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和德國人殖民統治聯繫最密切的建築——常州路25號:歐人監獄

一部青島殖民史,其實同時也是一部青島城市化開拓史,一部現代司法文明的孕育、衝突和裂變史。在整個中國近代城市成長史中,非典型的青島城市化進程,以一種設計特徵明顯的秩序軌跡,給20世紀此起彼伏的城市經驗,增添了許多獨特的新鮮內容。

青島和德國人殖民統治聯繫最密切的建築——常州路25號:歐人監獄

常州路25號:歐人監獄

在青島,如果要找一個和德國人的殖民統治聯繫最密切的建築,常州路25號的歐人監獄無疑合適。這間專門羈押歐洲犯人的監獄,是德國管理當局在青島建造的司法建築物中最早完成的一棟。

這座監獄“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連“種族隔離也被想到了”。與它連帶的司法系統,曾經引起了孫中山的注意。作為中國人事務專員,在青島開發過程中發揮有重要作用的單維廉曾經強調,殖民地中的所有設施,警察局和監獄、植樹造林和地面綠化、學校、鐵路及其附設工廠、造船廠和船塢,都應具有樹立模範和榜樣的考慮。因為整個殖民地的設施,到處都充斥著對中國人施加積極影響的思想。而後來,孫中山關注青島的核心,也恰恰在這裡。

青島和德國人殖民統治聯繫最密切的建築——常州路25號:歐人監獄

從可以蒐集到的史料上看,歐人監獄建成的時間,要明顯早於青島的帝國法院以及警察公署和地方法庭。在它建成後的好多年裡,它的所有者帝國法院,一直在附近的原清軍總兵衙門臨時辦公。它如同一個最容易檢索的標誌,構成了一個不斷調整的殖民地司法系統中間的重要環節。

判斷監獄大樓建成的時間,並不困難。1900年11月19日出版的《倫敦和中國電訊增刊》,在一篇很長的介紹青島的報道中,提到了監獄大樓的建築情形。該報記者8月份從採訪地發出的目擊消息說,青島已建起了一座新的壯觀的監獄。從上面的記載可以斷定,監獄大樓的出現,應該在1900年8月之前。而更清晰地進入記錄的,則是這個大樓執行使命的時間。1900年11月1日,歐洲人監獄開始投入使用。

天后宮東側的監獄建設時,已被命名為威廉皇帝海岸的今太平路一帶尚未進入大規模的開發,管理當局僅在原清軍首領章高元的總兵衙門後,建起了一個臨時性的郵政代理處,以便於數百名佔領軍士兵和最早到來的一批商人們的通信。實質上,後來成為歐人區行政邊緣區域的青島山澗河入海口附近,原為華人集中區,圍繞總兵衙門已形成小規模的市鎮中心,但隨著歐人監獄的建成,這一傳統格局被改變了。

青島和德國人殖民統治聯繫最密切的建築——常州路25號:歐人監獄

建築風格的融合

不論是和始建於1879年的漢堡郊區重刑犯監獄,還是和後來的德國青島帝國法院以及警察公署和地方法庭大樓進行比較,歐人監獄都不是一座大規模建築。兩層的監獄大樓設計時目的明確。匆忙完成的建築用磚砌外牆,僅在主體的邊角和窗戶的頂端賦予簡單的裝飾,以免得使整個建築顯得過於簡陋和沉重。兩層樓房之間的外牆上,被飾以凸起的裝飾線條,環繞整棟建築。邊飾、窗飾和水平牆飾,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整個建築外觀最“繁瑣”的部分了。

與主體相連接的圓形塔樓,是這個監獄建築最具有識別性的地方。由於塔樓設置在建築的一端,這使建築的重心明顯地向這一方向傾斜。儘管我們相信這個塔樓對監獄有實際的作用,但這一設計依然像是為了打破建築的對稱格局而加上去的,顯得有些生硬和比例失調。塔樓有規律地交錯開有若干小型窗洞,內有47級螺旋樓梯,上覆坡度很大的尖頂,頂蓋與塔樓上部中間飾有磚砌裝飾。

青島和德國人殖民統治聯繫最密切的建築——常州路25號:歐人監獄

不論是為了打破對稱或者僅僅是出於習慣,歐人監獄的塔樓都是個具有鮮明象徵意味的標誌。在新城市東部的海岸上,這個塔樓如同一個嘹亮的法律旗幟,不加掩飾地傳遞出了關於殖民地秩序的信息。沿著螺旋樓梯進入到塔樓,整個青島前海可以一覽無餘。

也許,大樓的設計者為了使監獄建築與周邊的中式天后宮及總兵衙門相協調,戲劇性地在屋頂的飛簷上引入了閩南民居的上翹式,使大樓平添了一絲溫暖的情趣。遺憾的是,這是一幕看不見高潮的營建戲劇,當我們試圖在這個軌道上尋找更多的樣本時,卻發現,線索中斷了。試圖與東方文化交融的努力,隨後就在德國設計師建造的大量城市建築中消失了。青島城市建築的精神方向,完全進入到德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難以看見偏差。究其原因,似乎不難找到解釋,一是設計師數量的增加和建築工程的繁多,使設計者無暇再去尋找這種和陌生的本土符號的聯繫;再者就是隨著統治的穩定,使德意志精神難以阻擋地成為了青島建築文化的主流。

青島和德國人殖民統治聯繫最密切的建築——常州路25號:歐人監獄

從現存照片上可以看出,建成時的歐人監獄還沒有圍以高牆,僅建有低矮的護欄。看上去像一棟德國鄉間的大磨房。然而,這間磨坊裡存的卻不是穀物,而是些對帝國法律時有不敬的旅者。1900至1901年度的政府備忘錄有記載說,監獄還建築有一特別通到海里的臨時下水道,而法院的下水道,也與它相通。

監獄建成前,天后宮和總兵衙門是海灣東部最為觸目的兩個建築群,但監獄樓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穩定的佈局。與樓體相連的塔樓的尖頂銳利地刺向天空,迅速使其成為城區東部的新標誌。然而,在1900年的夏天,《倫敦和中國電訊增刊》的記者顯然對監獄大樓的選址表現出了困惑,在那篇《重遊遠東:青島》的報道中,他毫不避諱地批評說:“它設在這座城市看起來怎麼都不和諧,而應設在一個更隔離的地方,無論從何種觀點看,這都更可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