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管好好讀書,上蒼早自有安排

你只管好好讀書,上蒼早自有安排

城鎮化的推進,目前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我們留守在鄉下的學校,生源一年不如一年。有條件去縣城的學生越來越多。只要學生的成績還說得過去,只要夠格又有經濟能力去讀更好的城裡的學校,沒有學生願意留在鄉鎮上。目前班級裡不學習的學生,數目沒有什麼變化,相對穩定,但優生流失慘不忍睹。這樣榜樣的力量就大為削弱了,不好好讀書,讀書無用論,也就再有了滋生的空間。還有“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的歪理調子流行。

我上課的時候,總有那麼五六個甚至七八個睡倒的學生。不是我不負責任,是沒有人能叫醒裝睡的人,沒有人能叫醒根本就沒有打算讀書學習的學生!即使叫醒了,更擾亂得周圍一圈人不得安寧。久而久之,也就隨他去吧。

和這些學生的家長溝通也是很困難,“不會管,管不了”是他們常說的話。有的家長乾脆說,讀書有什麼用,周圍沒讀大學的人也有混的非常好的,上大學的人有些掙的還不如我多。其實,我想說,你們忘記了一個詞語,這個詞語叫做比例,或者概率。而成功的那極少部分人,那是他們自身具備了成功的一些素質,資本和條件,而你的孩子是否具備?其實我還想點破:每個不想讀書的學生,都會不約而同的盯著某個不讀書就能成功的名人,並以此來作為他放縱的最後心理安慰。可是不讀書,怕苦怕累,在這個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社會,孩子你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呢?混個初中畢業證就踏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生路能走得多平順?將來又有多大的出息呢?對自己無知這件事本身的無知,導致最大的可能,也許就是:幾年的放縱,換來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你只管好好讀書,上蒼早自有安排

我喜歡馬雲的一句話:我讀的書不多,我知道讀書不一定會讓人成功,但是不讀書的人一定不會成功。其實我們大部分人從小就被放在“模具”裡,最後被教育成社會希望的樣子。不在“模具”裡成長,你就長不成社會希望的樣子,那你就註定被社會所漠視,就沒有肆意生長的資本和改變社會的可能。不讀書,譬如原生態的野人。讀書猶如受訓,收斂了野性,懂得什麼是文明什麼是規則,這是融入社會的前提!學生最終都會長大,都會迴歸社會,成為社會人。做個文明人,或者甘為野人,最初都由自己選,後果則不由你願意與否,都會結結實實壓在你頭上。

楊瀾說過“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你只管好好讀書,上蒼早自有安排

賈平凹先生也在《好讀書》一文中寫道:“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獨時不孤獨,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諂。”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同樣有這樣的感慨: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不讀書當然也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可以有車有房有存款,卻少了精神上的通透和豐盈。不讀書當然也可以周遊世界,只是到哪裡都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從來不會看到山水外的深邃和詩意。不讀書的人一般都會繼承家長的價值觀,子承父業。

讀過書的人有獨立的人格,自由之思想,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讀書的過程也是遇見最好自己的途徑,讓生活充滿了陽光,充滿希望。腹中有詩書氣自華,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你只管好好讀書,上蒼早自有安排

在我們這個競爭激烈地社會,高考制度儘管有紕漏,但也體現了最起碼的公平,只看分數不問其他。許多出身底層的學子通過個人奮鬥,得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怕苦怕累,不好好讀書,壓倒你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沒有人能把自己排除在激烈地競爭之外,也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底層難以出貴人”已經成為如今社會的魔咒,身在底層的孩子用心讀書,他的家長用心支持,可能是打破這個魔咒的唯一法寶吧?畢竟好好讀書,真能造就或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身處鄉鎮的學生們,請你珍惜“書生”這一古老的稱謂,敬畏“學生”這一清透的名稱,你只管好好讀書,上蒼早自有安排。

你只管好好讀書,上蒼早自有安排

鄭麗麗,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街頭中學語文教師,五蓮縣作協成員,詩詞協會理事。作品散見《日照小小說》《文藝眾家》《文學天空》《陽關文學》《老丁說事》《興凱湖文學》《作家世界》《中學教學參考河南站》《日照日報》等網絡平臺及紙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