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骏品牌向上,真正的困难是什么?

提起“宝骏”,就不得不先说说“五菱”。

宝骏品牌向上,真正的困难是什么?

五菱在微车行业一直是比较有名的汽车品牌,属于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但真正做大做强“五菱”品牌,还是在柳州五菱和上汽、通用三方合资组建上汽通用五菱后,三方最初的占股比例是上汽50.1%,通用34%,柳州五菱15.9%。

宝骏品牌向上,真正的困难是什么?

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之初,上汽和通用给它的定位是“中国的铃木”,集成三方优势资源的上汽通用五菱很快便创造一个又一个的销量神话,在2006年成功超过长安汽车,成为微车行业老大,上汽通用五菱后来的发展想必大家都知道,从2006年到现在,一直是微车行业销量冠军,2009年产销超100万辆。企业在2010年开启了企业的第一次转型:商转乘,并创立了乘用车品牌“宝骏”。

“宝骏”品牌的创立,也让上汽通用五菱的股份占比发生了变化,通用汽车见上汽通用五菱发展迅速,所以一直想着提升自己的股份占比。三方博弈的故事开始了,上汽是绝对控股方,它肯定不愿意放弃发展迅速的上汽通用五菱的股份,通用只能去找柳州五菱商量,而柳州五菱是国有企业,于是通用和广西以及柳州市政府等进行了反复磋商,最终达成协议,柳州五菱让出10%股份,通用汽车承诺导入轿车技术,实现双赢,于是宝骏品牌旗下的首款轿车宝骏630诞生了,上汽通用五菱的股份变成了上汽占50.1%,通用占44%,柳州五菱占5.9%,柳州五菱几乎丧失了在上汽通用五菱中的话语权。

凭借着上汽通用五菱的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宝骏在低端车市场很快站稳了脚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量神话,不过宝骏630的销量却让人大跌眼镜,尽管如此,凭借着“五菱”和“宝骏”在低端车市场都很强势的品牌,上汽通用五菱在2015年实现了产销超200万辆。

但随着国内消费升级,低端车市场不断萎缩,“神车制造厂”上汽通用五菱也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迹象,于是上汽通用五菱开启了第二次转型:品牌向上。

那么,上汽通用五菱品牌向上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技术(包括研发和营销等等),但我个人认为,制约宝骏向上的绝对因素不是技术,而是上汽、通用、柳州五菱三方的利益博弈,而柳州五菱背后是广西和柳州政府,所以实际上利益博弈的三方是上汽、通用、广西和柳州政府,分析如下:

作为上汽通用五菱大本营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当然希望上汽和通用导入更多先进技术到上汽通用五菱,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带动高端零件配套商到柳州甚至广西投资建厂,增加地方税收和带动地方就业。但上汽和通用肯定不愿意,上汽有着自己的“亲儿子”荣威和名爵,通用有雪佛兰和别克,宝骏成立之初,它的品牌定位是要低于荣威、名爵和雪佛兰的,如果宝骏向上走,势必和荣威、名爵、雪佛兰等产生直接竞争,而这是上汽和通用都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消费者都在抱怨五菱的车都没有AT(自动挡)的配置,当然除了宝骏630/宝骏610外,上汽和通用都有AT变速箱,但上汽和通用似乎都不愿意将AT技术导入上汽通用五菱,也许就是三方利益不能找到平衡点的缘故吧。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给中国低端车生产企业敲响了警钟,上汽通用五菱要继续实现快速发展,宝骏向上走是必然的,资金技术都不是制约因素,真正的制约因素是如何平衡宝骏、荣威、名爵、雪佛兰的竞争关系,如何平衡上汽、通用、柳州五菱三者的利益关系,如果找好了平衡点,得到上汽和通用的支持,宝骏向上走的路会更容易,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