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楹联,汉语言基础很重要

创作楹联,汉语言基础很重要

如果初识楹联是这样:

偶携游屐到琴峡;

待脱征袍隐鉴湖。

或者:

小郎谢女谁牛耳;

如织词坛会解围。

这些虽然都是名联,但相信没有几个“行外人”会因此喜欢并走进对联,多数的人都是因为看到那些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对联才开始喜欢的。

初学阶段,茫然不知所对,只管看着合适、听着顺耳,在乎的只是字数相等、词性相谐;进一步大约是知道一些规则了,比如不仅要字数相等、词性相谐,还要上仄下平、句中不能四连平、句尾不能三连仄等等,这时候一般人通常都能才思敏捷到纪晓岚的境界:随口应对、出口成联,接着就会自我膨胀,自诩“方家”并纵横四海、八方挑战。

既然已经是“方家”,就会接触到一些相对专业的圈子,就会情不自禁地查阅更多的楹联资料,甚至还会进入一些“学堂”看个究竟。

检视自己原先引以为自豪的作品,发现那些“口号”的问题多到基本可以说不算是对联的地步。困惑、疑惑、进退……的念头就会接踵而至。于是,即便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出句或者在以前可以随口接对的出句,现在也对不出了——又回到初学阶段了?其实不是,这是真正的已经入门了。

入门之后,掌握楹联基本规则不会太难,大的方面以《联律通则》来规范,细节方面以名人名联为标榜,这样虽然未必可以成为“方家”,但大致上不会出多少笑话。问题在于,优秀的联作,并非是仅靠懂得楹联常识就可以的,真正的精品,一定是靠汉语基础知识来支撑。比如,语法、修辞、逻辑,当然也需要博学、生活关注度、图书阅读量……很难想象:一个连词性都弄不明白的人能创出佳联。查看多如牛毛的病联,几乎有六成以上都不是楹联常识问题,而是汉语基础知识缺失所致。

因此,要想写好联,先从“主谓宾”补起才是正道。

创作楹联,汉语言基础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