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前7個月併購重組交易額1.36萬億元 民營上市公司交易額占比超七成

■本報記者 左永剛

今年以來,在流動性緊縮的大環境下,國內併購市場仍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其中基於新技術和新模式而併購相關企業,或戰略佈局、行業整合性質的併購重組更加頻繁,這成為市場出清過程中,具有資金優勢的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熱門資本運作。

“併購重組活躍度高,說明市場進入了一個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是資本市場結構調節的重要表現。一方面,管理能力略差、渠道能力不足、資金實力不強的企業在面臨國內外市場競爭時,必然處於劣勢,抱團取暖或引入更有實力的股東是解決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強強聯合也是做大做強企業的有效手段。”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9月28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是資本市場的重要資源配置手段,更多的是一種股權雙方基於市場形勢變化而採取的應對行為,在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中,併購重組是比較活躍的。”陳靂認為,在通常情況下,併購重組不但可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新的資金引入,將進一步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在資源配置上,有效且優秀兼併重組可以起到對企業戰略定位、業務模式、盈利能力、現金流結構等方面的積極改觀。

民營上市公司併購佔比七成

今年9月24日,廣彙集團旗下三家A股公司——廣匯物流、廣匯汽車、廣匯能源齊發公告,確認廣彙集團引入恆大集團做二股東一事。公告顯示,上述三家公司的控股股東廣彙集團、實際控制人孫廣信9月21日與恆大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和《投資協議》。據悉,恆大入股廣彙集團有三個目的,一是雙方戰略合作需要,二是在去槓桿的背景下,廣彙集團籌備資金的長遠考慮,三是恆大的戰略轉型佈局需要。

作為兩家明星級的民營企業,恆大入股廣彙集團吸引了較多關注。實際上,在新一輪的併購重組趨勢中,民營企業參與的併購重組並非少數。統計顯示,2018年前7個月,境內上市公司實施併購重組2377單、交易金額1.36萬億元。其中,民營企業共發生併購1835單,交易金額9795.45億元,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佔比分別為77.20%、71.76%。

今年前7個月,證監會共核准交易102單(含要約收購27單),交易金額為3654.98億元,配套融資439.81億元,交易總金額4094.79億元。其中,民營企業共52單,交易總金額2106.39億元(含交易金額1796.22億元,配套融資310.16億元)。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併購重組數量增多、效率提高,是A股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表現。通常企業通過併購重組擴大規模,獲得新技術或者新市場,或者由於經營不善被其他企業收購,讓企業資產繼續產生價值,實際上這二者都提高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增長潛力,也能給股東帶來長遠的回報。“因此,作為資本市場的一項基本功能,併購重組不僅豐富了資本市場財富管理的能力,也活躍了資本市場,讓資金的配置效率提高。”

“利用資本市場實現併購重組,民營企業正迎來快速發展的良機。”卞永祖認為,對於已經上市的民營企業來說,藉助資本市場的功能,通過併購其他企業,甚至是國有企業,可能進入以前沒有進入的領域,擴大市場規模。而對於沒有上市的民營企業,可以併購上市公司,快速進入資本市場,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和管理能力,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

出清帶動A股市場併購增長

今年以來,在A股市場也有不少民營資本入股的案例。如2018年2月份,大通燃氣控股股東大通集團股份質押出現平倉風險,2018年2月份至3月份,大通集團與部分質權人商議暫緩補倉,並向部分質權人補倉500萬元,歸還借款本金4000萬元。

2018年6月份,大通燃氣終止重組,股價下行,期間大通集團又向部分質權人補倉2600多萬股。2018年7月11日,大通燃氣披露大通集團與榮盛控股簽訂《股份轉讓意向協定》公告,大通集團擬向榮盛控股轉讓所持上市公司29.64%股份,公司股價連續上漲,大通集團質押平倉風險緩解。9月25日,大通燃氣控股股東大通集團與北京頂信瑞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頂信瑞通) 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轉讓完成後,頂信瑞通將直接持有大通燃氣約1.06億股,佔總股本的29.64%,成為大通燃氣控股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將由李佔通變更為丁立國。同日,大通集團與榮盛控股簽署了《終止協議》。

再比如,*ST藏旅控股股東國風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4.77%)早於2007年3月26日將全部股份質押給國家開發銀行,質押期限至出質人還清借款本息止。至2018年1月份至6月份期間,*ST藏旅股價從最高23.09元/股跌至10元/股左右,控股股東面臨股份平倉壓力。6月29日,控股股東解除股份質押。7月8日,原實際控制人歐陽旭與新奧控股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新奧控股採用承債式收購方式收購股份20.34%,支付轉讓價款4.12億元,並承擔原控股股東所負債務6.78億元。

“加快市場出清可以實現優勝劣汰,這是我國A股市場在走向成熟資本市場的必然過程。”卞永祖認為,首先,當前我國處於經濟轉型關鍵期,大量傳統工業企業開始轉向新經濟、新業態,企業技術更新加快,這也是我國在進入新經濟時代後的必然要求。有的企業轉型順利,有的在轉型過程中就被淘汰了,這樣會釋放出更多的金融資源給其他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A股市場企業出清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陳靂認為,併購重組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紅利,同時也可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轉向高質量發展帶來紅利。國企和民企都是資本市場的參與主體,都可以從中受益。一方面國企可以參股優秀的民營企業,另一方面資金或技術實力有優勢的民企也可融入國企混改,共享發展成果。

市場人士普遍預計,在流動性緊縮的大環境下,國內併購市場仍將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