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1983年倪光南放弃了留在加拿大的工作机会,在那个中国还一贫如洗的年代,选择了回国,转身投入祖国的的芯片事业之中,1984年中科院创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的前身),在应邀加盟公司的时,倪光南提出来三个条件:"一不做官,二不开会,三不接受采访。"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在那个时候,计算机全是英文,编辑汉字很困难,很多人一度想要放弃汉字,改用其他国家的文字。

倪光南的任务就是攻克这个难题,主导研发联想式汉卡。终于在1985年正式推出可以高效输入汉字的联想汉卡,这张汉卡与当时的计算机巨头IBM的电脑完美融合,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为公司赢得了巨大利益。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汉卡获得成功后,倪光南1988年在香港组建了主板和扩展卡研发部门,这个部门研发出了自主芯片,随后1990年联想的汉卡产品全是用的自主芯片,同时还研发出了自主设计的联想主板,在同年倪光南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1988年倪光南准备做芯片,但在当时国内是没有任何做芯片的条件的,如果从设厂开始做,投入是十分巨大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倪光南找到了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公司,这是由新加坡国家基金投建的,要资金有资金,要设备有设备,联想之后就带着团队在特许半导体实验室工作,从这里研发,也在这里生产,在此期间团队成果丰硕。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倪光南为什么能顺利在特许半导体公司里做研发?

因为新加坡大部分人都是华人,是下南洋时期、战争时期过去的华人,华人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慧的头脑,在新加坡打出来一片天下,新加坡的富豪中大半都是华人,有民族认同感,身在异国仍为中华民族着想,倪光南能顺利开展工作,必有权势华人的相助。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从1984年到1994年,这十年之间,柳传志的商业才能与倪光南的技术才能相结合,为联想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商业利润,仅1994年,联想的销售额就达到47.6亿元,这在当时是十分耀眼的成绩,那时的华为还完全不能和联想比,中国第一科技公司的称号"联想"当之无愧。

可惜,当之无愧的第一也止步于此,1993年倪光南筹办芯片设计部门,目标直接是想要挑战因特尔,芯片刚开始做的时候柳传志是支持的,并且还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补贴。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但到了1994年,改革开放成果初现,大量国外电脑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汉卡已经卖不动了,联想的发展出现问题,而芯片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力投芯片的话,联想可能撑不下去,国内的科技条件也不好。对于路线的选择,柳传志最终选择了商业路线,因为这个决定,联想从技术驱动型公司完全转变为商业公司,"组装厂"称号就是因这个决定而来。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柳传志和倪光南的路线分歧,在当时闹的很大,柳传志实际在1986年左右就掌控了联想,那时联想还是国企,倪光南就向中科院、科技部及其他国家领导写信举报柳传志存在个人作风、私吞国家资产等违法违纪行为。

但1995年中科院调查组表示:没有发现柳传志有个人经济问题。然后倪光南被解除了联想总工程师职位(随后联想取消了总工程师职务,因此倪光南是联想史上唯一的一位总工程师),其主持的联想芯片、交换机等研发项目被终止,虽然之后倪光南竭力呼吁,不要毁掉研究成果,希望这些项目继续,但这些项目终究还是被联想抛弃了,因为这次争端,柳传志与倪光南也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倪光南的"芯片梦"在联想那里破灭,有长远的眼光也得不到实施,他一人敌不过那多支持柳传志的企业家,在那个时代,做技术不如"买办"钱来的快,倪光南虽然成为了一个"失败者",他败给了那个时代,但却无上荣光。

联想因为失去了他,才沦为如今的“组装厂”

几十年前的因,现在的"果",今天芯片问题成了中国一大难题,基本全靠进口,每年不知道要花多少亿购买芯片,由于几十年技术的积累,芯片难度的成倍增加,加上西方国家的有意"封锁",我们想要再造出世界一流的芯片 ,"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