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国字号”新闻发布会上的“交大身影”

新闻发布会上的“交大身影”

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参加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与教育改革发展同行”主题,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面貌的改变,分享经历与感悟

9月6日,教育部举行第三场2018年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作为高校代表发言,介绍西安交大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及利用大数据推荐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典型经验

“与教育改革发展同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 时间:2018年9月5日
  • 主办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点赞!“国字号”新闻发布会上的“交大身影”

△ 陶文铨院士(右三)参加中外记者见面会

  • 自我介绍
点赞!“国字号”新闻发布会上的“交大身影”

大家早上好,我叫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士,1956年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到西安,我是交大西迁以后第一届到西安报到的学生,今年准80岁。我在交大西迁教授爱国情怀的熏陶和教育下,1966年西安交大应届生毕业后一直留在西安交大工作,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教学改革。至今上过我课的学生已经超过6000人,我已经指导130多位硕士、博士获得学位。

我从事的研究是热能传递规律,它在能源动力、高新技术、国防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也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我研究的目的是要提高效率,我们家用的空调80年代是窗式那么大,现在的挂壁式体积很小,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提高了传热的效率。我们的团队在强化传热及计算机仿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1年我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选为首届国家教学名师,2015年被评选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去年我们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

  • 答媒体问丨谈高等教育发展与变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请结合工作经历谈一下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自身的变化。

陶文铨: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和健全了学位制度。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是没有学位制度的,所以招收应届生是不授学位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的三级学位制度,1984年国务院批准首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22所院校建立研究生院,加强对硕士、博士培养的指导。应届生的招生数字也大幅增长,我是1962西安交大毕业,考上西安交大研究生,那是国家第一次招考研究生,整个学校只有14名,但是今年西安交大有5248个硕士,1402个博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倍,大量高质量的研究生的培养,对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大部分都是在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我本人年龄比较大,有幸见证了40年的研究生教学的改革,我们努力探索怎样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我们摸索出了24个大字,

“课程与时俱进、重大项目引领、着力品行养成、导师立德树人”,我们这24个大字在摸索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得到了同行的好评。

  • 答媒体问丨谈大学生成长变化和对中青年大学教师建议

新华社:您是第一批交大西迁之后的本科生,我想知道您在第一次走上讲台成为教师时,那时候西安交大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您现在是否还从事本科的教学工作,这些学生有什么样的变化?想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对现在的中青年大学教师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陶文铨:我是1983年美国回来以后开始上本科生的课,现在还在上。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各有优缺点,现在的学生眼光宽、视野宽、脑子灵活、性格活泼,相对的缺点是静下来做学问的不如80年代那批的学生。80年代那批学生静下来做学问比较好,但是思路眼光都没有现在的开阔,所以我觉得各有优缺点。

这也就联想到我对中青年教师的想法,现在的青年教师条件很好,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多了,国家各种津贴配套,机会很多,我觉得一定要静下心来,能坐冷板凳做学问,不要被社会浮躁的心理所鼓动,过两天、过两年就要出大学问大成果,一定要克服这种心理。

我们15位西迁老教师联名给习总书记写信,希望对青年教师加强爱国奋斗精神的教育,我感到很重要。我是西迁的第一批学生,落实到西迁教师这种爱国情怀的熏陶我觉得很重要,要加强艰苦创新的教育,我经常对我们的团队青年教师讲,因为我亲身受到几代西迁教师对我的帮助和教育。

  • 答媒体问丨谈怎样做一名好老师

人民日报:我们常说教育大计教师为先,马上要到教师节了,想请各位杰出的教师代表结合自己的感受给我们谈谈好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怎样做一名好老师。

陶文铨: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专业,教师要热爱学生。


2018教育金秋发布会(第三期)

  • 时间:2018年9月6日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点赞!“国字号”新闻发布会上的“交大身影”

△ 郑庆华副校长(右一)参加教育金秋发布会

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平台,建设“三有”学生资助体系

  • 一、打造有温度的新生入学通道

西安交大率先将数字迎新系统与大数据平台整合,提前发现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措并举畅通新生入学通道,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掉队。

一是工作前移。入学前,根据新生大数据分析结果,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开展实地家访和资助政策介绍,指导新生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可在线申请“绿色通道”、免费申领困难补助和生活用品,让困难新生无忧报到。

二是细节入微。申请绿色通道的新生可在报到现场“刷脸”签到,无需填表,顺利注册。学校提前为325名申请绿色通道的新生发放一份补助,铺好一床被褥,还为张海迪式新生小严提前改造好爱心宿舍,让困难新生无忧入学。

三是多措并举。入学后,辅导员、班主任与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逐一进行面对面的“知心谈话”,并为他们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通过奖、助、贷、补、勤等帮扶措施的“组合拳”,让困难新生无忧求学。

  • 二、构建有智慧的大数据精准分析平台

学校建成学生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精准预警、精准帮扶”和全过程动态管理,让大数据成为精准资助的导航仪。

一是实现精准认定。基于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的消费金额、恩格尔系数、家庭经济情况、致贫原因等26个指标,以及学生消费的位置参数和“贫困度”指数,构建受助学生认定和量化资助模型,准确识别受助学生,推荐资助标准,实行分档资助,确保资助标准与困难家庭的需求相适应,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目前已精准认定全校1108名受助新生并制定分档资助计划。

二是实现精准预警。大数据平台每天实时采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对学生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消费反常、上网成瘾等异常行为进行实时预警,让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化解困难。仅2018年上半年,大数据平台就处理数据3300万条,分析学生总人数16043人,产生各类告警信息24509人次,其中有效处理困难学生告警信息6647人次,学生到课率达到97.83%。

三是实现精准帮扶。大数据平台为每一位学生从学业、社团、社交、消费、上网、作息六维特征进行精准画像,实现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目标规划、学习能力、社交关系、成长轨迹、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分析、预测,从而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活帮助、学业辅导、心理援助、行为矫正等帮扶措施,使受助学生不及格人数、留级人数逐渐下降,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三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点赞!“国字号”新闻发布会上的“交大身影”

  • 三、打造有内涵的资助育人体系

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后,发现他们普遍存在提高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明晰职业规划、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创新精神等发展性需求。对此,学校持续建设多元化、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深化资助育人内涵。

一是注重思想引领。依托“思想交大”建设纲要,推进“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组织受助学生参加“走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研修营,开展“青春之我,微言中国”学生微宣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注重能力提升。指导学生完成阅读100本经典、参加100场活动、认识100为老师、聆听100场报告“四个一百” “综合能力提升”计划。为建档立卡户学生专门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陕西省十二地市政府实习、海外交流访学和国际组织实习,开展“国运交大”青年领导力公益实践项目,提升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是注重文化传承。依托使命、卓越、创新、团队“四种文化”,推进“饮水思源·青春担当”计划。学校15个爱心社团组成受助学生爱心联盟,持续开展“自立自强文化节”活动;由受助学生参与的“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精准扶贫项目,获得全国公益践行活动冠军;“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白玛央金带领的支教团队反哺家乡,实现资助工作“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在今后的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将进一步依托大数据平台提高精准资助水平,努力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把学生资助工作做得更有温度、更有智慧、更有内涵。

点赞!“国字号”新闻发布会上的“交大身影”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教育部门户网站 微言教育 人民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