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弄不懂的中秋趣聞:月餅名是楊貴妃取的,未婚少女流行夜裡偷蔥

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您弄不懂的中秋趣聞:月餅名是楊貴妃取的,未婚少女流行夜裡偷蔥

在唐代,中秋節這天的活動是很豐富的。這一天,最為活躍的是女性,特別是女孩子,後來廣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愛做的事情。

唐代女性為何喜歡中秋拜月?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到了北宋時期,中秋節有了“團圓”的內涵。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附近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從後宮傳出的音樂聲,此即所謂“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您弄不懂的中秋趣聞:月餅名是楊貴妃取的,未婚少女流行夜裡偷蔥

除了拜月與玩月,吃月餅也是很重要的。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唐高祖心情大好,對著月亮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嚐,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到唐玄宗時,楊貴妃將胡餅易名為“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到元代已更加“講究”。元末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記述過元武宗過中秋節的情況。中秋之夜,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於皇家的太液池,設宴取樂,所上食物相當豐富:“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鯰,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羔”。這裡的“啖華月之羔”即為“吃月餅”。

到了明代,月餅已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也是在明代開始流行的。那麼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呢?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您弄不懂的中秋趣聞:月餅名是楊貴妃取的,未婚少女流行夜裡偷蔥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時間,“走月”活動就已出現。筆者蘇北老家有一則“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相約“殺韃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權。元代,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餅的習俗,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裡送出,從而完成了起義總動員,“送月餅”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廣泛流行。當然,還有另外一說,送月餅“殺韃子”,是吳王張士誠想出的主意。

古人在中秋節除了拜月、玩月、走月外,還有如燃燈、觀潮、熬夜、吃鴨、吃田螺、吃芋頭、飲桂花酒、偷蔥偷菜等習俗。其中屬偷蔥偷菜最有意思,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君。

看了古人這些中秋習俗,是不是覺得比我們的中秋節有意思多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