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2568周年,何为孔夫子的快乐之道?太透彻了!

孔子诞辰2568周年,何为孔夫子的快乐之道?太透彻了!

孔子诞辰2568周年,何为孔夫子的快乐之道?太透彻了!

abstract

孔夫子的快乐之道值得每一个人深省,哪怕只领悟到一点点,也将受益终身。那么,孔夫子的快乐之道与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有怎样的不同?孔夫子的快乐又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呢?

keywords

孔子;梁漱溟;认知结构模型;无明的喜乐;觉知的喜乐;希阿荣博堪布;四无量心;菩提心

大家好,我是可可。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其诞辰2568周年(9月28日)之际,让我们共同来缅怀至圣先师。关于孔夫子创立的儒学,实在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借着这个机会,宣扬他的人文思想,以助于更多人寻找到进入儒学的门径。

或许对于我们众多的平凡人来说,会感觉孔夫子的伟大离我们十万八千里,总让人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但有一点非常重要,他并不是脱离开生活高高在上的人,而是生活中的一个慈悲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活泼泼的内心柔嫩丰富的人……

01

,

孔夫子的快乐之道值得每一个人深省,哪怕只领悟到一点点,也将受益终身。那么,孔夫子的快乐之道与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有怎样的不同?孔夫子的快乐又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呢?

我们看几个故事。

《论语·述而》有这样一段孔夫子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意思就是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孔子称赞他“不迁怒、不二过”,修为很高。《论语·雍也》记录了颜回之乐,孔夫子赞扬颜回吃的是粗茶淡饭,住在穷陋的小屋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快乐。原文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有一次孔夫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国居住三年,后来准备迁往蔡国时,被困在陈蔡之间,粮食断绝,跟随他的人也病倒了,这就是成语“陈蔡之厄”的出处。那个时候,孔夫子已六十三岁,依然每天弹琴唱歌、自得其乐,在困境之中安住,不为恶劣的外部环境所动。

还有一次,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后来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02

,

我们知道,孔夫子并不是一个在我们世俗价值观中的成功人士。他仕途并不顺利,51岁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好景不长,于是,从55岁到68岁,14年之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有时候还饭都吃不饱,还有人要杀他。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也欣然接受。

我们不禁要问,孔夫子之乐从何而来?

从这四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快乐并不来源于外在的环境,而是来源于内心!

孔子为何而乐?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孔子最重要的观念是仁,最昭著的态度是乐。”也就是说,有了从人性向善出发的“仁”,才有生活中的“乐”。仁为里、乐为表,仁为内、乐为外,仁为高维、乐为低维。

03

,

那么,究竟怎么才能算是仁呢?

孔夫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如果只这样说,我们还是不能够理解到深层的意思。所谓孝是对长辈,悌则是对兄弟姐妹,这些都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所以仁的生发就从身边的亲人开始,由亲亲而仁民,这就是儒家推己及人的入世理想。

如果对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仁爱之心,要升起利他之心就更加不可能,所谓的仁义就是假仁假义——这也正是道家攻击儒家的地方——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首先从他身边的关系来看,如果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都处理不好,基本上可以判定此人非君子也。

又何为不仁?孔夫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孔夫子的意思是巧言令色就是只注意到外在的言和色,而忽略了内在的真诚,这样的人,很少是仁的。由此,我们大概能够判断儒家的“仁”是指本然、真诚、慈悲的柔嫩之心,也即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04

,

结合认知结构模型来看,“仁”在“灵”的层面升起,才能做到“君子固穷”和“君子坦荡荡”。意思是君子安贫乐道,反观小人,如果遇到穷困,就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了。也因为“仁”,君子私心了无、胸怀坦荡,而小人则终日斤斤计较、忧愁不安。

甚至从“仁”出发,可以为成全“仁”而舍弃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于是,我们结合认知结构模型考察孔夫子的快乐之道,可以获得以下两个启示。

第一、由“仁”而“乐”,符合从高维到低维的能量流动方向原则

由“仁”而“乐”,乐就是恒久而不依赖于外部环境的,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幸福是一种能力”的道理;反之,由“乐”而“乐”,没有来自高维的动力和能量,乐就是短暂而稍纵即逝的,这无异于缘木求鱼、饮鸩止渴。

05

,

第二、由“仁”而“乐”,符合低维解决问题,高维取消问题的原则

在同一维度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权宜之策,因为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层出不穷;而立于高维,则可以把问题取消。

普罗大众整天追求快乐,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连送人的祝福都是“天天快乐”之类。其实自己也知道这不可能实现,却还是在惯性思维的驱使下这么想、这么做,在这种状态下获得的喜乐诉诸于感官,处于“身”的层面,就称之为“无明的喜乐”。

而仁者并不刻意追求快乐,只是遵循道的规律——在儒家是“仁”,在心学为“良知”,在佛家则相当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自然而然地生活,快乐也自然而然地获得,这种喜乐诉诸于心智,处于“心”的层面,就称之为“觉知的喜乐”。

希阿荣博堪布说:“唯有‘觉知的喜乐’才能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tips·

在“四无量心”的摄持下,我们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彻底摆脱痛苦、得到安乐,这种发愿称为发菩提心。只有来源于“灵”层面的意愿,才能称为使命和“第一动力因”。

孔子诞辰2568周年,何为孔夫子的快乐之道?太透彻了!

孔子诞辰2568周年,何为孔夫子的快乐之道?太透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