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學習方法?費曼技巧你了解嗎?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非常熱門的問題,用“終極”修飾某個學習法有點誇張,但費曼學習法確實可以算得上頂尖的學習方法,不僅是學生,更是每一位終身學習者都應該掌握的學習方法。

費曼學習法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呢?

高太爺為什麼就敢這麼下斷言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簡單瞭解費曼這個人,還有他的學習、教學經歷。

01

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Feynman),美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沒有人懷疑過他超強、早熟的學習能力:

小學剛畢業,他就開始學習初等微積分,在中學,他就學習了狹義相對論——要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1905年才發表,讓學界普遍認同,還花了好長時間。《時代》雜誌讚美他的一生如同連鎖核反應,他的才智達到臨界質量,向四面八方爆裂,併發散出光和熱。

健身房的代言人不能是個文弱書生,學習方法的代表人物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

但要證明一個人擁有非常有效,可以借鑑的學習方法,不能僅僅搬出他本人的成就,因為個人成就受到天賦、背景等種種因素影響,而如果他的經驗和指導,確實讓許多人(特別是普通人)從中受益,確確實實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那麼他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

而費曼恰恰是一位傑出的教師,對於教學方法極有心得。他曾是加州理工學院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費曼物理學講義》至今還是眾多對於物理學初窺門徑的大學生們書櫃上的寶典。

費曼本身也非常熱愛教授這一工作,甚至把教學能力和本人的學習能力掛上鉤——他認為:

I couldn’t reduce it to the freshman level. That means we really don’tunderstand it.

要是不能把一個科學概念講得讓一個大學新生也能聽懂,那就說明我自己對這個概念也是一知半解的。

而費曼本人的老師Wheeler,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著名的話:

One can only learn by teaching.

一個人只有通過教學,才能學會什麼。

是不是很像?

費曼和Wheeler的話,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仍然是同一事物。

事實上,費曼技巧就是費曼吸收了自己和老師Wheeler教學和學習的經驗,重點強調教學相長,用“教學”促進“學習”的學習策略。

02

費曼學習法的具體步驟,很簡單,就四步:

1. 確定學習目標;

2. 模擬教學學習法;

3. 回顧;

4. 簡化。

我們一步步分塊講。

確定學習目標

很簡單,預習、複習的過程中,翻到課本某一頁,一個重要的、從沒見過的新術語新概念跳出來了。拿出一張白紙,在頁頂記下它,這是你想要學習的概念。

第二步,重要的概念劃出來了:現在你要動手去學習它。怎麼學習最有效率呢?

教學

你要模擬自己是一位老師,面前坐著一個小白,正望眼欲穿地要聽你講解這個概念。

你翻閱書籍,參考資料,聯繫上下文(就好像老師備課那樣),在這張白紙上寫下這個概念的解釋要點,然後默唸——也可以說出聲來——把這個概念的意義,用你自己的話,一字一句闡釋給你面前的那個小白聽。

卡殼了?不會講?自己也有不明白的部分?沒問題,這是很常見的,不要灰心。

回顧

把在第二步中,遇到的問題,解釋不順暢的部分,自己也一知半解的部分記錄下來,統統記錄下來,隨即,用第二步的模式,逐步把這些部分闡釋清楚,梳理清楚。

這是一個降解的步驟。舉個例子,你現在要學習的概念是“幹細胞”,把這三個字寫下來,你在下面給出了幹細胞的闡釋:原始且未特化的細胞,它是未充分分化、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潛在功能的一類細胞。

但你不明白什麼是分化,那好,把“分化”、“特化”寫下來,繼續分別闡釋:

分化:分生組織細胞發育成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個體,或者由其幼年至成熟的過程中,在生理上的、形態上的改變。

特化:由於功能、潛能、適應力等方面的限制,導致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個體的結構上的改變,使得個體能針對某種功能具有更大的效益。。

……

這樣下去,你一定會得到最初學習目標的解釋。

OK,我們得到了目標概念的闡釋,但是這還不夠,要再想想:這個闡釋,可以再簡單一點嗎?對於小白來說,容易理解嗎?

簡化

一個技巧:類比。

對於完全不懂生物學概念的小白來說,“原始且未特化的細胞、未充分分化、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潛在功能的一類細胞”可能太過於抽象,不如舉個類比生活的例子:

一塊麵團,溼潤時它可以捏成各種形狀,捏麵糰的過程是分化、特化的過程,捏成的成品,就是各種組織細胞,而最初的麵糰,就是幹細胞。

這樣一來,即使是小白,也能聽懂了。

你可能會問了:“這個概念,我明明是懂的,何必要簡化到這種程度呢?”

不,這是有必要的。這種類比可以讓你的理解更為牢固。早有實驗證明形象思維在學生技能學習上的促進作用,此外,它還能提高人們的創造力,特別是在新穎性方面。

愛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回顧自己在思考一些物理學問題的經驗的時候告訴對方:有時他的思考不以數字、字母為載體,恰恰用的是圖像。

03

我們在前文中簡要介紹了費曼技巧的具體步驟。他的學習技巧確實在實踐上有很高的價值,也有許多人從中受益,最著名的例子,應該就是Scott H.Young,他利用費曼技巧,在一年內自學完 MIT 計算機專業的全部 33 門課程。

應該說,費曼本人沒有把費曼技巧理論化。他雖然是天才的學習者和傑出的教授,但他畢竟不是教育學家或者心理學家,他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來自他本人的學習、教學實踐的經驗之談。

但事實往往是這樣的: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的優秀學習方法,在理論上也能站得住腳。

近年來,哈佛大學的“學習吸收率金字塔”風靡一時。

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證實,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平均效率是完全不同的。傳統學習方式,例如聽講、閱讀,往往屬於被動的個人學習,學習吸收率低於30%,而如果採取主動的學習方式,例如小組討論,轉教別人,學習吸收率可以達到50%以上。

而在這個金字塔中,學習吸收率最高的,恰恰是費曼技巧強調的“模擬教學學習法”,吸收率達到了90%!

在費曼離世二十多年後,教育專家們指出:“達致最佳成效的方式為:富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與能居中串起並能扮演輔導角色的教授,共同在課堂上討論。宗旨為‘搭建起實務與理論的好橋樑’。”

這也正是費曼技巧的精髓:以教促學,積極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理論(理論學習)和實踐(將學到的知識傳授給他人),以達成更高層次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