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這是中國大地滄桑鉅變的40年,也是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的40年。伴隨改革開放腳步成長起來的人們,被時代推動,亦推動時代。作為改革開放事業的擔當者、親歷者、傳承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出一個個“中國夢”的生動樣本。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聯合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紀錄片創作中心重磅推出系列人物報道,為你捕捉新時代下鮮活多彩的中國面孔,帶你一起感受中國發展的蓬勃動力和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逐。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第九集《“巾生”有戲——施夏明》完整視頻

在全國十三多億人中,將學習崑曲、傳承崑曲作為職業的人群,不到一千人,這是多小的比例!曾有人說我們堪比大熊貓,事實上,熊貓的數量可比我們多多了。

我叫施夏明,是江蘇省崑劇院的一名小生演員

20年前初見崑曲 一唱三嘆 滿心喜歡

崑曲之美,在於其文辭,古奧典雅;在於其音律,水磨腔調;在於其服飾,扮相靚麗。在崑曲最鼎盛的時期,普通的群眾都將其當成流行歌來唱,就像我們現在大家傳唱“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我小時候比較喜歡唱歌。1998年,我上六年級,江蘇省崑劇院的著名旦角演員胡錦芳老師到我所在的小學招生,一眼就相中我。成為江蘇省戲曲學校崑劇科的學員,起初完全不瞭解崑曲,後來我逐漸愛上這個一唱三嘆的劇種。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戲校二年級,有次上課練習後空翻,腳落地的時候崴了一下,導致骨裂。後來,我在武戲方面就一直使不上勁,覺得備受打擊,一下子就沒了信心。但出於對崑曲的熱愛,腿傷恢復之後,我又加緊學習。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剛畢業的時候,沒多少人聽崑曲,沒多少人知道崑曲,我曾心灰意冷地想,算了,回蘇州吧,別在這一條道上走到黑了。可是,我捨不得放棄。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戲校畢業後,我進入江蘇省崑劇院,成為劇院的第四代演員。

我願意守護著它,矢志不渝。

從《1699桃花扇》到《白羅衫》 用堅守換盛況空前

2006年,適逢文化體制改革,我們成立了江蘇省演藝集團,也將田沁鑫導演吸引來,打造崑劇《1699桃花扇》。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這在當時的我看來其實是一個冒險的事,因為幾乎沒人聽崑曲,沒人聽得懂崑曲。在那樣的境況下,要在北京保利劇院排一個大戲,賣1000多張票,所有人都覺得不可能。可是田沁鑫導演又提出一個“更不可能”的想法:全部讓我們這批剛出戲校的年輕人來演。我是大戲中的主演,侯方域。



《1699桃花扇》2006年首演影像

我記得特別清楚,《1699桃花扇》在北京保利劇院的首演,真的可以用盛況空前、一票難求來形容。這出戏從根本上讓我們第四代年輕演員有了信心,讓我們知道了崑曲需要我們年輕演員去堅守。

除了《1699桃花扇》,還有一部《白羅衫》,也是來之不易。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崑劇《白羅衫》演出片段

1988年,我的磕頭師父石小梅老師從周傳瑛老師那裡接過了《白羅衫·看狀》這一折,當時是個殘本,只有《看狀》這出戏。石小梅老師的先生張弘老師,根據這出戏向兩端延伸,編出了全本的《白羅衫》。石小梅老師自己創排出全本戲,成為其經典之作。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後來,石小梅老師將《白羅衫》傳給了錢振榮老師,傳給了我和我的同學周鑫。2011年,作為獻給石小梅老師的拜師作品,我首次演了全本《白羅衫》。我會把這個戲一直傳下去,也會把老師的藝術和品德傳承下去。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如今,全國八大崑劇院團每年都會排出好多大戲。這幾年,我們江蘇省崑劇院創排了《白羅衫》《南柯夢》《醉心花》《顧炎武》等大戲。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特別好的機遇。我想,兼具創新的傳承對崑曲來說才更有意義。

讓每個角色都鮮活 以守護傳播崑曲為畢生事業

崑曲以外,我愛好攝影。辦影展的時候我用了一張海報,是一個側幕的場景,一道斜光照亮整個舞臺,三片幕布當中有一個小小的人影,那是一個演員在候場。這個畫面就像是我們戲曲演員現在的生態。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我們渴求社會的認知,渴求觀眾的關注。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默默地堅守,默默地在這一束光下面演繹好每一個角色,把文化的火種一代代地留存、傳承。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這些年,國家的支持,時代的發展,讓崑曲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年輕人群越來越關注崑曲。我觀察到一個特別明顯的轉變:2005年,江蘇省崑劇院蘭苑星期六的專場演出,臺底下坐的觀眾可能不到一百人,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花白頭髮的老爺爺老奶奶,只有百分之二十是黑頭髮的年輕人;但是這幾年,幾乎每一場都是爆滿,旁邊還有觀眾拿小板凳加座,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年輕人,甚至還有百分之十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2001年,中國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近年來,在文化部和財政部的相關扶持政策下,多部崑曲經典劇目得到復排,更多新劇目得到傳承。如今,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每年演出量達到600餘場,並曾到訪美、英、法、德等十餘國家進行演出。


“巾生”有戲——施夏明|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作為崑曲的守護者、傳播者,我很榮幸。我特別希望自己每一個排演的角色都能夠鮮活地立在舞臺上,希望它能夠經過打磨,一代代傳下去。在我餘生的所有時間裡面,我會像守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去守護崑曲。

編者手記

六百年前,一個戲曲的種子在崑山發芽,曾以燎原之勢,唱響華夏大地。種子的名字,叫做崑曲。

寒來暑往,斗轉星移,崑曲人的堅守之心,從不曾動搖。

未來,它會以新鮮的樣態,將歷史文化之印烙在世人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