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銅元經歷的幾個階段


我國銅元經歷的幾個階段


1、光緒元寶時期


主要始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這一時期各地造幣均有光緒元寶字樣。總廠造幣在正面左右分列“戶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緣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區別。這一時期各廠局各盡所能,自行設計,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點的龍圖、花式,是銅元品種最多、 圖案最豐富、版式最繁雜的時期。


我國銅元經歷的幾個階段


2、大清銅幣時期


主要始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宣統三年(1911)。這一時期各地所制銅元多有大清銅幣字樣。總廠造幣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戶部”和干支紀年文字,後期則去掉“戶部”,僅有干支紀年文字,各地造幣均在正面中央鑄一陰文省名(也有少數為陽文)以示區別。大清銅幣多系戶部統一制發祖模,所以背面統一為蟠龍圖,又稱“大清龍”。大清銅幣中也有背水龍、坐龍等圖案,但為數不多,有些還是屬於面背後誤配的錯版。這一時期因清廷整頓錢法,裁併造幣廠,銅元品種圖案大不如前。


我國銅元經歷的幾個階段


3、民國初期銅元


主要指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七年(1918)。其種類有“開國紀念幣”、“共和紀念幣”及鑄有省名的民國銅元等。這一時期新式銅元與清末舊式銅元混合流通,使銅元的混亂程度進一步惡化。


我國銅元經歷的幾個階段


4、民國中期銅元


主要指民國八年(1919)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這一時期國內銅元的混亂局面達到頂點。地區性分割使銅地流通呈明顯的區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僅有清代的各類銅元、民國各類銅元,個別地區還流通大面額銅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區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額銅元,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也發行有自己的銅元,日偽政權則在他們控制的地區也發行了銅元。因此,這一時期的銅元五花八門,極為混亂。


我國銅元經歷的幾個階段


5、民國後期銅元


主要指民國二十五年(1936)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民國中期後幾年,各地軍閥逐步走向衰落,國民黨政府開始了統一幣制控制金融的進程。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主要發行紙幣,銅元輔幣逐漸被鎳幣所代替。發行的銅元主要有黨徽布圖分幣等。解放前夕,貴州、綏遠還發行了地方銅元,但只是曇花一現。

至此,銅元走完了其短暫的歷程,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