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到底懂不懂外貿?

阿里巴巴到底懂不懂外貿?

一直以來阿里巴巴國際站被外界詬病許多,甚至有人批評阿里巴巴不懂外貿,帶壞了國際貿易領域的風氣;然而,不容置疑的是阿里巴巴國際站裹挾龐大資本力量,在業界做出了名聲。阿里巴巴果真是不懂外貿嗎?

本文針對這一質疑,彙集正反方觀點,不吹不黑,各位看官自行判斷。

1

阿里巴巴不懂外貿

阿里巴巴國際站天貓化,B2B營銷模式更像B2C

賣家把最好的產品清楚明白地擺放出來,買家簡單地進行搜索和對比,就能夠輕易地找到自己想要且最具性價比的產品。買家再通過一達通進行支付以及物流安排,實現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在一個平臺上的完美組合。

但是,這個設想最大的一個邏輯問題,那就是B2B和B2C並不一樣,阿里巴巴國際站也不是天貓,任何將B當成C來操作的意圖,大概率是會失敗的。

阿里巴巴國際站更像一個流量平臺,但制約外貿企業的不是流量而是銷售。

在B2C的場景下,提升轉化率的手段是運營;但是在B2B的場景下,提升轉化率的手段,卻必須依靠銷售不可。

銷售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洞察客戶在不同階段的主要訴求,引導和協助客戶把採購流程推進到下一個階段,並最終成交。一個尚且處於需求形成階段的客戶,不會因為某個“採購節”就突然跳到做出承諾說要下單的階段。

目前制約外貿企業發展的,已經不再是流量了。而是在現有流量基礎上,如何提高流程的推動率,訂單的轉化率。

阿里巴巴國際站還沒真正站在外貿企業的角度推動其平臺業務,一味拉動流量數據,把B端當成C端來做,難以滿足國內供應商訴求。

本部分參考微信公眾號“丹牛”(ID:daniellzr),首發於2018年8月27日,標題為《阿里巴巴不懂外貿》。

2

阿里巴巴懂外貿

阿里巴巴國際站擁有海量數據,而數據解決了營銷、成交額兩大問題。

阿里巴巴國際站幾乎滅掉了所有的同類B2B平臺,日均IP超過260萬,而日均PV則超過1500萬,日均IP和PV是Made-in-china的10倍+,日均IP是Globalsources的10倍,而日均PV是其20倍。

通過分析如此海量訪客的瀏覽習慣,搜索關鍵詞,停留頁面,跳出率等,幾乎可以完美的分析出每個行業的客戶喜好,甚至是每個產品。

阿里巴巴國際站掌握未來貿易趨勢,是傳統外貿企業所不能及。

客戶會給什麼樣的產品發詢盤,詢盤的發送時間,詢盤的要求數量等形成的數據積累,也幾乎可以給客戶的採購行為作出一個畫像。對於詢盤數量,詢盤中所要求產品數量的監控,可以清晰的判斷出某個產品的行業走勢,更能判斷出採購群體的變化。

網絡訂單的零散化,阿里巴巴幾乎走在了所有平臺的前面,幾乎第一時間(最早的是敦煌網)順應並且助推了這個外貿大勢,而傳統企業卻是後知後覺,直到今日,絕大部分的外貿企業才剛剛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真正做出有效應對的卻沒有幾家,外貿企業真的比阿里巴巴更懂外貿嗎?

阿里巴巴國際站積極解決了客戶庫存前置訴求。

庫存前置是要求企業要進行產品標準化,規格化,要備有庫存,或者將庫存發往消費者所在國,所以阿里巴巴投資了百世物流,而made-in-china也創建了開鑼網,在安大略設置了海外倉。可以預見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MIC,只要是標準品,最終會成為庫存批發平臺。

相較於傳統外貿企業,阿里巴巴更注重數據思維,這一思維不僅應用於數據營銷,而在把握外貿未來趨勢上發揮作用,就這一方面,阿里巴巴是懂外貿的。此外,阿里巴巴國際站積極佈局,在推動解決客戶訴求上也做的較為出色。

本部分參考自微信公眾號“ JAC外貿實戰”(ID:jacindustry),首發於2018年8月30日,標題為《JAC外貿實戰:誰說阿里不懂外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