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變化如此之大!

環境美 鄉風純 百姓樂 三江繪出鄉村振興新畫卷

9月中旬

秋風習習

走進三江鄉

大道兩旁

叢生的百日菊搖曳多姿

點綴在綠草中間


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變化如此之大!


望眼所見的村莊道路

整潔乾淨

著實是一幅賞心悅目的鄉村好景象

近年來,三江鄉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培養淳樸鄉風民風,富裕村民口袋,傾力繪就鄉村振興美好生活新篇章。

顧“面子”

村莊整治讓人居環境美起來

漫步在三江鄉的各個村莊,第一印象是房前屋後乾淨衛生,而曾經的三江鄉並非這般模樣。

今年60多歲的黃茂英是新江村二組的保潔員,她每天早上6點多便開始清潔村組裡的衛生。“以前村裡,大家都是隨意亂倒垃圾,家禽糞便到處都是,路上到處都是灰塵。不過,現在大家都很愛護環境了,家禽圈養起來,垃圾定點傾倒,路面整潔乾淨,看著心裡不曉得有多開心”,黃茂英告訴記者。


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變化如此之大!


“清潔家庭”黃茂英家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

為著力營造環境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三江鄉以道路周邊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為重點,精心打造“鄉村花廊”,在新江村、南坑村共種植白蓮60畝,全域種植“百日菊”“向日葵”等花種20畝,種植“黑麥草”“狗牙根”等草種50畝。

同時,加大環衛保潔力度,全鄉聘請了保潔員103人,配備垃圾桶1050個,做到垃圾進池收集、交通幹道兩側環境整潔、河堤溝渠無明顯垃圾堆放。


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變化如此之大!


伍村村小廣場

9月12日午後,村民伍復芳正帶著他的孫子在三江鄉伍村村祠堂邊的小廣場裡玩耍。“以前這邊都是大片的空心房,去年拆掉後,年底建了小廣場,還種了好多花,很漂亮,我經常帶著孫子過這邊來玩”,伍復芳說道。

自2016年起,三江鄉全力推動“空心房”整治工作,變“廢”為寶,既提升村容村貌,又增加村民休閒娛樂好去處。截至目前,全鄉累計拆除“空心房”81000多平方米,修繕“空心房”115800多平方米,破爛房屋已經基本整治到位。

如今的三江鄉,夏日蓮葉亭亭,秋日野菊絢爛……鄉村面貌全面改觀,變得愈加秀美。


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變化如此之大!


秀美三江

養“裡子”

破立並舉讓鄉風民風美起來

鄉風淳,鄉村興。近年來,三江鄉堅持“硬條件”和“軟環境”兩手抓,將鄉風文明建設深度融入美麗鄉村建設。

移風易俗,教化先行。該鄉緊緊圍繞文化場所建設,大力興建文化活動廣場,打造文化長廊,在沿街圍牆、公共宣傳欄等平臺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築牢鄉風文明建設的陣地,為鄉風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變化如此之大!

新江村文化活動廣場

“‘清潔家庭’紅黑榜出來了,我也上了紅榜!”肖邊村的覃順合高興地說道。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贛南新婦女運動”開展前,覃順閤家可以用“髒、亂、差”來形容。

“以前工作忙,沒時間搞衛生。當上了婦女小組長後,實在不好意思自己家老是出現在黑榜上,還是要給大家起好模範帶頭作用。現在,我組了一個群,天天在群裡曬我在家大掃除的照片,還有家庭和睦、孝敬老人的照片”,覃順合說,除了在群裡曬,她還主動去村民家指導,感染了一大批人。

弘新風破舊習,三江鄉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村民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讓鄉風民風美起來:

➭抓好示範引導,黨員幹部先行,帶頭落實移風易俗,為群眾樹立好榜樣;

➭充分發揮道德講堂、百姓宣講和農民夜校的作用,積極傳誦身邊好人好事好風氣,用身邊例子教育影響普通群眾;

➭舉辦道德紅黑榜、“清潔家庭”紅黑榜評選活動,讓正面典型受表彰、宣傳廣,給負面典型敲警鐘、受鞭策。

春風化雨潤心田,每個村民心中都有了一杆“文明尺”,一個個村莊鄉風民風煥然一新,文明之花燦三江。

強“肌體”

興旺產業讓村民口袋富起來

“我是合作社的管理員,工資一個月1000元,在這裡工作,離家近,還能補貼家用,而且合作社附近環境也好,種了很多花花草草,工作時也很舒心”,今年56歲的羅孝堂告訴記者。

三江鄉新江村水產合作社創建於2017年4月,共計600畝,總投資158萬元。合作社採取立體養殖模式,形成“水下養魚蝦、水面養鴨、岸上種草”的格局,全村共154戶貧困戶能參與年終分紅。

同時,該鄉還投資15萬元進行三江鄉新江村水產合作社岸邊踏步及棧道續建項目,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還打造休閒觀光區,實現農業、生態與旅遊等產業融合。


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變化如此之大!


三江鄉新江村水產合作社水產養殖場

8月11日,肖邊村小龍蝦養殖項目開工建設。這是該鄉產業結構調整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又一個縮影。據瞭解,肖邊村小龍蝦養殖項目,由江西海康藥業有限公司投資400餘萬元,總規劃面積400餘畝;項目一期施工面積100畝、投資100餘萬元,11月上旬就能實現產出,讓村民受益。

鄉村振興,產業為本。近年來,三江鄉按照“因地制宜、政府推動、企業帶動”的思路,積極引進優秀企業,將企業資源與鄉村資源充分結合,按照“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產業結構調整佈局,已實現在壩區建臍橙、甜柚、西瓜、葡萄、蔬菜、辣椒、甲魚等基地的發展目標,累計幫助200餘名貧困戶致富增收了80餘萬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