将北半部分又卖给李姓,整座房子由此分为两家所有。五间北房的进深达8.5米,原本就从中间隔开成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五间的门窗朝南开,是院内北房,北半部分五间的门窗朝北开,是临街铺面。现在,原院子主体部分的门牌号是南关街三道巷1号,分离出五间北房的北半部分的门牌号是南顺街运城巷10号。南、北五间房虽为一体,但可以分开为两家独立的门户,因此才有这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姚利民则记着另外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他为老街坊王念祖打扫房的情形。浑源地处塞北,天气寒冷,当地居民靠烧煤来做饭和取暖。一年下来,白白的墙壁便会被烟气熏得发暗;三年过后,墙壁颜色更加污黑,就到了非粉刷不可的地步。这时,房主就需要打扫房子,将买到的白土加水搅匀,用白土水将屋内墙壁粉刷,以保持墙壁干净。三年打扫一次房已成为浑源人的生活惯例。

1971年,住在大石头巷的王念祖已是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他是浑源有名的大知识分子。其时,他家需要打扫房子,最困难的是粉刷高处墙壁时,需要人踩着凳子上去,拿着刷子伸长手才能够得着,是一项很费体力的活儿。王念祖的子女都在外地,留在浑源的孙女们顾不过来,只好请街坊们帮忙刷墙。

“文革”时期,姚继孝家庭的经济非常拮据,他育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些半大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经常因吃不饱饭而发愁。姚继孝和王念祖都住在大石头巷内,两家离得不远。王念祖要打扫房子,姚继孝家的孩子便被请去帮忙,只为能赚到一、二元劳务费,更为能吃一顿饱饭。

姚利民是姚继孝的次子,那时他刚结婚不久,就有过为王念祖老先生刷墙的经历。那天,他为王老先生粉刷完墙壁后,得到一顿煮挂面的犒赏,整整吃了多半束儿挂面,吃得又香又饱。多年以后,姚利民已成为浑源中学的语文教师,想起往年那一幕,还觉得那次的白水煮挂面,是一顿令人难忘的美味佳肴。不过,姚利民不知道的是这位老先生的本名叫王荩臣,更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他二爷爷姚德厚的同年举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姚家还有不少人住在大石头巷老宅院里,那处院子共有24间房,他们住着其中7间。姚继孝老夫妇住在二进院南跨院三间东房,姚利民一家住在南跨院一间南房,姚继武一家住在二进院三间南房。以后,姚继孝这一辈人先后谢世,姚利民一家迁出他居。再以后,从大洼村学校退休的姚泽民回到城里,他们夫妇和孩子们在大石头巷院短暂居住过几年,又分别迁出他居。如今,这所老宅院已无姚家人居住。

现在,大石头巷8号院的住户,有的是向县房产局租赁的经租房,有的是直接向姚家后人租住的。

五、古城小巷的遗存

历经百年沧桑,大石头巷8号院完全沦为混居的大杂院。尽管如此,这所静谧的老院仍会不时引起路人关注。

偶尔,有游客漫步在古城小巷,看着那雄伟而衰败的门楼和精美的墀头、雀替,顿觉眼前一亮,往往会露出艳羡的目光问道:“这里是谁的院子,那么漂亮?”

恰好从院子里迎出来一位老街坊,就会得意地笑着回答:“那当然,

这可是人家姚举人院!

(本文作于2018年8月。感谢姚文胜先生、姚杰宇先生提供资料。)


浑源古院落调查报告|姚举人院(人文篇)

大石头巷8号 — 姚举人院


韩众城,山西浑源人,文史学者。其代表作《此邦犹是旧山河》,三晋出版社2018年初出版,被誉为“山西近代史研究的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