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北省歷史概況

湖北省,位於中國中部偏南、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省會武漢。湖北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東連安徽,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北接河南。湖北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部為“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

湖北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中國內陸重要的空港。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省1062公里。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潤澤楚天,水網縱橫,湖泊密佈,湖北省因此又稱“千湖之省”。

湖北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楚文化。

湖北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武昌辛亥首義到新中國成立,湖北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僅紅安縣就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和200多位將軍。

湖北省科教文化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湖北省科學研究水平全國領先,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數量,連續7年位居全國前四。

​建制變革

摺疊

地名由來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1]

摺疊

歷史沿革

中國湖北省歷史概況

湖北省

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其中湖北境內長江流域中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江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代(581~618年)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中國湖北省歷史概況

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唐代(618~907年) 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佔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南西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摩州。靖康之亂後的南遷,湖北江漢平原三分之二來自南昌府。鄂東鄂北來自饒州南昌。[2]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國設3箇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摩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後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佈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永州府、嶽州府、漢陽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長沙府、寶慶府、黎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中國湖北省歷史概況

武當山古建築群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1932年於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察區;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

1927年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後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5個地區。

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歷史文化

摺疊

文化

中國湖北省歷史概況

湖北名茶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現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

青銅文化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在鐵器出現之前,銅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廣、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種金屬。楚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一種區域文化,青銅文化成為構成楚文化的主體的支柱之一。

青銅禮器是楚國銅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時的風俗好尚、意識形態、工藝水平、文化進程”均“蘊蓄於其中”。楚國的青銅禮器有鼎、簋、敦、盞、壺、缶等。

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中,生離不開漆,死也離不開漆。其生時使用的日常生活實用器具和娛樂用品是漆品,死後喪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國的竹胎漆器以竹編織物最為精緻。楚國的竹編織物在許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圓竹筒等。

摺疊

方言俚語

楚地由於位處江漢及漢淮之間,北方的華夏語、西方的藏緬語、南方的苗瑤語和東南的壯侗語都在楚地接觸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語自然是吸收了多種語言成分而詞彙豐富多彩、音聲別具一格的方言。楚國語言屬華夏語言系統,在語音、詞彙上具有較多的自身特點。公元前666年,楚令尹子元率軍伐鄭,鄭無備,“縣(懸)門不發”,子元驚疑,“楚言而出”,說:“鄭有人焉。”可見,楚人操“楚言”,與中原各國及其他地區是不同的。孟子曾用南蠻言這個比喻,形容楚人語音的奇特難懂。

春秋以後,隨著各地經濟文化聯繫的加強,各族人民相互學習,彼此促進,楚國成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語言上,楚人也起著溝通夏夷、消除隔閡的作用。在揚雄《方言》中,楚與魏、衛、宋、鄭、韓,吳、齊、巴、秦之中的某一地區共有的方言詞彙約70個,其中與吳共有者佔了一半以上,反映楚、吳方言比較接近。

摺疊

民族文化

湖北武漢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發源地。藝術表演場館有琴臺大劇院、湖北劇院、武漢劇院、洪山禮堂等。

武漢雜技廳於1992年建成,是中國第一座可供進行國際雜技、馬戲表演的觀演建築,也是亞洲最大的雜技廳,在此舉辦的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是全球三大國際雜技節之一,被文化部列為中國“七大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之一。湖北玩燈獨具特色,其中以僵獅子最為有名。

漢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它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糅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1910年和1915年,漢繡製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繡名列其中。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繡博物館——武漢漢繡博物館,在漢陽江欣苑社區掛牌成立。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漢族地方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黃岡、荊州、咸寧、荊門,宜昌、黃石,隨州十地市五十餘區縣。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於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流行於湖北,遠及湘、豫、川、陝、粵、皖、贛、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

漢劇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雙盡忠》、《兩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審陶大》、《合銀牌》、《斬李虎》、《宇宙鋒》、《鬧金階》、《哭祖廟》等。

荊州花鼓戲,曾稱“沔陽花鼓”,後正式命名為“天沔花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稱“荊州花鼓戲”,是流行於湖北江漢平原一帶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荊州花鼓戲發端於清代沔陽州,即現今的仙桃、天門、潛江一帶 。

湖北戲劇還有湖北漁鼓、江漢平原皮影戲、湖北道情、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武漢是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京劇譚門譚鑫培”的故鄉。

楚人以稻米為主食,在楚紀南城內,發現五外有火燒過的稻米遺蹟,最大的一處長約3.5米,寬約1.5米,厚約5~8釐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魚類、肉類和蔬菜類。楚國的水果種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的說法。

服飾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裝束。楚人的衣著具有地域色彩,歷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專稱。與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潑,無拘無束,富於創新精神,敢於別具一格、表現個性,這種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動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斷地推陳出新。

摺疊

知名菜系

楚菜(又稱鄂菜)是中國傳統菜系之一。楚菜以烹製淡水魚鮮技藝見長,以“味”為本,講求鮮、嫩、柔、滑、爽,自成體系,被列為全國十大菜系之一。

武漢菜是鄂菜的典型代表,它以漢陽、仙桃、武昌、黃陂、孝感等地風味為基礎,吸收了省內外各種風味流派之所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武漢菜以烹製山珍海味見長,淡水魚鮮與煨湯技術獨具特點。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魚、沔陽三蒸、仙桃蒸三元、黃陂三鮮,黃陂糖蒸肉,豆絲茄汁桂魚、毛嘴滷雞等。

荊宜菜包括荊州、江漢、宜昌等地區的風味佳餚。它是鄂菜的本源,以烹調淡水魚鮮技藝見長。諸如蟠龍菜、荊沙魚糕、二回頭,雞茸筆架魚肚、八寶海參、散燴八寶等獨具特色。

襄鄖菜是湖北菜系的北味菜,它以襄陽和鄖陽(今十堰)地區的風味為基礎,吸收鄂豫陝渝四省的風味。特點是以豬、牛、羊肉為主要原料,加以特產山珍和野味,製作方法以紅扒、熱燒、生炸、回鍋、涼拌居多。代表菜有:峴山槎頭鯿魚、漢江鮊魚類菜餚、武當猴頭、太和雞、鄖陽三合湯、蜜棗羊肉等。

鄂東南菜特點是用油寬,火勁足,擅長大燒、油燜、幹灸,口味偏重,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代表菜有:黃州東坡肉、瓦罐雞湯、梅花牛掌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還有百花蓴菜、薇菜燴肉絲、小米年肉等特產名菜。

湖北省著名特產(地理標誌產品)(不完全統計)

名稱

原產地

名稱

原產地

襄陽大頭菜

襄陽市

房縣黑木耳

十堰市房縣

羅田板栗

黃岡市羅田縣

荊州魚糕

荊州市

宜昌蜜桔

宜昌市

利川山藥

利川市

潛江龍蝦

潛江市

雲夢魚面

雲夢縣

精武鴨脖

武漢市

金柯辣椒

黃石市

武昌魚

武漢市

孝感米酒

孝感市

秭歸桃葉橙

秭歸縣

英山雲霧茶

英山縣

景陽雞

建始縣

恩施黑豬肉

恩施

恩施黃牛肉

恩施市

鶴峰葛仙米

鶴峰

野板栗

神農架林區

大布

紅安縣規

仙桃香米仙桃市沔陽三蒸仙桃市沔陽麻鴨仙桃市沔城蓮藕仙桃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