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吗?

有人说: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

很多忙碌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时刻,不懂得如何给予真正的陪伴:

每天晚饭后相处时间,爸妈或歪倒在沙发看电视,或在家务分配中陷入指责与争吵;

孩子渴望了很久的出游,父母放他去游玩区自娱自乐,自己电话不停或沉迷游戏;

学校安排的亲子活动,疲于应付的家长人在心不在,如任务般应付了事,脸上写满疲惫……

不走心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有一男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会跟他每天聊天——这相比很多父母,已经非常难得,但他长大后,在关系中依然自卑

因为他回忆道:他们的聊天,永远是他看着妈妈说,妈妈有回应,但脸却极少对着他。

这不是真正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意味着与孩子的相处中,在必要时放下自己,放下自己所忙、所关心的其他事务,感他所感,想他所想。

克里希纳穆提说,感受,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的那一刹那的产物。

您的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吗?




丧失这种连接的感受,会让我们被孤独吞没。

惶惶的成长之路,被困惑与孤独铺满,孩子无法从养育者的陪伴中获得理解、支持与沟通,在长大之后,会变成过度讨好、自卑敏感、挫折感强的成年人。

而这样满怀挫败长大,又会在养育孩子时,变成不知所措的父母。

所以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种双向的陪伴,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彼此疗愈的纽带。

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全情投入的连接。

全身心投入的陪伴,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而父母又该遵循怎样的方法实现。

您的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