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厚与喜连成

牛子厚

有人说,喜连成科班的创立是京剧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也有人说,牛子厚是继唐玄宗之后的第二个梨园祖师爷…一个富甲一方的巨商,一场京剧百年的传奇,一个不可磨灭的名字,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牛子厚与喜连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吉林牛子厚并不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即便是在他的故乡吉林市,谈起人们对牛子厚的印象,更多的老百姓也只是记住了他的富甲一方、乐善好施等等。然而在梨园界,牛子厚的人生传奇一直被口口传诵。有人说,京剧的发展历史只有300年,而牛子厚却独领了100年的风骚。

牛子厚其人

牛子厚,是喜连成科班的创始人。他本名牛秉坤,字子厚,出生于吉林,是近代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他的曾祖父牛金玉从山西逃荒到吉林,先是开荒种菜,后来开大车店起家,做起了生意。从此,牛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到牛子厚一辈,已经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家族之一。牛家在最鼎盛时期,商号、作坊、钱庄、当铺等发展到京、津、沪、苏杭、齐鲁、两湖、两广、山西、重庆、成都、昆明、汉口等全国十多个省市,共计三百多家。当时,连牛家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财产。

牛子厚与喜连成

1881年,牛子厚的父亲牛化麟病故,偌大的家业和众多企业的管理重担落在仅有15岁的少年牛子厚的肩上。创业难,守业更难,执掌了牛家经济的牛子厚不忘祖训,励精图治。不管是春夏秋冬,他总是在凌晨三点半钟起床。洗漱后带着两个保镖,先到南北腰屋鼓乐棚学习各种乐器,而后到吉林牛马行等处了解商贸行情。早饭后到各商号检查商务,之后到总号源升庆听取全国各地的商务信息。在这其间,牛子厚为了体会贫困生活,磨练意志,还背着家人充当乞丐。他曾经到“花子房”里住宿,还到松花江岸的破船里过夜……他是去体会一下各行各业的心情。


刚上任的少东家做出这种举动,弄得牛家大院里鸡犬不宁。在牛子厚执掌家业之时,正值世界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封建王朝不断的走向没落,官庄旗地全面开放,民族资本企业、商品经济也得到空前发展。吉林城作为东北中心地带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运枢纽,开始步入近代化发展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牛家的“升”字号企业不断扩充和发展,家业也发展到鼎盛时期。大多数牛家的企业都是以“升”字号命名的,比如最开始的源升合,之后的大买卖叫源升庆,坐落在吉林北大街,是最繁华的地带,在全国300多个买卖都叫升字号。升字一个是象征着生意红火,蒸蒸日上,那么反过来把这个升字倒着看呢,他恰恰是个牛,他的本姓。所以他这也是一个匠心独具的创新法。


牛家的资本雄厚,“升”字号企业拥有一套比较完备的专业队伍,管理者们有着多年的经商经验,积累了良好商业信誉。在近代吉林历史中,牛家的商业规模、经营范围、富裕程度都是世所罕见的。


1896年,庚子战败后,清廷开始向日本赔款。相传朝廷因国库空虚,曾向牛子厚借款70万两白银。当时的光绪皇帝考虑借款数额巨大,就将宫中最大的一颗夜明珠押在了牛家。同是庚子年,由于吉林城制钱奇缺,经清廷诏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吉林机器局的院落里出现了一个银元厂。当时,担任副提调的牛子厚通过在上海的商号,从美国进口了一套制钱设备投资入股,这也是中国拥有的第一套机器铸币设备。铸钱共分五种,统称“光绪元宝”。从此,吉林城首开铸造银币、铜币的先河。


牛子厚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原因不只是他的富可敌国,更重要的是他“富而好行其德”,对慈善事业极其热心。牛子厚在吉林市开设“粥棚”,无偿向穷人舍粥;还创办了盲人聚会的场所“三皇会”;对无亲无故的贫寒人,牛子厚常常慷慨相助。冬舍棉,夏舍单,穷人死了给一口薄棺材。舍粥的时候让家人自己也去排队,打回粥来自己尝一尝,看看米里面有没有沙子,因为自己舍的是好的小米。牛子厚在北京看见无数孤儿无家可归,于是开了一个孤儿院,给孩子找个出路。


由于牛子厚施舍行善,时人多有赞誉,因而“牛善人”的称号远近闻名。清朝的光绪皇帝、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都曾向牛家颁发“乐善好施”的匾额。永吉县长送楹联一副,称牛子厚是“泊然与人无争,修世服畴,应共松江流泽远;富而好行其德,赈灾济困,料诸庐室感恩多”。

牛子厚与喜连成

1911年5月8日,吉林城遭遇了火灾,繁华街道、官府衙门大半被烧毁,民房毁掉了2400余间,全城的三分之二化为灰烬。牛子厚的“升”字号店铺在吉林北大街几乎占了大半条街,但却奇迹般地在这场大火中保存下来。据说,当火势接近牛家宅邸时,很多乡亲乞丐跪地求天保佑牛家,而那熊熊烈焰竟然越过牛家而去,牛家的生命财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这段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并被写进了地方史志中。


由于家资豪富,牛子厚的业余爱好也十分丰富。除经商之外的业余时间里,他经常摄影照像、嫁接果木、修理钟表、给人看病、占卜等等。牛子厚尤其热爱中国的戏曲艺术,特别是对京剧情有独钟。举凡舞台上的乐器,笛管笙箫,以至琵琶、胡琴、唢呐……他无所不精,梅兰芳曾称赞他“五音精熟,六律通透”。


由于牛子厚的母亲爱看戏,而当时“地处边陲”的吉林几乎没有大戏可看,于是,牛子厚在1901年通过京剧艺人叶春善,请到了北京的“四喜班”来吉林演出。在吉林演出两年过程中,他想要办个戏班,这样就能满足牛家看戏的需求,有人建议他办一个科班,这样可以进而为京剧培养一批人才。后来发现戏班里有个演员叶春善为人诚恳,办事认真。于是,牛子厚就向叶春善提出,请他对京剧科班进行管理。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之后,1901年10月6号喜连成科班成立了,喜连成是在吉林市酝酿策划,所以是喜连成科班的摇篮。

创办喜连成

二十世纪初期,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正在东北酝酿战争,时局十分紧张。因此,1903年,牛子厚把来吉林演出的戏班送回北京,并嘱咐叶春善继续周转开设京剧科班的各种事宜。1905年,在陆续招收了几批学员之后,牛子厚拨出白银二百八十两作为开班经费,又聘请了萧长华、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等京剧名师分科执教,并从三个儿子的乳名喜贵、连贵、成贵中各取一字,正式给科班定名为“喜连成科班”。

牛子厚与喜连成

(右起)叶春善、萧长华、唐宗成


牛子厚要创办科班,让当时的许多人都感到不解。如果说济贫抚孤是救世的义举,但创办京剧科班又有着怎样的个中缘由呢?多年以后,风烟俱净,再看梨园中星辉灿烂,一代京剧大师风采焕然,人们才会抚案赞叹,当年牛子厚的眼光确是超凡脱俗,卓识远见。


科班创办伊始,牛子厚与诸位名师反复推敲,定下了办学大纲和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学内容方面,确定以“湖广音为基础,读中州韵”,至臻至详地拟定了“最要十则”和“最忌四则”,京剧大师们后来评价:这一番关于京剧科班教学内容的勘定,粗看只是京剧唱腔的设计,实则使京剧声腔得到了空前统一,对于京剧形成现当代风格,并最终成为国剧,影响至深,堪称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梅兰芳在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追述:“没有牛子厚,就没有今天中国京剧的兴盛”。

牛子厚与喜连成

当年,牛子厚对于科班的学生和教学的情况十分关心。马连良曾回忆,他是六岁入的科班。刚入科班时,头上生秃疮,流脓淌水,又疼又痒。是牛子厚亲自给他开药,又亲手熬药,后来才终于治好。

从招生开始,牛子厚就严格把关。每招收一名学生,他都要亲自过问。如果牛子厚出门去做生意,招生事宜就要等到他回来才再行定夺。学生入科后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观察阶段。有实在不适合唱戏的,就将他们劝退,以免误人子弟。


学生所学的行当也是根据自身条件而定。大名鼎鼎的叶盛兰在科班时,最初唱的是青衣。牛子厚认为,叶盛兰的天分更适合唱小生,于是就让他转行,后来果真一举成名。


科班里的教学严细、严谨,甚至严苛。练功忌拿花架子,一招一式,都须见出真本事硬功夫。这一桩桩功夫,都要苦练而得。身段形象,老生之态,青衣之步,花旦之形,唱腔发声……都要深研细究,各尽其妙。凡入科学生,经过这一番勤学苦练,出科后都能挑帘当风,唱得上百出戏。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喜)富连成创办一百年纪念会上说:“牛子厚创办的(喜)富连成科班是京剧界的清华北大。”

牛子厚与喜连成

1912年,牛家兄弟分家。为了便于管理,牛子厚将科班名义上赠给了叶春善,并吸收了新股东沈仁山。从此,喜连成改名为富连成,后人则习惯称之为“喜富连成”科班。从1901年到1945年的40多年时间里,喜富连成科班前后招收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等八科八期学员,共培养出700多位京剧人才。


一代京剧大师谭元寿说:“我演遍了半个中国,每走一处都有喜富连成培养的演员。喜富连成培养出了那么多名角,生产的艺术家最多,对京剧的发展功劳实在是太大了……”


而今回眸细看,中国现当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谭元寿、马连良、袁世海、周信芳、侯喜瑞、裘盛戎、叶盛兰、毛世来、萧韵笙、高连甲、高百岁、五龄童……竟都是从这里盛装走出。其后,京剧艺苑流派纷呈:梅派的雍容华贵,马派的潇洒阔大,苍劲豪迈的周信芳,拥有黄钟大吕之嗓音的裘盛戎,举手投足皆是戏剧语汇的袁世海,英姿俊伟、艺有“三绝”的雷喜福……一如繁花似锦,每个人都自成一家,自创一派,创造了中国京剧舞台上的风华绝代。姹紫嫣红开遍,溯其源头,皆是缘起于“喜富连成”科班。

牛子厚与梅兰芳

1911年,梅兰芳因嗓子变音退出科班。离开科班以后,牛子厚仍然关心梅兰芳的艺术成长。1913年,牛子厚结识了日本京剧迷、《顺天时报》的主编适武雄,并经常给他说戏。该报的“演艺专栏”,在中国戏剧界的影响十分广泛。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


庚子年9月,中俄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两亿盎斯白银存于牛家恒升泰银炉的地下金库内,负责将银锭铸成元宝,以给工程人员发饷银。入库时,其中的一部分被沙俄以卢布替代。这一事件为牛家的经济命脉埋下了隐患。


牛子厚对培养京剧人才倾注心血,梨园弟子也给予了他盛情回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被日军占领,牛家也宣告破产。没有了产业的牛子厚,不愿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便带领家人迁居北京。一开始,牛子厚一家暂住在已成为牛家连襟的叶春善家。


当梅兰芳得知牛子厚无家可归的遭遇后,表示决不能袖手旁观。在梅兰芳、萧长华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北京伶界决定在广德楼戏院为牛子厚举办三日义演。义演由梅兰芳领衔主演,还有喜富连成戏班的艺伶:侯喜奎、贯大元、萧长华、李春林、姚佩兰、高百岁、陆喜才和小十三旦等人。


义演结束后,梅兰芳用这笔善款为牛子厚在北京置办了“阴阳二宅”。即在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为牛子厚购买了一所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房屋14间,供其养老;又花用1500块现洋,买到了皖系军阀段祺瑞的一具楠木棺材。1943年牛子厚病逝于北京,家人就用梅兰芳购得的棺木将其收殓,又运回吉林安葬。

牛子厚与喜连成

1952年3月,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梅兰芳来到东北义演。期间重返吉林故地,演出了6天6场总共20多个剧目,全城轰动,江城戏迷从三更起就纷纷排队购买戏票。演出刚刚结束,梅兰芳就乘坐着一辆大马车,赶到吉林城北沙河子乡的牛家祖坟前,用恭恭敬敬三鞠躬,表达了他对牛子厚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京剧在吉林

在喜(富)连成科班创立100周年的时候,牛子厚的家乡,吉林市再一次的热闹起来,2004年7月20日晚,由吉林市政府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纪念牛子厚创办京剧喜(富)连成社100周年活动”在吉林开幕。来自海内外的喜富连成弟子及再传弟子、牛子厚的后人和京剧票友代表们近800人应邀参加了这一百年盛事。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叶少兰、李维康、耿其昌、康万生、叶金援等与吉林市歌舞团、吉林市实验京剧团联袂演出。开幕式之后举办的“梨园百年颂”文艺晚会,就像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一次大聚会,艺术家们纷纷登台献艺,让江城戏迷们大饱耳福。


牛子厚对京剧的执着让中国的京剧舞台繁花似锦,也让京剧的第二故乡——江城吉林扬名天下。在这块土地上,人们从不缺少对京剧的热情,每逢京剧盛会,这里都不会遭遇冷场,大大小小的京剧票房把无数的票友和爱好者凝聚在一起。即使在传统艺术不太景气的年代里,吉林市仍有数支艺术团体活跃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1983年全国院团体制调整,吉林市京剧院解散,然而当年科班出身的京剧人并没有因为院团的消失而离开她们热爱的京剧艺术,而是以其他形式完成着自己的京剧使命。成立于1994年吉林市京剧协会,从创办起,几乎每个月都有演出,在演出前还会举行京剧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让喜爱京剧的吉林人更深一层地了解京剧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播音:林迪

牛子厚与喜连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