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危机: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观后感

前段时间,一则题为《空巢危机: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让人突然意识到除了孩子外,还有另一个同样需要我们陪伴的群体——老人。

《空巢危机: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观后感

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对孩子读名校、特别有出息的空巢老夫妇的无奈与无助。

老人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

退休前,夫妇二人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他们的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然而自两个儿子远居北京之后,两位老人便开始了将近十年的老年空巢生活。

刚开始的日子很是美好:充裕的养老金,二老阳光积极的心态,时不时的出门旅游,十分逍遥自在;

随着时间流逝,迟暮之年,身体的每况愈下,老年常见病的如影随形,越来越让两位老人感到生命的重荷;

虽然两个孩子都已经在北京买了房,但考虑到孩子们的生活压力,作为父母的二老仍是不忍扰乱孩子们的生活,更不愿因为自己的入住,让孩子一家的居住环境变得拥挤,生活质量降低到小康之下;

租房不合适,保姆不合心,迟暮之年的老两口只能选择独守空巢,直至2017年,两位老人接连的倒下,虽幸得邻居发现及时送医,最终并无大碍,但也让两位老人真正体会到了空巢的危机;

早年的理想终究没有敌过现实的无奈和身体的衰老,于是二老最终“凄凉”提前选择了他们人生规划中的最后一站——养老院;

而最后被两位老人带在身边的,除了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外,就只是孩子们的照片了。

《空巢危机: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观后感

我们总以为父母可以照顾自己,却很少发现他们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生活的能力,已经到了需要依赖孩子的时候。

而对于国内一些思想传统的老人来说,如果不能与孩子为伴,要么选择“空巢”,要么选择雇佣保姆,养老院只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空巢危机: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观后感

有人说:为人父母,就是逐渐看着孩子日渐高大的背影,逐渐远去;

其实当我们在追求自我之时,或许也可以回忆一下发丝雪白,身形佝偻的父母曾经的风华正茂;

当我们成为一家之主之际,或许也可以问一声我们曾经的“屋檐”是否也需要我们的“遮挡”;

当我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努力规划之时,是不是同时也可以为父母想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