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影响因子的SCI就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

现在“大数据”似乎是一个时髦的名词,其实,大数据时髦的原因不仅仅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大数据,它比大数据本身重要得多。

科技论文索引也有类似的情况,不是某索引公司搜索的科技论文数量多少,而是对搜索论文的信息处理后,能给学者们提供的信息是否充分且有效。相对而言,SCI 公司对科技论文处理所投入的功夫,比其他公司多得多,所以很多学者会青睐 SCI 的数据。但是,我国科学家中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科教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盲目跟踪,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

对于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对 SCI 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认为被 SCI 收录的论文就是好论文,甚至认为在影响因子高的刊物中发表的论文,就是高水平论文。其实,这都是对 SCI 的误解。


我退休前曾得到一个 SCI 关于它能做什么事的电子文件(很遗憾,现在找不到了),当时它介绍了 SCI 的十几种应用方法。但是,在我们国内,基本上是仅仅用了三个分析数据:SCI 论文数、影响因子和高影响因子论文,而且是错误地利用。于是在学术界产生一个极为普遍的误导:追求被 SCI 检索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在影响因子高的刊物中发表论文,追捧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的刊物。

盲目追捧并没有能够提高我国论文的影响力,而白白浪费在外文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版面费。

一篇真正出色的论文,有时并不一定是发表在 SCI 搜索的刊物中的,记得我曾经转发过一位诺奖获得者的观点,他获诺奖的主要学术论文,就是发表在一份不引人注目的本领域学术刊物上。不是他不愿意投高档次的刊物,而是刊物的评审专家“不懂”,拒绝接收他的论文。其实,其他学者也遭遇过类似的情况。

关于影响因子,它并不是对论文水平的评估,而是对学术刊物在接收论文方面的成绩和水平,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学术刊物的水平。但即使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论文,不等于你的论文水平就高。根据影响因子计算的定义,如果你的论文仅仅只当分母,根本无法说明你的论文怎么样,只有当你的论文的被引用数足以对刊物的影响因子数起作用,也就是能够进入计算公式的分子,才说明你的论文有意义了。


盲目追求以上几个数字,绝对是研究经费的浪费。那么,如何应用我们手中并不充裕的版面费呢?首先,简单对比一下国内外情况,也许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我们发外文文章的经济压力那么大。

我并没有真正对国外发论文的经费开支情况做过了解,但是掌握科研经费的情况,国内外有较大的差别。我曾在《科研单位不宜搞承包制》中有一些看法。过去科研经费由研究单位统一支配,而不是只掌握在个别学术带头人的手里,只有他们可以自由支配研究经费。而一般手头经费少的研究人员,必定处于什么事都会很困难的境遇。而国外,我曾工作过的单位,他们没有那么多“学术带头人”,经费掌握在大老板手中,只要合理,都不需要你个人考虑能不能支付,你就一心干你的研究就行了,包括写文章。另外,这些大老板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中都承担评审人的工作,因此发表论文似乎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老板认可,甚至帮你修改或者提建议。经常有这种机会,你的论文撰写水平经过努力后会不断得到提高,其中关键是你能做出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改革开放后,科研经费的承包制,打乱了一个群体的协作精神。大家都要当个“小老板”,以致很难做成大事,发论文也要算计自己手中那一点点小钱,当然感到压力大,费劲了。当然,众多的小老板中确实也有人可能成为大老板,但在这种机制下,如果缺乏当伯乐精神的大老板,恐怕小老板很难翻身。现在出人才的研究团队,多数是一些大团队,除非那些领域本身比较窄,不会有很多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比如数学某个分支,不会是大兵团作战。

为了增加论文数量和争取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发上表论文,并以此进行评比,也许可以看到所谓的“效益”。比如,我国化学界的论文数一年就可以从第N位飞跃到世界第二,其中是否有炒作的因素,还是真正在该领域取得大量成果,很值得我们深思。我曾“取笑”那些从事化学的工作者,说他们拿一根食管,搅拌搅拌就是一篇论文,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情况肯定有。


科技管理部门的推波助澜,肯定进一步促进了这种现象的发展。不提高我国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恐怕很难完全改变这种令人遗憾的局面。

就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作的一样,学术论文是用来在同行间交流的,而不是给管理部门或者甚至给领导显摆的。如果你仅仅有论文的数量和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的论文,而缺少高影响力的论文,可以说你为发表论文所花费的精力和经费等于“白白浪费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堆废物”。科研工作者应该向谁交账,不是管理部门,而应该在相关同行面前交账。为此,你应该在哪儿发表你的学术论文,最好是听听同行们的声音。

也就是不要“闭门造车”,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了解那些有影响力的工作是发表在什么刊物上的,向这个方向努力吧!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而不要去浪费本来就不多的科研经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