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阿里巴巴「尋車問路」

之前Mr.Key一直跟人開玩笑說,阿里的雲棲大會和F1世界錦標賽很像,每年在很多城市巡迴舉辦。以阿里雲拓展國際市場的趨勢看,遲早要辦到國外去,就更像F1了。今年是雲棲的第九年,觀察這幾年的變化,

一個明顯趨勢是:大會主題與阿里雲的客戶身份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從早年關注中小開發者、創業公司,到這兩年的央企、國企大客戶,再到今年主打“城市牌”(講“新杭州故事”),對象和視野越來越大。這不就是阿里雲客戶拓展的路徑嗎?

這背後隱藏著兩條主線,一條是雲計算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向產業層面靠攏,這比消費級互聯網蘊藏了更大機會。產業是什麼?比如製造業,怎麼進行生產流程重塑;金融業,如何降低風控成本;交通業,能不能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讓路不那麼堵,在機場少坐擺渡車等。第二條主線是營收層面的。

雲計算行業已經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戶貢獻著80%的營收。服務對象往產業互聯網和B端大客戶靠攏,明顯帶動了營收的增長,這從亞馬遜AWS、微軟和阿里巴巴的財報中都有所體現。

可以說,第二條主線是結果,正因為雲計算廠商看準了第一條的產業方向,導致了第二條。幾年前我曾面對面專訪阿里雲總裁胡曉明,他說了一句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話:

(當時)阿里雲與起步更早的AWS在技術上還有一些差距,但阿里雲在產業和場景的拓展上已經走得比AWS快,雲計算的產業時代馬上就要到來。

從今天的事實看,他當初的這個判斷在大方向上是很準的。雲計算參與到產業互聯網建設,做B端的生意,為客戶解決研發、生產、營銷,甚至組織管理等實際問題,將釋放更大的價值,這一步是遲早要走的。雲計算早已不是僅為幾個遊戲、SNS創業公司提供服務器的階段了。這裡不妨以一個垂直產業“交通”為例,來說說早年那些服務於C端的互聯網巨頭,能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有何作為?

概括起來,交通業無非三要素:人、車、路。從硅谷到中國,車已經成為新風口。

比如特斯拉、蔚來汽車是做電動車的,谷歌、百度研發的是自動駕駛,這些都是圍繞車,也是現在最熱的領域;像蘋果車載CarPlay,實際上是圍繞人、賬戶,停留在消費級層面;而像GPS、谷歌地圖、四維圖新、高德、千尋位置等,這些都是圍繞路。當然,人、車、路是一個整體,各家不可能割裂地只做其中一個維度,只是各有側重罷了。就BAT而言,騰訊依然是其慣常的從投資切入產業,像蔚來汽車、四維圖新等,背後都站著騰訊;百度的更多心思在自動駕駛上,不過以國情看,想從測試路段到實際上路,無人駕駛還太過超前;阿里除了收購高德(被胡曉明感慨為最讓他興奮的一次併購),一開始是從車載系統入手的,做AliOS,與上汽等車企合作。但前幾天的杭州雲棲再看,短短几年阿里已在交通領域形成了全景式的佈局。簡單梳理一下阿里的佈局層次。最近斑馬網絡完成了16億元的首輪融資,這是阿里與上汽的合資公司,基於AliOS系統做車聯網。阿里2010年就已經在做操作系統。在市場層面,與斑馬合作的車企越來越多,且跳出了上汽自家品牌(比如榮威)的圈子,向福特、雪鐵龍等品牌客戶縱向拓展,現在有幾十萬輛車裝了基於AliOS的斑馬系統;另一方向上,包括博世(汽車多媒體)、半導體廠商恩智浦(信息娛樂平臺)、殼牌中國(加油站場景)等第三方也在不斷加入阿里的汽車生態圈。架構上,

可以把AliOS看成一個位於中間層的連接器,它向上連接車與人,屬於應用層;向下連接路與雲平臺,屬於基礎設施層。

從車到路,是阿里佈局交通的大方向,而這個基礎設施層正是考驗平臺級公司“綜合能力”的要害。

無論是互聯網汽車,還是智慧交通,本質上都是車與路的數字化,把出行數據交給機器去實時分析,輔助人做決策,而連網是數字化的前提。

胡曉明說,現在阿里雲的ET城市大腦終於能數清楚每天跑在杭州城的機動車總量了。這是不小的進步,倒不是說每輛車都裝了AliOS連網了,而是用其他手段實現的(比如圖像識別等),但大方向是數字化。車輛數字化的同時,也需要對道路數字化,比如交通標誌牌、信號燈,只有數字化才能被機器讀懂。現在的導航軟件已經能識別一條道路上的不同車道,但再精細化的定位還做不到,也看不懂交通指示牌。城市內出行還好,如果放在城市間更大的環境下,比如遇到長隧道、邊坡等複雜路況時,系統的反映通常是滯後的。假如一條長隧道內因事故造成擁堵,如果等導航地圖反映出紅色擁堵線後司機再避讓,通常已過去一段時間,後續車輛因缺乏提示,會繼續往擁堵地點開。智慧交通此時的作用就是通過傳感器獲取路況信息,經過機器分析後,用通訊服務提前告知可能經過的司機。

目前,長三角地區全長161公里的杭紹甬高速公路已經被規劃為智慧高速的試點。目前國內高速公路的平均時速在80-90公里每小時,未來杭紹甬高速希望實現120公里每小時的上限設置,有20-30%的提速空間。車路協同的設計方案能提高通行效率,長遠目標是匹配自動駕駛。去年我在德國時,從一個主城到旁邊的衛星城,出租車在高速上的時速基本保持在180公里每小時以上。因為德國高速不限速,讓初來乍到者非常不適應。

德國人的理念是高速度可以讓司機時刻保持警覺,同時提高了運輸效率。

「報告」阿里巴巴“尋車問路”

圖:世界各地區高速上限速度當然,車路協同的訴求首先是安全,幫助司機和指揮系統做決策,其次才是速度和效率。一到冬季遇上冰凍雨雪天氣,國內高速一般會出於安全考慮封路。這其實是一種粗放式的管理,

如果機器足夠智慧,幫助決策者提高管理水平,可能一些高速路段不用封閉。車路協同,就需要龐大、密集的路測設備(感應基站)去獲取道路和車輛信息,讓司機能看懂的,機器也能讀懂;大數據傳輸需要未來5G通信的支撐;平臺上的海量數據分析又需要雲計算提供支持。

所以說,AliOS向下接連的這些基礎設施才是考驗平臺能力的要害。業界印象中,騰訊長於產品和內容,阿里強於佈局與協同。從過往的業務看,阿里這次在智慧交通上所調用的內部資源,可能是除“雙11”這種動態活動外,最龐雜的一次,涉及到AliOS、阿里雲、達摩院(無人車)、高德、千尋位置(高精定位)、支付寶、城市大腦AI、斑馬網絡等。真的是考驗協同的大場景。單從交通業這個垂直產業角度看,雲計算就大有可為,何況放在整個產業層面。這些細分產業正是構成城市運轉的一個個單元。

所以,放眼未來的數字化城市,雲計算是開啟智慧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