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被誤傳的「瞎忽悠」

「汽車人」被誤傳的“瞎忽悠”

面對21世紀這場跨界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變才是永恆。

◎ 作者 牛一龍

“首先糾正一下你的說法,我沒有抨擊全部的新造車勢力。”吉利汽車創始人李書福最新在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獨家專訪時如是說。

李書福強調:“互聯網科技公司為汽車企業帶來新的思維、新的商業模式,注入新鮮的血液,對此我們持歡迎的態度。當前中國進入電動汽車工業的投資很多,互聯網企業造車也搞得如火如荼,這是一個很好的勢頭。”

「汽車人」被誤傳的“瞎忽悠”

據《商業週刊》中文版2018年第15期(8月20日-9月2日)報道,這是李書福在回答如下問題作此澄清:“你經常在一些論壇或會議上抨擊新造車勢力,說他們在忽悠老百姓。為什麼這麼說?新造車勢力有沒有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在歡迎、肯定的同時,李書福也指出,有些現象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比如有些新造車公司利用互聯網概念、電動車概念以及借發展實體經濟投資汽車工業的名義,想乘機變相撈錢,他們的目的不是造車。這種做法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

4個月前,面對國內蜂擁而上的互聯網造車企業和接連跳票的現實,在北京車展前夕舉辦的2018中國汽車論壇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稱,互聯網公司造車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汽車人」被誤傳的“瞎忽悠”

一石激起千層浪。以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則回應,所有時代都會有新的公司,新公司新創新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或許是李書福的話被媒體拆解誤讀。他在一個多月後出席在重慶舉辦的第九屆全球汽車論壇上修正:“當前中國進入電動汽車工業的投資者很多,這是一個很好的勢頭,一定要積極引導,大力支持。但是有些現象必須引起重視,如果不踏踏實實地投入到這一場競爭當中來,光是炒作的話,是炒不出競爭力,炒不出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實業就是實業,搞實業必須持之以恆,不能急於求成,實業賺不了快錢。”

李書福在多個場合講到,當今世界汽車工業分成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主動適應行業變化,主動改變而且具備改變能力的汽車公司。第二種是堅持傳統思維,不主動改變或者想改變而不具備改變能力的汽車公司。造車新勢力就是第三種汽車公司。這三種汽車公司在汽車行業同時展開競爭,最終誰能勝出,取得成功,現在下定論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傳統思維在行業很難取得成功。

由此看出,李書福對第一種汽車公司,特別是第三種汽車公司——造車新勢力,還是持積極態度和看好的。

「汽車人」被誤傳的“瞎忽悠”

3月15日,吉利汽車在三亞舉辦的吉客智能生態系統發佈暨2018款吉利博越上市發佈會上,吉利CEO安聰慧在致辭時說,要把吉利汽車打造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科技型企業,成為汽車行業的新物種,吉利汽車就是造車新勢力。

當天,吉利汽車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馮擎峰在接受記者專訪說:“對於傳統汽車企業來說,那些造車的互聯網公司是野蠻人。而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吉利汽車也是野蠻人。吉利汽車通過和多家互聯網公司共同開發,把互聯網裝進汽車裡。”

最近兩年,參加吉利汽車各種發佈會、新聞會、溝通會的記者發現,吉利汽車越來越不像一家傳統的汽車公司,更像是一家高科技互聯網公司,其產品發佈會也不再像是此前行業常見的自娛自樂、自吹自擂,而是一場頗具蘋果味道的科普講座和產品說明會。

「汽車人」被誤傳的“瞎忽悠”

面對21世紀這場跨界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變才是永恆。正像豐田汽車起源於一家織造織機的公司而不是汽車一樣,作為經營這家公司的第三代豐田家族的人——豐田章男在今年1月稱,要把豐田從一家汽車公司轉變成一家出行公司,豐田的競爭對手不再只是製造汽車,而是像谷歌、蘋果甚至Facebook一樣的公司。

傳統汽車企業面臨的新挑戰,不僅僅是當前的新造車新勢力,更不止於目前被外媒所統計的487家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與之一牆之隔的谷歌、微軟、優步、華為、百度等新興行業挑戰者已把手和腳伸進智能汽車。

未來充滿不確定、魔幻、憧憬,正如財經作家吳曉波在2018年跨年演講會的最後一句意味深長的結語,“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作者/牛一龍)【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