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聽桐別墅和兄弟樓

巷 | 遇 | 檔 | 案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地理位置

泉州市鯉城區帽巷、螺珠巷

所屬社區

泉州市鯉中街道通政社區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A 地名由來

螺珠巷位於泉州市鯉城區中山中路西側,與中山中路平行,南接通政巷,北抵奎章巷,全長約100米。帽巷與螺珠巷的巷口相對,南接奎章巷,北抵西街,全長約130米。清代在帽巷內設有磨坊,因“磨”與“帽”諧音,於是就稱為“帽巷”,而螺珠巷在兩排古厝中間,寬僅1.2米,或許因為太狹小的緣故,《泉州市地名錄》中也未收入。

B 巷子看點

帽巷和螺珠巷位於西街、奎章巷、通政巷之間,可看作兩條支巷,既狹且短,卻不乏亮點,螺珠巷中有兩排外廊式的兄弟洋樓,帽巷中有遠近聞名的聽筒別墅,還有許多歷史文化留下來的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帽巷15號

聽桐別墅:

但聽桐葉驚秋風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聽桐別墅深藏帽巷。

帽巷15號聽桐別墅,這在研究古城建築的專家眼中,也是一座非常經典的洋樓。據住在別墅內的陳先生介紹,這座洋樓是由越南華僑蔡光遠設計,建造於1933年,通過僑匯委託親戚建成。修建完畢後,蔡光遠的妻子和兒子蔡耀昌居住於此。後來在抗戰時期避難,兩人也去了越南。而聽桐別墅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由蔡光遠的侄子蔡欽成打理。

蔡光遠的二兒子美籍華人蔡耀榮曾表示,父親臨終前唯一的遺言就是全力保存老家的祖屋聽桐別墅,可見這座蔡光遠一日也未曾住過的洋樓,傾注了他多少心血和鄉愁。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聽桐別墅整體美觀優雅。

宋詩有云:“空亭無人日色午,但聽桐葉驚秋風”,“聽桐”本身就是傳統詩詞裡面唯美的意象之一,泉州又稱“刺桐城”,別墅以“聽桐”為名,意蘊深遠。正門石柱上還有對聯一副:“西京文物傳焦尾,北宋風流譜荔枝”,說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兩位蔡姓人物。上聯說的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漢末三國時代的大書法家蔡邕(yōng),在蔡邕生活的年代,都城西安被稱為西京,當時他以驚人的鑑別力,在當作燃料燃燒的的木材之中,搶出一段梧桐木,製作出中國四大名琴之一、因琴尾已被燒焦而命名的的 “焦尾琴”。下聯說的是來自福建的北宋著名書法家、當政期間曾主持修建泉州洛陽橋的蔡襄,他撰寫的《荔枝譜》,被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聯中描寫兩位蔡姓名人、他們所處的年代和得意之作,又不著一個“蔡”字,含蓄雋永,置於正門兩側,可見蔡光遠當年對這副對聯的喜愛。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正門之上有“青陽衍派”四個字,說的是蔡家來自青陽蔡氏,下面的阿拉伯數字“1933”則是修建時間,兩側還有用煙炙磚組成的四個字,需要仔細辨認,才可以看出是“福壽康寧”,含蓄地表示祥瑞之意。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聽桐別墅面南背北,為兩層磚木石混合結構,樓前修建一個風水池,還有點綴和防火之用。

螺珠巷11號、13號

兄弟樓:

為善積德起高樓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螺珠巷11號、13號是兩座兄弟樓,外觀一樣,並排而列,這在閩南外廊式洋樓中並不罕見,顯得更有氣勢,同時也說明戶主的親戚關係。13號的黃翠瑜女士熱情地介紹說,她的孃家在泉州南安,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丈夫也姓黃,出嫁後她還曾在東美小學任教。上世紀30年代,夫家的祖上在印尼從事茶葉生意,發家後通過僑匯,請來惠安工匠,在此修起兩排兄弟樓,從1933年動工,到1937年才全部完工,不僅外觀氣派非凡,屋內的裝修用料不少也是從南洋進口,至今完好。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黃翠瑜女士說,當年丈夫在青島當海軍,對部隊很有感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上游一號”導彈基礎上,研製出中國海鷹系列艦艦導彈,這些裝備至今收藏於青島海軍博物館。當時為表達自豪之情,丈夫為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黃海鷹,兒子也不負期望,不僅參軍報國,還在工作之餘資助5名中學生和3名大學生。“這幾個學生只是我們知道的一部分,他平時也不願意多說。”黃翠瑜女士談起這件事,十分欣慰。

這兩排兄弟樓用鋼筋水泥建造,結構堅固。抗戰期間,這裡還是鄰里街坊躲避轟炸的避難所。正廳大門前各有幾個大字,由於遮擋和遭破壞的原因,只可辨出“燕山”二字。據史料記載,燕山黃氏於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入閩,開枝散葉,如今在福建的總人口超過10萬人。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二樓大廳內有對聯一副,雖然曾遭塗抹,但仍依稀可辨:“守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遵司馬公家訓積德當先”。上聯說的是《後漢書》中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平王劉蒼的典故,劉蒼被問“處家何等最樂?”他的回答是“為善最樂”下聯則說的是北宋重臣司馬光的那段著名家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從這副對聯可見黃家“為善積德”的良好家訓。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一樓大廳內,對聯已遭嚴重塗毀,只有中間的6幅彩圖仍可分辨,其中的孔雀、松鶴等瑞鳥形態古拙,栩栩如生。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13號隔壁的11號大門北側還修了一個洞,便於貓狗進出。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11號內的兄弟樓,與13號內的兄弟樓風格保持一致,只是西側的樓只有一層。

螺珠巷9號

劉宅:

妙手仁心結醫緣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劉志強醫生在家中為患者拔火罐。

螺珠巷9號,這裡是巷內有名的中醫劉志強的家,他平時在市區的北京同仁堂坐診,家中也設置幾張理療床,便於為慕名而來的患者診治。

劉志強醫生介紹說,他與中醫結緣最早是從小學開始,那時家人生病無錢就診,他就在一本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尋得了一味藥方,沒想到真的起到了效果,於是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劉志強醫生說,他小時候有個特點,遇到難題,不大愛請教別人,總愛去從書中尋找答案,因為這個習慣,閱讀了大量醫學書,但興趣畢竟不是專業,不敢給人看病。直到過了而立之年,他一邊忙著買菜做飯、照顧家庭,一邊抽時間出來刻苦學習,終於考上了福建中醫藥大學,並拿到了執業醫師資格證,成為一名真正的專家級醫生。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劉志強醫生開出的字跡清秀的藥方。

劉宅門前的對聯、室內的書法作品,都是出自劉志強醫生之手。他對中醫的理解是,一位優秀的中醫,除了精湛的專業知識、良好的醫風醫德,必須對傳統文化研究很深入。他平時喜歡書法,開出的處方,和平時大家印象中如天書一般的潦草處方大不一樣,是用工整的楷體寫就,透著傳統文化的美感。

帽巷、螺珠巷拾遺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帽巷西側一面出磚入石牆中,一塊石材中還刻出了一個棋盤,這叫成三棋,也叫九子棋,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400多年的古埃及時代,棋盤有24個格點,對弈雙方各有九個棋子,當一方只剩下兩個棋子或者他的所有棋子都不能移動時就算輸。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泉州開元寺大殿外的石階上,也刻有一個成三棋的棋盤(呂照明/供圖),據泉州工藝美術大師呂照明先生回憶,這種棋幾十年前在泉州非常盛行,小時候人們還稱其為“廁所棋”,意思是說可以兩個人一起下,也可以一個人下著玩,在娛樂設施匱乏的年代,人們在地上畫個棋盤,撿幾個石子就可以對弈,非常方便。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帽巷一戶人家前,對聯寫著:“墨韻開心酒,琴聲得意詩”,小巷之內,風雅怡人。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巷內一戶人家牆壁上,還嵌有一塊石敢當。此風俗始盛於唐代,用於驅邪鎮妖。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帽巷22號院內是一座平房,戶主介紹說,房子建於上世紀30年代,裡面的木構傳統古厝和外面的西式拱券是同時建的,中西結合的風格,這在當時非常時髦。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帽巷14號王宅是一間傳統的古厝,門前有一口內圓外方的古井,中間有一道縫隙,已經分不清是拼接而成,還是在漫長的歲月中裂成了兩半。

《巷遇·帽巷螺珠巷》: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帽巷14號大門向東,有一處很深的支巷,巷底是6號和8號,穿過庭院,可以通往西街頭的陳厝巷和中山中路。這條支巷平日人跡罕至,顯得寧靜幽美。

注: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鯉中街道通政社區、呂照明先生、老宅後人的大力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下期《巷遇》將走進井亭巷,不一樣的老巷,不一樣的精彩,敬請期待。

圖文記者 王了

出鏡記者 吳晶晶

攝像記者 顏沐

實習生 陳婷婷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