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暱稱——小名

小時候的暱稱——小名

小名,又稱乳名、奶名、幼名、定魂名或小字,它是人們小時候的非正式名字,是長大成人之前家人和友人對他的愛稱或呢稱。古往今來,人們都習慣在取正式名字之前取個小名。

取小名的習慣起源很早。上古時期,人們都是在出生後不久取小名,其目的就是能夠把自己和別人區別開,而且也簡單好記。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絕大多數人的小名會擱置不用,有的只在與親友交往過程中使用。

在中國古代,許多稱孤道寡的帝王都有小名,曹操小名阿瞞;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北魏太武帝拓跋表小名“狒佛伐”或“狒狸”化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獺”;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小名阿斗。據說劉禪在剛出生時,天上的北斗星異常明亮,故取其名。

至於一些聖賢名士,其小名也各有其趣。如孔子小名丘,王獻之小名官奴,陶淵明小名溪狗,謝靈運小名客兒,王安石小名貛郎。

現代人取小名,情況更加普遍。如郭淋若,他的小名叫文豹,因為他母親懷孕時,夢見一隻小豹子咬住她的左手。廖承志小時候長得胖乎平,所以小名肥仔。

古時候的中國人取小名,常用貶抑之詞取而命之,歐陽修給自己的孩子取小名叫僧哥,他認為將不雅之名、賤物之名作為人的小名,能使孩子平安成長。

在偏遠的鄉村,如今還有很多孩子取狗剩、銅鎖之類的賤名,著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據說它的創始人小名就叫狗兒。

那麼,人們為何用賤名作為小名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由於勞動者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始終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死亡、傷殘等不幸常常降臨到他們頭上,無奈之餘,只好賤人起賤名,雖遭受苦累,但求能平安度日。

二是因為迷信思想在作怪,他們認為人的病、死、兇、災多為鬼怪所為,而鬼怪喜歡好聽的名字,厭惡醜陋的名字。因此,他們便以賤取名,希望鬼怪聞而避之,少來光顧,讓孩子們少兇多吉,健康成長。

取小名經常用動物的名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豬、狗、牛、驢、羊雞、貓、兔等加上孩子的性格和體形特點,便成小名。常見的如小虎子狗子、二豹、狗蛋、牛牛等。父母大多希望孩子能像狗、貓之物那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惡劣困苦的條件下能健康地賤生賤長。

以祝福消災為內容的小名也非常普遍,主要內容有健康、長壽、發財、福氣等等,像阿壯、阿福、發仔之類的。

在農村,很多人都相信,人死了是因為閻王派小鬼勾了去,所以起小名常取“留住”的意思,用一些鎖、門閂之類的東西作為象徵。比如“鎖柱”、“小栓”、“大門閂”、“鐵栓”等。

在取小名的具體方法上,古今各地大同小異。取小名的方法很多每一類小名在各地都可見到。以下簡要介紹幾種。

生日取名。這是根據生日的特點或生年、生肖來取小名的方法。如老舍生於臘月二十三,民間過小年,所以小名就是雙喜。

排行取名。這種方法是用孩子的排行作為小名,是最簡單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方法。如小二、小三、麼妹等只使用排行的,也有“大栓兒”、“二石頭”、“三楞子”這樣在排行後再加上正字的。

這種取名方法自古就有,像唐朝善舞劍器的公孫大娘、清朝女俠呂四娘、壯族歌手劉三姐,還有《水滸傳》裡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都是廣為人知的人物,至於熊二、週三、劉十二之類的名字更是俯拾即是。這些姓名去掉姓,其實就是些小名。

呢稱取名。很多父母因為非常珍愛孩子,所以給孩子取一個非常親切的小名,如在特定的字前加“小”為小名。如小花、小蘭、小芳、小羊等。

這些小名,有的後來直接用作本名或學名,變為黃小花、張小蘭、李小芳、趙小陽等。有的化“小”“為“曉”,成為張曉蘭、趙曉陽等。

還有在特定的字後面加“子”作為小名。如:柱子、鐵子、蘭子、小華子等。這些小名,也可能深化成學名、本名。如趙柱、李鐵、張蘭、王華或者為趙鐵柱、張玉蘭、王玉華等。像我國的著名籃球運動員穆鐵柱就是一例。

有以重字為小名的,如晶晶、蕾蕾、芳芳、圓圓、平平等,通常單名者,小名就是雙名,重疊呼叫以示親暱、喜愛之情。

期槊取名。有些父母望子成龍,甚至在小名裡面也可以反映出來。如我國國歌的詞作者田漢,小名和兒,父母希望他長大了為人和氣,和氣發財,家和萬事興。

儘管小名對人的作用和影響不及名字及字號,但從古至今,人皆有之,且貫其童年,因此,小名也是取名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