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30年的教授:癌症治療拖不得,銘記「三早」原則還有救

如果患病了不積極治療,因為諱疾忌醫而使病情加重,結果往往得不償失。因為患癌而病入膏肓的吳老伯就是這樣的一類人。一年前,年過六旬的吳老伯被診斷為口底癌,但他卻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平時身體好好的不會得癌。

於是他拒絕任何手術治療,僅僅依靠敷中藥安慰自己,然而腫瘤繼續潰爛突破皮膚,露出下巴骨,發出惡臭味。在家人的一再要求下,一個月前吳老伯終於下定決心,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找到潘朝斌教授求醫。

行醫30年的教授:癌症治療拖不得,銘記“三早”原則還有救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賭博式手術:一次吻合六條血管

潘朝斌教授回憶,當時為吳老伯看診時,見到如此大範圍潰爛的腫瘤,自己感到非常震驚,同時也非常痛心。仔細詢問病情才知道原來吳老伯患病以來沒有接受任何手術治療,只是敷中藥,近期是實在熬不住了才來就診。

潘朝斌教授告知吳老伯及家屬,最佳的手術時機已經錯過了,此時進行手術風險性非常高。然而吳老伯及其家屬的治療意願非常強烈,他們表示願為此一搏。

面對看似賭博式的手術,潘朝斌教授心裡其實早有了外科手術方案。他分析指出患者腫瘤已經侵犯了下頜骨,必須將大部分的下巴骨換掉,除此之外還需要修補大塊的頸部軟組織缺損,因此需要兩個遊離皮瓣來進行修復。內行的專家更加清楚製備兩個遊離皮瓣修復術區的難度非常大,相對於一個遊離皮瓣修復術區缺損的時間會大大延長,對於主刀醫生的體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同時需要進行吻合的血管數量會翻倍,血管發生危象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失敗率也會加倍。

行醫30年的教授:癌症治療拖不得,銘記“三早”原則還有救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手術當天,潘朝斌教授帶領他的團隊歷時8個小時,成功通過腓骨肌皮瓣修復吳老伯缺損的下頜骨,通過股前外側皮瓣修復了軟組織缺損。由於每個遊離皮瓣修復術區缺損需要吻合一條動脈、兩條靜脈,因此手術中需要吻合六條血管,而血管吻合是最考驗外科醫生的手術技巧和耐力的。在顯微鏡下,手稍微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血管破裂,因此每多吻合一條血管,手術難度及風險性就會增加很多。

藉助成熟的顯微外科技術,潘朝斌教授憑藉豐富的手術經驗和精細嫻熟的吻合技巧,逐一吻合了六條血管,並在最短的時間內成功換掉了吳老伯的下巴骨以及修補了口外頸部巨大的軟組織缺損,手術獲得了圓滿成功。相較於術前容貌,吳老伯及其家屬都對手術結果非常滿意。目前,吳老伯已康復出院。

行醫30年的教授:癌症治療拖不得,銘記“三早”原則還有救

吳老伯手術後

儘管手術非常成功,但吳老伯在腫瘤進展一年的時間裡由於消極治療,浪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部分舌體、口底、下巴骨以及頸部軟組織不得不擴大切除。”潘朝斌教授說,如果在腫瘤發現的早期及時就診,可能對患者的生存與生活質量有更大的改善。

潘朝斌教授表示,他從事頜面外科事業30餘年,治癒過很多腫瘤患者,憑藉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髮現,越早期開展治療的患者術後生存期越長。晚期腫瘤患者就診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稱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導致採用了不合適的治療方法而耽誤病情。

有些患者諱疾忌醫,心裡過不去這個坎,拒絕接受現實便消極對待,直到最後熬不住了才來就診,殊不知已病入膏肓。”潘朝斌教授提醒廣大腫瘤患者,若有不適要及時去相應專科就診,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能更好的延長生存期保證生活質量。

本文指導醫生: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 潘朝斌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