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哪100 第1本:如何閱讀一本書①

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爾斯·範多倫

字數:未知

頁數:376

出版日期:2004年1月第1版,2016年10月第32次印刷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拆哪100 第1本:如何閱讀一本書①

筆記:

P11:為獲得資訊而讀書,與為增進理解而閱讀,一個是被動閱讀,一個是主動閱讀,差異不能以道里計。

P19:閱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基礎閱讀,也叫初級閱讀,通常在小學階段已完成。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也叫系統化略讀,在很短的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的重點。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也叫全盤閱讀或優質閱讀,追求理解,一直讀到這本書成為自己為止。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也叫比較閱讀,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提過的主題分析。不是輕鬆的閱讀藝術,但在所有閱讀活動中最有收穫。

P43: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3)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P45:筆記有三種形式:

一是結構筆記。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和細節。

二是概念筆記。概念是作者的觀點,一本書立論是否精確、觀點是否準確等,讀得越深越廣,便會出現自己的觀點。

三是辯證筆記。這是針對主題閱讀的更高層次的筆記方法,是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

P78: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終有一死。一本書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就算不死,也跟所有人造的東西一樣是不完美的。因為沒有一本書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為任何一本書寫出一個完美的綱要。

P83:讀者是要“發現”書中隱藏著的骨架。而作者則是以製造骨架為開始,但卻想辦法把骨架“隱藏”起來。他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或是說,在骨架上添加血肉。

P85:如果你能知道每個人都會問的一些問題,你就懂得如何找出作者的問題。這個可以列出簡短的公式: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為什麼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特性及特徵是什麼?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是什麼?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以上這些都是

理論性的問題。

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什麼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麼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以上這些都是實用的問題。

P137: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或許你不這麼認為,因為作者一路說個不停,你卻無話可說。如果你這麼想,你就是並不瞭解作為一個讀者的義務——你也並沒有掌握住自己的機會。事實上,讀者才是最後一個說話的人。

P124:一本好書值得主動地閱讀。主動的閱讀不會為了已經瞭解一本書在說些什麼而停頓下來,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沒有自我期許的讀者沒法達到這個要求,也不可能作到分析或詮釋一本書。

P127:現在你可以看出來,在精雕細琢的寫作或閱讀過程中,文法、邏輯和修辭這三種藝術是如何協調與掌控的。在分析閱讀前兩個階段的技巧中,需要精通文法與邏輯。在第三個階段的技巧中,就要靠修辭的藝術了。這個階段的閱讀規則建立在最廣義的修辭原則上。

P135:當讀者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他最後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P138:在讀者說出:“我瞭解,但我不同意。”之後,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1)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P144-145: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現在我們已經大致完成了分析閱讀的舉證與討論。我們現在要把所有的規則按適當的次序,用合宜的標題寫出來:

一、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二、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P147: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P173:讀實用性的書時要提出的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本書是在談些什麼?

第二個問題,這本書的意義或內容,你仍然要能夠找出作者的共識、主旨與論述。但在閱讀實用性書時,如果規則四調整為:“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麼。”規則八就該調整為:“瞭解他要你這麼做的目的。”

第三個問題:內容真實嗎?

第四個問題:這本書與我何干?

P217:理論上,一位記者,不論是哪一類的記者,都該像一面清澈的玻璃,讓真相反映出來——或透射過來。

P288:主題閱讀精華摘要

我們說過,在主題閱讀中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準備階段,另一個是主題閱讀本身。讓我們複習一下這些不同的步驟:

一、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P290:良好的閱讀基礎在於主動的閱讀。閱讀時越主動,就讀得越好。所謂主動的閱讀,也就是能提出問題來。

P291: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P293:最好的書對你的回饋也最多。當然,這樣的回饋分成兩種: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第二——長期來說這一點更重要——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P297: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心智的萎縮就是在懲罰我們不經常動腦。

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法說明為什麼許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後就會立刻死亡。他們活著是因為工作對他們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種人為的支撐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後,他們又沒有內在的心智活動,他們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著來了。

如果我們沒有內在的生命力量,我們的智力、品德與心靈就會停止成長。當我們停止成長時,也就邁向了死亡。

拆哪100 第1本:如何閱讀一本書①

花兒與書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