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写字楼下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楼?

开放办公的生物焦虑

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间,最早成立的公司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住宅楼里办公。除了卫生间和厨房保留原始功能,其余所有房间甚至包括阳台,都集中用来办公。每天住宅楼里的住户们出门上班的时候,“住宅公司”里的老板和员工们就差不多到达单位。紧接着,伴随着隔壁的麻将声、楼下跳舞的歌曲声,最早的怀揣着梦想“下海”的那批勇者,就在这样奇怪的氛围里,奋斗在经济最前线。

工厂向来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刚开始的办公室,也都以相似的方式在运营。房间里一人一张办公桌,上面有必要的文件和纸笔,一台座机。很多年来,大家对于这样的开放式办公室习以为常,办公室的任务也多集中在联系业务、汇总资料、财务、开会等等基础业务,很少涉及研发和创造。

进入专用写字楼时代,流行过好长时间的格子间,又重新被开放式甚至共享式的办公室逐步取代。

浅析写字楼下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楼?

现在的办公室工作内容,和几十年前有很大不同,研发工作和创意工作的比例增加,有海量专职创意的岗位。这种类型的工作需要高度专注,需要长时间连续的独立思考。开放办公的环境,来自周围同事的干扰、突然切入的其他事务、噪音和视觉污染、剥夺隐私等等问题,和创意岗位的要求严重相悖。

从生物本能方面说,人们身处开放环境会焦虑。一个能观察到四周,但仍然保持相对独立和私密的空间,就像旷野中的洞穴,既能保证流畅沟通、又能从物理上隔绝这种开放焦虑。说得夸张点,家里的宠物狗,不都喜欢那种只有一个小洞把头伸出来,整个身子藏住的狗窝。人也是动物,相同的本能和焦虑是可以类比的。

浅析写字楼下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楼?

现在AI人工智能正在替代人类大量的岗位,被替代的岗位大多是可以重复的简单劳动。而创造和创意暂时还是人类专属的能力,创意岗位的劳动价值水涨船高,创造力往往是很多新创业企业的瓶颈。拓宽这个瓶颈,就要尽可能的发挥创意岗位的能力,也就意味着要尊重这种劳动的独特“毛病”。毕竟要找到一个能把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众人眼光下,还能保持高效创造力的员工,似乎是个悖论。

平衡协作办公和创意岗位的私密性,成为当代办公室的一个巨大挑战。每一个公司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不尽相同,思路也有很多。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从框架上提出开放办公的生物焦虑,读者们可以在评论里给出脑洞大开的具体解决方案。

建造社区

公共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让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界限变得模糊;手机的飞速迭代,让生活和工作的时间界限变得模糊。公司办公室和SOHO的动态地点办公,灵活的办公时间,甚至是那些外包任务的平台和社区,都在共同打破工作和生活的时空界限。

年轻的创业者,创意工作者,经营“个人品牌”的自由职业者,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无论什么时候或者无论身处何方没在工作。工作方式的转变,让工作的核心地点写字楼,也要跟着适应,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设施。

写字楼的适应过程,不是为了让公司们将员工们绑在写字楼里剥削。而是在工作和生活逐步融合时,让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混合起来。因为让人不想回家的工作地点,绝对不会是一个“像家”的地方。

在这个维度上走得靠前的写字楼,都有个特点就是建造了综合体,比如和写字楼融为一体的购物中心、餐饮步行街、咖啡店、酒吧、电影院、绿色运动场等等。具备了城市功能的综合体,最终成为了社区,提供差异化的价值和独特的服务,吸引公司来进驻,吸引工作者不想回家。

社区所拥有的东西,在明天还是否有吸引力;核心竞争力是否已经被别的社区掌握;拥有的独特设施,是否正在成为基础设施。这些就是影响社区的价值和壁垒。5G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全球化等等巨大的潮流,下一次剧变不会太远。

潮水退去时,所有没能回到大海的鱼,都会死。

浅析写字楼下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楼?

城中之城,城外有城

写字楼里的创意岗位比例升高,创意岗位的劳动价值升高,让写字楼在城市里的社会地位尤其凸显。

一方面,一个城市拥有写字楼的规模,常用来定义城市的实力。另一方面,一个城市想要脱颖而出,也常采取大量建设写字楼的方式。

浅析写字楼下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楼?

网络上有一句玩笑“炒房兴邦、实业误国”,写字楼刚好是处在炒房和实业之间。既然难以阻止房地产巨擘们刷新地王记录,不如引导他们更多进入写字楼市场,稍微改善供求平衡稳定商业地产价格,降低创业成本,曲线救国振兴产业链上游。

社区型的写字楼综合体,是一种外向型的迷你城市,和从前内向型的单位体制企业园区截然不同。新型社区延伸了城市空间,补充了城市功能,尤其让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程度大幅加深。以前工厂时代都是衣服厂收购衣服厂,牛奶厂收购牛奶厂。现在坐在写字楼里那些大佬,尤其是互联网界的,“收购”这个行为本身都带着创意,在最终整合完成带来翻番盈利之前,确实没几个人能看懂那些收购。这样的垂直整合,质量和效果往往都能超过预期。当然也有收购失败的案例,收购这种无从借鉴的“试错”行为就无需抬杠了。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

建设写字楼和发展城市是典型的双赢,一线城市把核心地段和交通干道都倾斜规划给写字楼们,就可见一斑。

不过以前我们有西方可以借鉴,现在我们的基础设施水平很多方面已经超越西方,接下来的发展和升级只能由我们自己来思考和策划。

浅析写字楼下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楼?

写在最后

前段时间笔者去昆明最大的旅游公司谈一个定制旅游线路的合作,三环外那两座掩映在山水间的高层写字楼颇为醒目。接待我的是一位年龄相仿的旅游线路设计负责人,西装革履,干练成熟。他对着云南省地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数家珍一般向我介绍着可以合作的方向。席间闲聊他有一番话听来很刺耳但相当有道理,引发我对于写字楼和其中创意工作者的诸多思考。

“我这样的,一个人在这个办公室里,比外面跑的一万个导游都有用”

诚然,一整个云南省那么大的旅游资源,光凭一人一电脑就能想象和谋划出利润的人,确实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不过他看不起一线劳动者的态度让我费解,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我就试着去解读他的那份膨胀和骄傲。

如果当年昆明没有建设那么多写字楼,云南旅游可能就不会有产业升级。旅游开发,搞景点建设前要有政府和公司共同组成的智囊团的脑力投入,才能保证质量,科学的计算承载人数规模;给国家上报机场和高铁建设方案的时候,旅游公司们会提出大量建议,让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加合理;产业交叉方面,旅游公司会积极的把旅游产品和其他产业结合,用想象力碰撞出更多的盈利点。

紧接着,我就开始明白他那句话里的道理。不可避免的,我也只能承认,没有写字楼里的这些创意工作者,旅游市场根本不会开发到如此规模,也不会凭空产生那么多导游岗位。劳动价值的比较,确实赤裸裸的存在于市场经济,我们无法逃避。

写字楼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开始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里的缺点它也一定会有。财富的更快聚拢,贫富差距的加剧,甚至引起社会矛盾。

但是写字楼让个人价值和能力放到最大,充分的调动出创造的潜能。为了在全球化的竞争下生存,这种阵痛我们只能选择忍受。

浅析写字楼下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