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巷,石頭上的史書

建築作為見證一個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被成為“石頭上的史書”。

而這石頭上的史書,

也將南京這座城市的包容,

無聲的記錄於其中。

南來北往的人們,帶來了家眷,飲食和方言,在南京停留了下來,融進了南京的生活圈子,在此紮下了根,他們的建築文化也與南京得以匯合,於是,我們在這座城市裡看到了徽派的馬頭牆、海派的石庫門、津派的四合院……


南京小巷,石頭上的史書


時光荏苒,光陰如梭。

前人的身影已難尋覓,

而他們留下的建築依然屹立,

從它們身上,我們又能讀出怎樣的故事?

【熙南里】青磚小瓦馬頭牆

升州路與中山南路的交叉口,有一條徽派和民國建築風格交融的街巷,“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以著名的甘熙宅第俗稱“九十九間半”為文化依託。熙南里在民國時期是南京一條繁華的商業街,這裡曾經設有警察廳、南京牛馬業公會,曾經顯赫一時的美大紙店老闆的家也在這裡。


南京小巷,石頭上的史書


“馬頭牆”是熙南里建築的主要風格,其傳統徽派建築歷來為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南京民居借鑑了徽派建築精緻的風格,但與原來的“粉牆黛瓦馬頭牆”不同,“青磚小瓦馬頭牆”的低調與內斂,更讓南京民居充滿著智慧和文韻。

如今的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秉承甘熙故居的徽派建築風韻,整個街區商業定位為“老字號”,眾多老牌商家已入駐其中。這裡擺脫了夫子廟的脂粉氣,又沒有新街口那般高樓林立,整個街區樓房大多停留在三層左右,彷彿靜觀世事的讀書人,只一疊紙,一支筆,一盞茶而已。

【建築樣式小課堂】南京徽派建築

早在明清時期,南京有很多來自安徽的工匠聚居在老城南一帶,他們也將徽派建築的精華帶到了南京。但南京人性格中的包容、內斂、低調,讓徽派建築有了南京特色:比如屋頂多用小青瓦,以黑白灰色為主色調,室內多以青磚鋪就,院落是磚石混砌,少有特別複雜的石雕和木雕。所以用“青磚小瓦馬頭牆”概括南京民居特色。

從房屋規模上看,南京民居比徽派建築小一號,大多數南京老建築是三進院落,沒有廊和廂房,只有少數是雙側廂房,顯得緊湊,更講究實用性。

【鍾嵐裡】梅園新村邊的海派石庫門

沿長江路一路向東,過總統府,向著愈發濃密的梧桐樹蔭深處漫步而行,不知不覺來到了梅園新村紀念館的對面,喧囂的車流聲在這裡無影無蹤,有的只是一兩聲蟬鳴和風吹過樹葉刷刷聲。

這條幽靜的小巷,就是有著“南京石庫門”之稱的鐘嵐裡。

鍾嵐裡建於1937年,民國時期是中南銀行的職工宿舍, 劃歸南京軍區總醫院管理後,一直是部隊家屬住宅小區。現在大約有70家住戶,居住在參天的梧桐樹背後,兩層高的亮黃色,中西結合風格的公寓樓裡。

如今的鐘嵐裡,作為梅園新村、雍園附近的附屬街區,一併納入到了街區的整體規劃裡,讓沉澱在其中的歷史多了幾分新鮮味道。盛夏時節,騎一輛共享單車,或者漫步前行,往那梧桐的光影裡走,看看圍牆上恣意生長的爬山虎,聽聽大爺大媽談論家常裡短,是鍾嵐裡,也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氣質。

【建築樣式小課堂】石庫門

石庫門建築來源於西方,最早是英國人建設,最具特色的是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都是兩層小樓,在房屋的前部擁有一個開闊的天井,房子都是並排而建。石庫門的房子和房子之間間距很小,一般在10米,甚至6米左右。它是一個高密度住宅區,不過由於都是二層小樓,所以採光條件並不差。


南京小巷,石頭上的史書


谷文俊 攝

石庫門樣式的建築,在南京已經越來越少。在梅園新村附近鍾嵐裡之外,還有太平南路附近的慧園裡,以及老下關大馬路上的天保裡。

【龍虎巷】揚子江北,津門風雲

一條長不足500 米、寬不足8 米、呈南北走向的龍虎巷,靜臥浦鎮已有百年,街巷兩邊建築是北方的四合院和三合院,讓你漫步其中彷彿嗅到了老天津衛的麻花香。


南京小巷,石頭上的史書


津派建築為何會在這裡生根發芽?這要從大名鼎鼎的津浦鐵路開始說起。

光緒年間,英國鐵路公司修築津浦鐵路,該鐵路北起天津,南到浦口。為了維修津浦鐵路南段運行的機車車輛,以及線路、橋樑、輪渡等維修所需配件、材料,當局於1908年在浦口又興建了浦鎮車輛廠,時名鐵路浦鎮機廠。後來隨著津浦鐵路的興建,不少河北唐山與天津的城鄉青壯年,因津浦線之便,進入浦鎮機廠成為工人,他們就散居在現龍虎巷一帶。

於是,這裡也成了浦口比較繁榮熱鬧的地區,匯聚了當時中國不少社會精英。據龍虎巷一位老人介紹,這裡住過中國第一代鐵路司機。

如今,經歷百年的風雨剝蝕,老房子大多保存完好。風蝕的青磚門樓,斑駁的木質門窗,讓人遂生懷舊和迴歸的情趣。徜徉其間,彷彿回到百年前的舊時光裡。

【建築樣式小課堂】津派院落

津派院落以北方常見的四合院或三合院為基本單位。一些大家宅第則可見虎座門樓、高臺階、過道、影壁、天井、過廳、正廂房、高牆等建築,組成四合院,其中又套若干小四合院或三合院。屋簷宏偉高翹,牆垣環繞,形成凝重恬靜的小天地,構成了一副居民里巷的畫卷。這些院落格局,就是被天津人所稱的四合套、筒子院及門臉兒房。

由於鋪鎮機廠最初由英國人管理,也讓龍虎巷這裡的民居或多或少的受到英式建築的影響。至今在南門,還保留著當年英國人留下的英倫風格的建築。龍虎巷的很多建築在中國傳統的防火山牆的基礎上,會將山牆的建築改造成英國的式樣,某些建築還會在山牆上增加了類似英國壁爐的裝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