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賦能城市「脈動」

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網訊 記者 曾思潔 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將於8月23日至25日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會上,水利部將展示水利一張圖、智慧河湖管理,重慶市水利局將展出潼南合川山洪災害預警及洪水推演系統和重慶市中小河流預警預報系統。

6300公里的長江,宛如一條巨龍,滋養著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在重慶,境內所有河流均位於長江流域。重慶,肩負著鐵腕守護長江母親河的重大使命。

當前,全國水利系統正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以智慧水利賦能城市“脈動”——

智慧水利賦能城市“脈動”

一張圖解碼“水利之心”

此次智博會上展示的水利一張圖結合數據信息、查詢、開發等功能,提供了全面而詳細的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經濟用水等核心要素。

水利一張圖是利用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結合水利業務工作實際,經過十年不懈努力工作而形成的,確保各項水利工作方便、快捷、合法、準確地使用地圖服務。內容豐富、功能強大、標準統一、動態更新、應用廣泛。

水利一張圖包括基礎地理、遙感影像、水利基礎和水利專題等數據。基礎地理包括水系、居民地、地名、交通、境界等自然和社會要素;遙感影像包括250米、30米、5米、2米、亞米等多種分辨率以及每年至少一張覆蓋全國的衛星影像;水利基礎包括流域、測站、水庫、水電站、水閘、泵站、堤防、引調水、農村供水、灌區、渠道、涉水組織機構等水利業務公用要素;水利專題包括防汛抗旱、水資源、工程管理、農村水利、水土保持、安全監督等水利業務專用要素。

水利一張圖提供了完整的查詢功能和開發服務。基礎查詢:按照行政區、流域單元和水資源分區等彙總,並可逐級下鑽,直至查到具體對象詳細信息;也可模糊搜索直接定位到具體對象;還可設定條件進行自定義查詢。主題查詢:按對象主題實現下鑽和上卷查詢,圍繞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用水、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水土保持和行業能力等業務主題查詢,以文字、列表、圖示和地圖等進行展示。專題分析:為應對暴雨、地震等突發事件,快速、準確提供涉事區域內水庫、水電站、水閘和堤防等設施的數量、分佈和特徵信息,為快速險情排查和工程搶險提供支撐。開發服務:為提高服務範圍和業務領域,提供了定製開發服務,主要包括網絡地圖瓦片、網絡地圖、網絡要素和網絡處理等服務。

智慧水利賦能城市“脈動”

智慧河湖管理貫通市、區縣、鄉鎮

重慶市水利局通過建設重慶市智慧河長系統,建立一個大數據中心,創建服務市、縣、鄉三級和河長、河長辦、社會公眾三類對象的應用平臺,採用自動化智能化現代監測技術、通訊技術、軟件集成技術等手段,建成貫通市、縣、鄉三級的針對“水髒”(農業、工業生產汙染和城鎮生活汙水)和“水渾”(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態功能修復)的兩大監測監管系統,滿足河長制管理決策智能化,實現河長制管理常態化、精細化,保障河庫管護工作的高效性、便捷性、長效性、實時性。

據瞭解,智慧河長系統主要包含三個系統主要功能,一是監測預警功能。對水質、水量進行在線監測,視頻實時監控河湖庫岸線水域、重要水功能區、重要水源地,超限自動預警,應對汙染突發事件啟動應急預案,提高管控和應急處理能力。二是系統服務功能。為河長提供河湖庫綜合信息查詢、辦公與巡河巡查、輔助決策支持等功能;為河長辦提供工作平臺,進行問題上報與事件通報、巡查計劃安排與組織協調、上級派發任務執行與公眾投訴事件受理,即時掌握河湖庫相關基礎信息及監測數據等功能;為社會公眾提供河湖庫治理新聞資訊、投訴舉報、建議等功能。三是管理考核功能。對水資源及水域岸線開發利用、汙染物排放、水質自動化監測和河長履職全過程留痕監管,進行實績考核,實現河長制管理指標或考核指標測算、評估和評價的信息化、智能化。

建設三項主要內容,其中包含自動監測站點。在整合各行業已有監測斷面基礎上,圍繞“水髒”問題,建設跨界河流斷面水質監測站約5500處;圍繞“水渾”問題,建設水土保持監測站約700處;結合河長制實施中關注的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水域岸線問題,建設水位監測站約3000處、生態流量監測站約1600處、水域岸線監測點約3600處。數據軟件建設。利用系統軟件對自動監測站的水質、水量、水位、水土流失等監測數據進行大數據存儲和開發,對採集的信息進行彙集、組織、關聯、分析計算等智能化處理,開發各類應用軟件,滿足服務對象不同業務需求。共享信息平臺。建立APP端、PC端、微信公眾號,形成河長、河長辦、社會公眾共同參與河庫問題處理的信息共享平臺,構建及時、高效的決策、反饋和溝通機制。

智慧水利賦能城市“脈動”

目前,重慶市智慧河長系統正處於立項階段,擬2年建設完成。2018年完成自動監測站的規劃選址、實施方案的編制與審批並全面開工建設,開展智慧河長系統軟件設計工作;2019年全面完成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和系統軟件建設。

“出硬招”——潼南、合川山洪災害預警及洪水推演系統“上線”

水利設施是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也是抵禦自然災害、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基礎。重慶由於特殊的山區地形地貌及氣象特徵,每年都會有不同規模的山洪災害發生,災害突發性強,極易造成重大損失。

為了更好的展示重慶市山洪重點防治區的數據監測、預報、洪水演進過程成果,更快更準的實現山洪預警與響應,推進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向防汛指揮對接,給防洪減災提供決策支持,重慶市水利局啟動了潼南、合川山洪災害預警及洪水推演系統建設。系統以潼南、合川的山洪重點防區為試點和標杆,開展潼南、合川的洪水推演及災害預警系統開發工作,併為後繼的擴展提供基礎平臺。

系統緊扣實際業務中的實時作業需求,覆蓋防汛形勢展現、信息查詢分析、實時預報推演、水利工程調蓄、動態風險評估、交互應急響應全過程;構建了潼南、合川境內瓊江(四川安居至河口段)、涪江(四川射洪至河口段)、渠江(羅渡溪至河口河段)、嘉陵江(武勝至草街電站大壩)4段重點河段的河網建模,在業務功能中融合水文學、一二維水動力學、水庫調度等專業模型,打造了基於二維地圖和三維場景的統一工作平臺,能夠為防洪減災提供專業、快速、準確的決策支持,提高重慶市防汛抗災能力,縮小災害範圍並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損失。

智慧水利賦能城市“脈動”

重慶市中小河流預警預報系統亮相 預警期能提前1~2小時

隨著重慶市鄉鎮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重慶市防汛抗旱形勢出現了新變化,也對防洪抗旱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做好全市防汛抗旱工作和區域的水文預報工作,解決防汛預警的需要,確保區域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小河流預警預報項目的實施對防災減災、防汛抗旱管理、防洪保障人民生命財產、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增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重慶市中小河流預警預報系統已經建設完成。

據瞭解,重慶市中小河流預警預報系統實現了全市中小河流的自動預警。中小河流預警預報系統是預報員的重要工作平臺,將實時、歷史水文數據結合GIS分析,實現了預報方案編制、方案管理、模型管理、作業預報、參數率定、預報結果實時修訂、自動預報預警等重要功能。極大地提高了預報工作效率。其中預報平臺中的自動預報是系統根據預設的預報方案實時進行後臺計算,當預報值達到預設的預警值時系統會自動觸發預警,提醒值班人員開展預報預警工作。

據介紹,重慶市中小河流預警預報系統還實現了無信號條件下的應急監測組網與三維計算。通過LORA無線短傳技術,實現了突發災害時通訊中斷情況下的快速組網,確保前方搶險救災指揮中心水文實時數據的採集與傳輸。為搶險決策提供寶貴的水文資料。通過高精度GIS數據及水下地形測量數據接入,進行三維分析與展示,自動提取河長、比降、集水面積等基礎信息進行初步水文分析。並通過輸入經緯度、壩高等信息,系統自動進行GIS分析,計算出水位庫容曲線、潰壩影響、淹沒範圍等,為快速判斷堰塞湖危害,提出處置決策方案提供技術支撐。

智慧水利賦能城市“脈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