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不丟 自創路數 東湖林語「打連廂」打出門道來

身著花布衫、手拿“霸王鞭”,隨著道具與身體的不停碰撞,加上銅錢片發出的響聲,口中再和上一支小曲,三五成群,邊唱邊跳,歡快無比。這便是蘇州人口中的“打連廂”,又稱“金錢棍”,北方稱“霸王鞭”、“花棍”,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舞蹈藝術,目前在勝浦、斜塘等鄉鎮老人間還有流傳。在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天南海北大融合的國際化區域,更是讓人覺得稀罕,而在東湖林語社區裡,打連廂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廣場上也是成了“打連廂”天天見了。

“領袖”帶頭 巧琢磨自創路數

東湖林語社區裡就有這樣一支“連廂隊”,隊長楊黎明在老書記張興元的支持下,決心將幾千年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並很快接下了組建“連廂隊”的任務。但是會有多少人願意打連廂呢?楊黎明在自己的舞蹈圈裡一招呼,加之社區的招募,先後有10多人加入了“連廂隊”,大家都沒有接觸過打連廂。作為團隊的“頭”,楊黎明曾經在老城區學過“擁軍連廂”,看著這麼多人對打連廂感興趣,更堅定了信心。

“擁軍連廂”是屬於比較簡單的一種,如果只是學習這個,確實比較乏味。恰逢“小蘋果”的出現,一向與時俱進的楊黎明,突然想到將現代“小蘋果”融入到“打連廂”的民俗元素中去。為了能夠將兩者很好的融合,楊黎明到網上查找了很多資料,結合“小蘋果”的動感音樂,把蓮廂動作進行了重新編排,準備進軍2014年東湖林語社區草根春晚的舞臺。

因為動作比較簡單,隊員們也都有一些舞蹈基礎,學起來比較順利。隨著演出日期的臨近,除了每日的學習、排練,楊黎明開始抽空準備演出服裝和道具了,一向勤儉節約的她,先去批發市場買了10元一米的青花布,和綠色的圍裙做配飾,憑著自己的縫紉經驗,14件上衣很快就剪裁出來。為了讓舞臺服裝更耀眼,楊黎明用綠色圍裙布剩下的材料給青花上衣配了個脖領,再配上一條手工縫製的金邊,舞臺效果極好。而道具的製作更是環保,小竹竿,裝修退下的PVC管,全都是垃圾堆撿來的,上面貼上兩層彩色膠帶,家中禮盒包裝的彩色綢子,做成花朵裝飾,再配上兩隻小鈴鐺,漂亮的花棍就做好了。

所有的工作準備停當,負責社區文體工作的小徐告訴楊黎明,還有一個5人小團隊也報名參加了社區春晚“打連廂”,一臺晚會,出現兩個同類節目,觀眾會有審美疲勞的。楊黎明一打聽 ,這些可都是地道的“斜塘人”,打了很多年的連廂,專業技術肯定是他們好,怎麼辦呢?楊黎明跟隊員們一商量,決定跟對手來一場公平的PK,誰贏了,就誰上。“斜塘隊”也同意了這個做法,並且在看完了楊黎明改編的“小蘋果”後,就立馬錶態退出了,因為儘管他們連廂打得正宗,但是人數太少,動作比較單一,也沒有隊列隊形的變化,心服口服。

拜師學藝 社團自治“活”起來

帶著對舞蹈的熱愛,現代版的“打連廂”——小蘋果在社區一炮走紅,隨之而來的一些比賽、義演也都分別找上門來,大家覺得應該繼續堅持下去,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也積累了很多舞臺經驗。幾次登臺,讓楊黎明又有了新的想法,覺得連廂隊還是應該多學一些專業動作。一向認真的她,經過多方打聽,認識了一個地道的斜塘老師,願意每週一義務來教他們打連廂。

老師名叫李盤金,看到東湖林語的這幫姐妹如此喜歡打連廂,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堅持每週一晚和大家一起鍛鍊,並教授一些專業動作,隊員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李老師教授的動作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像“轉花棍”,將一根長約1米的棍子夾在手指縫中,另一隻手負責撥動棍子,從第一個指縫轉到第二個指縫,依次類推,讓棍子轉起來。就這個動作可把隊員們難壞了,手還沒有碰到,棍子就掉了下來。隊員趙翠霞說道,那個動作真的很難,我練了好久,還是一直不標準,不過也因為這,充分激發了大家的潛力,讓“打連廂”更富有挑戰性和欣賞性。

現如今,“陽光年華連廂隊”雖然沒有繼續壯大,卻堅持精益求精,努力習得“打連廂”文化的精髓。隊員們來自祖國各地,風俗不同,語言不同,志同道合真的不容易,他們從一無所知到深深喜愛,有了社團領袖的與時俱進、敢於創新的思想,還有隊員們吃苦耐勞,勇於挑戰的衝勁,傳統民俗文化定能發揚光大。 (郭月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