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東高堡」!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講陝西故事,請關注“睜眼看西安”

西安古村: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東高堡”!

鳴犢鎮位於西安市長安區以東白鹿、少陵、八里三塬之間,自古為咸寧縣八大鎮之一。《金史地理志》亦記為鳴犢鎮。

西安古村: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東高堡”!

元《類編長安志》謂唐“武宗曾獵於鳴犢之西原”看來唐代即有此鎮。宋人張禮《遊城南記》記載:“水之西岸,其地有泉,舊傳有牛犢跑鳴而泉水自出,今謂之鳴犢鎮。”

《西安通覽鳴犢鎮》記載:“鳴犢西有鳴犢泉。因地處滬河斷層邊緣,隔若干年發生一次地嘯,地嘯時泉水出複流出,日久泉枯無水,當地老年人多次聽到過地嘯時有老牛呼犢之聲,故名鳴犢。”

西安古村: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東高堡”!

鳴犢鎮是漢朝萬年縣縣治故址,宋宣和三年梁山好漢九紋龍曾兵敗戰死長安鳴犢。元代在此駐巡檢使。

西安古村: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東高堡”!

東高堡村隸屬鳴犢鎮管轄,位於西安市東南白鹿、少陵、八里三塬之間,東臨滻河水,背依鳳棲原,地處川原地帶。全村現有3個村民小組,村民700人左右。本村以李姓搬來最早,另有董、劉兩大姓。村中李姓和鳴犢村李家是同宗同族。本村原和鄰村東高村是一個村,後來分開。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此登高遙望終南,特意在此修築高臺,取名“登高臺”一觀秦嶺美景,村落處於登高臺處,得名“登高村”,後訛傳為“東高村”。

另一種說法是本村李家部分人從鳴犢村遷出來在此地落戶,修建寺廟,廟前有鐵質旗杆一對,上有燈籠,因旗杆高大,為方圓一景,四鄰便以“燈杆”代替本村,稱“燈杆村”。後訛傳為“東高村”。

西安古村: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東高堡”!

東高村在《咸寧縣誌》《兩縣續志》均有記載。民國初年《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咸寧縣分29倉,南鄉置10倉。10倉之一鳴犢倉 在城東南40裡,有鳴犢鎮。全倉戶3591戶,人口19328人,編為15坊,統領58村,倉辦事機構在鳴犢鎮。全倉依龍首、風涼諸原,而庫谷、湯谷、次谷諸水亦經行其間。東高村記載為:“東皋村,皋,前志作高。”看來後來有一段時間還叫過“東皋村”。

西安古村: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東高堡”!

本村起初和東高村是一個自然村,《咸寧長安兩縣續志》第21卷《列女傳》記載:【王氏】東高村劉嗣志妻。年十九夫亡,子甫週歲。或憐其貧,諷之嫁。王毅然曰:“有我可撫兒,有兒可奉祀,貧何恤焉?”績紡撫子,至於成立。宣統三年,年六十八。【席氏】東高村李興諮妻。生女一,興諮死,席年二十六。族人欺凌,迫其改適,席曰:“若輩利吾產耳,是不難。”分產與諸侄均之,撫女及前室女含冰守節,毅然以義理自持。二女:長歸翰林院侍講學士薛寶辰;次歸湖北知縣、拔貢陳樹霖。年六十有七,卒。

明朝萬曆年間,李姓後代兩人中舉,分別在漢中、鳳翔當官。村中原有城堡,兩條十字大街,清末同治年間,毀於回民起義戰火之中,今遺蹟尚存。東高堡村清末民初從東高村分出,得名東高堡。(豐鎬遺子-張新武/整理與2013年7月8日 )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