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广州街坊有福了!

9月25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方案(2019-2023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广州市将举全市之力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

广州市明确投入建设资金为广州人打造家门口的国际医院。这笔钱,如何用在刀刃上?27日,南方+记者专访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曹杰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南方+:曹院长,“举全市之力”来打造广州街坊“家门口的国际医院”。这样的提法好像不多见。

曹杰:确实。我们得知这一消息感到非常鼓舞。《建设方案》提出,力争在5年内,将市一医院打造成“专科特色化、医院数字化、服务人性化、环境生态化”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我认为在历史底蕴、专科建设、人才梯队、口碑声誉、院校合作和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市一医院都已具备高水平医院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广州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市一医院,我觉得是新的历史机遇。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南方+:这个投入也是“大手笔”。

曹杰:是的。据我所知,广州市政府近期密集地召开两次常务会会议,其中都提到了如何支持市一医院的发展。在7月30日的会议上,主要是讨论总投资19.2亿元的医院整体扩建项目。在9月25日的会议上,也谈到了要另外加大经费投入,助力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软实力的提升。

具体来说,硬件的经费支持将用于建设新门诊综合楼、建筑配套工程和室外工程等,这主要是医院“硬件”的升级。这个项目投资方式为政府直接投资,全部由广州市基本建设统筹资金安排。最近一次会议提出的新资金投入,将重点用于医院学科建设、医疗技术创新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就像医院“软件”的提升。这个经费不仅用于我们院本部,在人才培养上也辐射到我们南沙医院、鹤洞院区。市政府给了我们很大支持。这笔经费将直接拨付至医院基本户,由医院自主预算管理及使用。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南方+:医院的整体改造具体有哪些变化?

曹杰:我们将建一个新门诊大楼。旧的门诊大楼于1992年投入使用,现在已经26年了。当时设定的日门诊量为2000-3000人次,而现在平均门诊量为9000人次。此外,我们医院的“停车难”问题也比较突出,现在医院只有600个停车位,医院门口的车也常常堵着。扩建后,我们计划设立四层停车场,加上目前已有的车位,届时总车位数将达到1700个。

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门诊大楼,未来计划挂上“广州市临床重症救治中心”和“广州消化疾病中心”的牌子。旧的体检中心将扩大,消化中心的内镜中心也计划扩建至两层半楼,面积翻几番。门诊大厅将改造成为智慧药房,急诊科也计划开设10-15个过渡病房,专用于医联体转诊使用。

我们要打造“美丽医院”,院内最老的磐松楼预计明年开始改造装修,计划年底装修完;二号楼建设将于明年五六月完成;三号楼目前也在进行局部改造。靠市一大道内科大楼的架空层,也将于明年初全部改造完成。

南方+:广州是华南的医疗高地,既有部属医院,也有省属医院。市一医院是市属医院,虽然历史悠久,似乎地位一直有些尴尬。

曹杰:对。在广州,市属医院可谓在“夹心层”,上面有省部属医院,下面地市级、县级医院。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日子过得比县级医院还难。县级医院起码是当地的“老大”,但广州光是越秀区就有12家三甲医院,我们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现在要“杀出一条血路”。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也缺乏高精尖的医疗技术。尽管我们也有一些在广东省叫得响的核心技术,但跟省部属医院比,还是缺少真正出类拔萃的学科和技术。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南方+:对医院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才。市一医院的人才储备情况怎样?

曹杰:这是我心中的一个结。我们医院人才总量不足。我们既需要大量培养优秀人才,也需要引进高层次的医疗人才。此外,信息化水平是医院现代化水平的一个体现,但是我们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这些差距,危机意识也促使我们奋力追赶。我们不但要与省部级医院跟跑,还要并跑,有了高水平建设的支持,未来还要超跑。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出国研修的人才几乎都回来了

南方+:要实现“跟跑”“超跑”,很不容易。市一医院有底气吗?

曹杰:底气还是有的。我当院长6年多了,从当院长开始,我就下了决心,就是市一医院一定要走学院派的路子,不能只是个纯粹的临床医院。一直以来,街坊们对我们“不离不弃”的支持,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病例,但是我们需要更好的人才团队和科研平台,才能厚积薄发。

其实,市一医院是广州市属医院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承担社会责任最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承担广州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医疗扶贫等多项公益任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此外我们还有很好的历史文化传承,明年就是我们120周年的院庆。在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里,我们领导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医务人员也低调务实,默默奉献。

在专科方面,我们的消化内科、老年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还有普通外科、血液内科、骨科、呼吸内科等19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还有像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上,我们医院现在已经是

全国第二了。

医院的发展需要人才,我们还开展了青年骨干研修计划,5年内已有70多个青年骨干出国研修。我们将这个计划称为“助飞计划”,以出国研修为主要手段,依托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重点课题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等,充分挖掘中青年骨干人才的临床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每年公派10到15名优秀骨干出国研修2年以上。出国进修回来的医生不但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国外还有很多的学术的密切联系,多好的资源。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南方+:送人才进修是“双刃剑”。这么多青年医生出国研修,会担心他们不回来吗?

曹杰:哈哈,我从1992年就来到了市一医院,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机会出国研修1-2年,全方位投入式地接触国外最前沿的医疗技术。我对进修的医生说,我不能让你们也有这样的遗憾。

这些出国进修的医生都很争气。除了极个别因特殊情况没回来,我们派出去研修的青年医生都回来了。我们以事业留人,也以感情留人。在青年医生研修的时候,逢年过节医院都会发去问候的贺卡,如果他们家里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医院也会帮助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这几年,我们还提拔了6名出国进修回来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他们更好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我们未来还计划建立“科技人才发展基金”,用于年轻科技人才接受继续教育、参加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点课题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等。希望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让出国研修回来的青年人才能够继续相关课题研究。

南方+:我们留意到,光是引进人才,市一医院也是动作不断。这些引进的团队,如今怎么样了?

曹杰:这也是我比较满意的。对于高层次人才,我们建立了“领军计划”,引进了心脏大外科、器官移植、康复医学、精神心理等四个优秀的团队。

南方+:引进人才往往会面临一个问题。原本在医院的专家能否“摆得平”。

曹杰:哈哈,这就需要“艺术”了。所以,我们引进的不仅是个人,而是团队。有了团队,人才一来就能开展工作。而且,他们的确是出类拔萃,本来医院的同事,不服不行。如果实在是无法配合的,我们也会综合考虑,在医院寻得更合适、更匹配的岗位。所以,我们引进的四个团队,现在都发展得非常好。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南方+:市一医院发展迎来了好时机。作为院长,您对医院有什么愿景?

曹杰:我们的愿景是,要力争在5年内,将市一医院打造成“专科特色化、医院数字化、服务人性化、环境生态化”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我们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是广州最知名的医院,在东南亚国家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我们医院上下现在也憋着一股劲儿,想重振往日的辉煌。

南方+:我们此次的目标十分强调“研究型”三个字。

曹杰:我们之前撰写医院“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是定位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医院。现在有了广州市的全力支持,我们有勇气也有底气提高自己的目标,从“国内知名、省内一流”提升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还专门增加了“研究型”

医院的定位。

“研究型”医院就是要和其他高校附属医院看齐。2017年2月,市一医院挂牌成为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科研平台。我们还将引进30个左右研究员(PI)从事重点、重大项目研究,着力提高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医疗技术水平能力和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广州市居民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南方+:要实现目标,市一医院的发力点是哪些方面?

曹杰:“专科特色化、医院数字化、服务人性化、环境生态化”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下一步将要加大力度推进的方面。在专科方面,要加快特色品牌学科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医学中心和医疗中心,着力打造8个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品牌专科技术群。同时依托高水平医学院校,搭建全方位合作交流平台。

数字化的医院工程和给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其实是有相通的地方。在大约2000年的时候,我们医院是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但是后来在信息化方面却慢慢落后了。在举全市之力建设市一医院这5年,我们会努力对临床医疗信息系统整体升级改造,建立以电子病历为中心,覆盖各个诊疗环节的新一代门诊、住院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临床大数据中心。届时街坊们就医体验最大的改变,可能来源于医院智慧平台的搭建。我们要通过门诊自助终端实现自助预约、挂号、缴费等功能,还要建设手机APP云平台,通过手机实现挂号、查报告、咨询用药、在线支付、药物配送等,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广州举全市之力建家门口国际医院!“大手笔”投入怎么花?

【记者】曹斯 朱晓枫

【通讯员】魏星

【摄影】张梓望 实习生区健滢

【校对】吴荆子

【作者】 曹斯;张梓望;朱晓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医疗~广东健康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