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說的三毒、四諦、五蘊是什麼意思?

佛教常說的三毒、四諦、五蘊是什麼意思?

【三毒】:貪、瞋、痴。

佛教三毒,指世間眾生所染三種根本毒害,即貪、嗔、痴。佛教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後天習染三毒所致。

【三學】:戒、定、慧。

學佛者必須修持的三種基本學業,即戒、定、慧。亦稱增上(卓越)戒學,指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

【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四諦,又叫四聖諦。「諦」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不顛倒」,引申義就是「真理」,「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

四諦的四條絕對正確的真理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從地獄起至他化自在天,善惡參差,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故云。

色界:從初禪天至四禪天,無有女形,亦無慾染,且宮殿高大,皆由淨色化身,故云

無色界:從空無邊處天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但具四心而無色質,故云。

由此可知,具情慾為欲界,色相殊勝為色界,離色質為無色界。

佛教常說的三毒、四諦、五蘊是什麼意思?

【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人道和天道(天神)為善道,其中眾生造作善業多於惡業,樂多苦少。

阿修羅道雖然享有天人福報,但其心因緣受種種染汙,造種種不善業,待其天人福報結束後,便會隨惡業業力墮入人、畜生、餓鬼、乃至地獄道中。

畜生、餓鬼、地獄稱作三惡道,其中眾生造作惡業多於善業,苦多樂少。其中地獄眾生以識為食唯苦無樂。

【十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

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天法界稱為六凡,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稱為四聖,合稱為六凡四聖。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淨的目的,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佛教常說的三毒、四諦、五蘊是什麼意思?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五蘊實際上是佛教關於人體和其身心現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理論。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天龍八部】

天眾、龍眾、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斷絕凡情二十法】

名、利、興、衰、福、樂、增、損、嗔、怨、氣、恨、謀、謗、奪、害、病、苦、別、亡。

【四攝法】

四攝法出自《法界次第》,指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一,佈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

佈施攝

謂菩薩以財、法二種佈施攝眾生也。若眾生樂財,即以財施攝之;若眾生樂法,即以法施攝之。眾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佈施攝。

愛語攝

謂菩薩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撫慰,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利行攝

謂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眾人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同事攝

謂菩薩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攝。

【八正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五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佛教常說的三毒、四諦、五蘊是什麼意思?

【十善】

一:不殺生而行放生,

二:不偷盜而行施捨,

三:不邪淫而修梵行,

四:不妄語而說實言,

五:不綺語而說質直語,

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

七:不惡口而說柔和語,

八:不貪而修不淨觀,

九:不嗔而修慈悲觀,

十:不痴而修因緣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