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目前不少地方都在大興土木的修建古建築,雖然“修舊如舊”,但往往不免透出浮華與俗氣,古建築的莊嚴素穆、厚重神秘卻蕩然無存。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眾所周知,古代的中國人最喜歡用木頭蓋房子,木頭不比金石,容易腐朽,所以幾千年來留下來的古建築少之又少。

中國現在能夠看到最早的木構古建築是唐朝時期的,並且全國範圍內也只剩下4座了,可謂“國寶”。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南禪寺大佛殿

年代:782年(重建)

座標:山西省五臺縣東冶鎮李家莊

地位: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大佛殿是南禪寺的主體建築,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唐德宗時期。公元845年,會昌法難席捲全國,諸多寺廟被毀,南禪寺由於地處偏遠才倖免於難。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其後歷代均有修葺,但判斷一座建築物的年代是根據其樑架,大佛殿的樑架仍是唐代原物,這種三角形的人字架,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所以被譽為中國古建的老壽星。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大佛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正方形。大殿雖然很小,但人們仍可以從中感受到大唐建築的魅力。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舒緩的屋頂、雄大疏朗的斗拱、簡潔明朗的構圖,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氣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調,彷彿夢迴唐朝。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仰視大殿的一角,給人炫目的美感。莊重偉岸的大屋頂,由粗壯的簷柱和毫不張揚的斗拱支撐著;根根並列輻射而出的椽子,結構既古樸又剛勁有力。這欲破空而去的姿態,竟已保持了千年。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殿內佛壇寬大,約佔室內面積的二分之一。目前還存有17尊佛像,與殿宇同時建造,是中國除敦煌外稀有的唐代原塑。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這些彩塑姿態自然而若動,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美,誇張適度,衣紋簡練準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真實感和動感,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令後人歎為觀止。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佛光寺東大殿

年代:857年(始建)

地址:山西省五臺縣佛光新村

地位: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木構建築


比起北京的故宮來,佛光寺的東大殿只像是山腳下的一抨土,但是就是這樣一座貌似平常,並不高大的古建築卻征服了近現代最著名的建築大師梁思成,被他稱之為“中國第一國寶”。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2009年,東大殿更是作為五臺山的一部分,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文化景觀的名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它建於唐大中年間,面闊7間,是沒經過任何重修重建的唐代原作,所以也最能告訴我們唐代人是怎樣蓋房子的。當你來到這裡,背靠公元857年的門板,1200年歲月悠悠入夢,此生已無憾。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東大殿的斗拱很雄大,屋頂坡度緩和,廣簷翼出,雄壯豪邁的氣象與敦煌壁畫淨土變相中的殿宇極為相似,一望而知是唐末五代時的原物。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雖然這些斗拱像是承受了千年的委屈一般,交錯摺疊在寬大深遠的屋簷下,而正是這種穩健牢固的姿態,支撐著佛光寺千年的骨骼和歷史。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七開間的佛光寺大殿中,佛壇足有五開間。佛壇上每一開間各有一主尊,主尊兩側又各有脅侍。加上佛壇兩隅的二天王,35尊唐代彩塑匯聚一堂,蔚為壯觀。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殿內彩塑造像唐風濃郁,堪稱國之珍寶。美中不足的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寺僧將唐塑進行了重妝。顏色豔麗,使得這些造像失去了醇和之美。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而殿內的枋上則是多幅畫面積不大的壁畫,這些不起眼的壁畫卻是國內寺觀壁畫中難得的唐代遺存,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廣仁王廟

年代:831年(始建)

地址:山西芮城縣古魏城城垣遺址內

地位:現存唯一的唐代木構道教建築


廣仁王廟為唐大和年間建造。因是供奉龍泉之神“廣仁王”的廟宇,故名。又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湧出的緣故,當地群眾則俗稱其為“五龍廟”。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廣仁王廟由正殿、戲臺、廂房組成。正殿坐北向南,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簷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鬥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稜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雖然經過了千餘年的風風雨雨和不斷修葺,廣仁王廟仍不失唐代風貌,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的建築風格。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天台庵

年代:907年(始建)

地址:山西省平順縣孤山

地位:中土佛教最早宗派“天台宗”的庵院


天台庵是唐末的木構建築,建築面積只有90多平米。目前僅存一佛殿。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屋坡舉折平緩,四翼如飛,單簷簡板布瓦,琉璃脊鴟吻歇山頂。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而殿內則沒有一根柱子,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而且使殿內的空間更顯得空闊,充分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點。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天台庵雖然顯的破舊灰暗,但通過它們那數百年不倒的身姿,似乎看到了大唐的輝煌,一磚一石都令人素然起敬。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只剩下這4座


從唐至今,歷經千年,這4座古建築正因為它的偏僻、狹小和默默無聞,反而成就了它今日的幸運。

設想一下,如果它們沒有那麼多的僥倖,或許我們今天是看不到這麼原汁原味的古建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