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失真的兩大表現形式

如何識別財務報表,這是個複雜的命題,識別財務報表的過程,既是識別財務報表可能存在虛假的過程,又是對財務報表深入分析的過程,進行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發現財務報表中被操縱的會計信息。縱觀企業財務報表,排除非故意因素造成報表失真的因素,企業操縱財務報表也是企業盈餘操縱的過程,我將不真實的財務報表的表現形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性失準,一類是技術性失準。純粹性失準情況較為嚴重,而且此類失準往往是災難性的;技術性失準,指利用會計處理方法進行的操縱行為,也可以理解為沒有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對收入、成本、費用、資產、負債等問題進行處理。

一、純粹性失準。

純粹性失準進一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突擊性失準,二是系統性失準。

(一)突擊性失準

突擊性失準,具有偶然性、臨時目的性,往往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為了特定的事件發生的行為,表現為突擊人為的編造有利於企業本身的財務數據而形成的報表,這種形式手段較為低級,或虛減、虛增資產,或虛減、虛增費用,或虛減、虛增利潤等,但往往報表不平衡(子項之和不等於總數)、帳表不相符、報表與報表之間勾稽關係不符、前後期報表數據不銜接等等。

上述情形往往發生在向政府部門彙報材料時,誇大企業銷售收入、資產規模,如申請政府補助;臨時性向有關方面提交材料,如向我們投資公司遞交商業計劃書等等。

1、收入的異常波動由於比較突然,企業往往是將收入調上去,同時增加應收賬款,或者費用減下來,增加應付賬款,有時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如:企業本期銷售收入較去年增長30%以上,同時企業應收賬款也大幅增長,而預收賬款增長幅度卻較小,不難看出,企業本期收入的增長並不健康,預收賬款的減少意味著訂單的減少,而應收賬款隨收入的大幅增長可能是企業銷售信用政策的改變,雖然不能直接說企業存在造假,但我們首先應該懷疑這種情形的存在。

2、勾稽關係不符資產負債表顯示,本期長期資產增加了5000 萬元,而現金流量表中的購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長期資產而支付現金僅有2000萬元,我們知道兩者差額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未支付金額,在資產負債表上應該體現在應付賬款的增加,如果應付賬款沒有增加,那麼說明兩表之間的勾稽關係存在異常,就存在報表不實的懷疑。

現金流量表上的數據與資產負債表上的數據勾稽關係比較密切,通常情況下,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項目與流動資產及流動負債勾稽;投資活動現金流量項目與長期資產勾稽;融資活動現金流量項目與長期負債與權益勾稽,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流動負債中的短期借款屬於融資活動現金流量。

3、未分配利潤的勾稽資產負債表上的未分配利潤與損益表上的淨利潤在正常情況下存在這樣的關係:期末未分配利潤—期初未分配利潤=淨利潤,如果兩者金額差異較大,排除特殊原因如分紅,就可能存在損益表造假的情況,當然也可能存在這種情況:將收入增大一倍,假設不動成本,那麼利潤就增大一倍,如果為了不將上述公式的勾稽關係出現異常,那麼在未分配利潤增大的同時,需要資產增大,或者負債減少,通常情況下會增大應收賬款,那麼就可能會出現我們在上面提到的收入的異常波動情況,具體變化也有較多情形,在此不再深入討論。

(二)系統性失準

系統性失準,具有長期性、特殊目的性,此情況與突擊性失準的較大區別就是,企業不是為了臨時目的而突擊性造假,而是企業為了長期特殊目的而發生的行為,因此我們應該瞭解企業的心理,瞭解企業粉飾報表的動機是什麼。

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普及,企業基本都用財務軟件,工作量降低的同時低級錯誤的發生概率也大減,企業為此往往針對不同的使用人,設計多套電子賬,在這種情況下的,造假手段較為隱蔽,單純從報表上也較難發現造假痕跡。

1、全方位瞭解企業(1)企業外部環境

從投資角度,企業外部環境包含的內容較多,如宏觀層面包括的宏觀經濟形勢、利率政策、匯率政策、政府政策;行業層面包括的行業競爭態勢、行業發展前景、行業地位等等,站在與財務報表更加切合的角度,行業信息可能更加重要,為此就不得不提利用財務指標比率與可比公司進行對比,從而發現異常波動的情況。

眾多財務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企業的毛利率,企業的毛利率水平高低,跟企業的行業地位等都有較大的關係,當然如果偏離行業平均水平很大,那麼就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但這裡也有個問題,可比公司數據及行業數據的來源問題,除了從上市公司及行業協會取得外,從其他方面可能就比較困難,從而也存在我們投資的目標公司沒有可比數據的情況。

(2)內部非財務信息

內部非財務信息範圍也較廣,如企業股權結構、企業領導層、研發團隊等等。我們知道財務報表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的彙總,其數據來源於企業日常經營業務,日常業務是因,從而有了財務報表這個果,很顯然,如果我們不認真瞭解企業日常業務,那麼對財務報表的認識上及判斷上可能就會出現偏離。

瞭解了上面業務環節所對應的科目,也便於我們瞭解企業在系統造假時,需要各業務鏈上同步造假所針對的科目。

2、企業虧損內幕我們有時會遇到這種情形:企業報表顯示年年虧損,但企業的註冊資本卻從當初成立時的幾十萬元,遞增至上千萬,並且註冊資本的增加是原股東以貨幣資金投入,非引進戰略投資者;或者企業註冊資本沒有明顯增加,但企業卻欠股東大額資金,那麼試問在企業大量虧損不賺錢的情況下,企業股東特別是自然人股東為何還要持續經營下去,甚至還要大量借債給企業呢?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懷疑,企業是否真正虧損呢?通常,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知道,企業在成立初期,為了完成快速的資本積累,可以說基本沒有不做假賬、轉移財產、逃避稅收的情形,通常企業的做法有:

(1)隱藏收入、多列成本

一般小型企業,特別是家族式企業,特別喜歡隱藏收入、多列成本,通常是將不需要開發票的業務收入直接進入個人腰包,但相關的成本仍在賬面列示,或者在企業產品驗收時,減少驗收產品的數量,從而加大產品的成本,那麼就會形成,收入低,而成本高,從而造成了賬面虧損。

(2)期間費用是舞弊的天堂

期間費用科目是指損益表上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及“財務費用”,財務費用科目基本核算比較簡單,金額較大時基本上就是貸款利息,因此企業問題也基本是出在其他兩個科目上。

我們經常看到虧損的損益表,基本上都是管理費用或者銷售費用科目金額過大,為此我們應該進一步對科目進行細化,找出各科目的明細項目與所瞭解到的企業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例如:

①公司工資支出較高,而實際瞭解到的情況是,企業職工較少,明顯比工資單上的人員要少,或者虛增員工工資待遇,因此企業存在虛列人員,虛增支出,逃避稅收的嫌疑。

②公司賬面就兩部車,但列支的燃油費卻非常高;或者交通費較大,甚至出現大量的出租車發票,這種情況往往是企業通過正常發票以抵頂部分員工的工資、提成獎、外部回扣等。

③企業存在大量低值易耗品一次性進費用,例如傢俱家電等,那麼這些低耗是否是真實的呢?也許是真實的,只不過是企業老闆自己家裡買的在公司報銷,也許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只是企業老闆找關係買的票,從而從企業拿走現金。

以上只是些個案,企業老闆除了隱藏收入,形成賬外小金庫外,大部分都是通過發票報銷的方式,從企業套取現金。

我們從以上分析,發現了企業存在舞弊的線索,可以通過這些跟企業交涉,從而獲得比較真實的經營業績。

二、技術性失準。

利用會計方法進行的造假,財務界通常稱“技術處理”,常見的處理手段有:

(一)利用收入確認時點

財務上收入確認需要同時滿足5個條件:

①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全部轉移給購買方;

②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繫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商品實施控制;

③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④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⑤相關已發生或將發生成本能夠可靠的計量。

上述條件理論且抽象,在實際工作中,企業通常發生以下行為就認定滿足以上5個條件:

1、銷售行為已經完成銷售行為已經完成表現為幾個方面:

①如果是商品或不需要安裝的產品,根據合同貨物發到客戶指定地點,收到客戶的驗收單後確認收入(是否能收到驗收單,不同企業要求不相同,有些企業可能貨物離庫即認為完成銷售);

②需要安裝的產品但安裝不構成確認收入的重大障礙(如空調的安裝)一般也是在發出貨物後就可確認收入,如果安裝構成銷售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需要安裝完成後確認收入(如鍋爐、重大機械的安裝調試)。

上述銷售無論貨款是否收到,即可視為收入實現,而企業往往通過提前或推後確認收入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發貨即應確認收入,企業可以以對方企業未驗收為由將已發貨的產品記入“發出商品”科目,推後收入確認的時間,甚至目前中小企業的是以開票確認收入,不開票不確認收入,顯然這是不符合會計制度規定的,在做項目時,我們會經常聽到企業說,稅務要求怎麼樣,而不是說會計準則要求怎麼樣,這就是目前中小企業的會計現狀,會計是為稅務服務的,會計準則對企業已沒有多大約束力。對於需要安裝後確認收入的就更加可以以未安裝完成為由推遲確認收入。以上我們都是說推遲確認收入,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是提前確認收入的?

提前確認收入通常發生在分期確認收入的環節,當然也存在需要安裝後確認收入而企業未安裝就確認了收入的情況,這也屬於提前確認收入。分期確讓收入比較典型的是出租收入、冠名收入等,例如青島機場貴賓服務中心,將一間貴賓室冠名權銷售給了建行,二年期合同,每年100萬元,一次性支付,在這種情況下青島機場貴賓服務中心收到了200萬元,應該根據二年期分別確認100萬元收入,如果一次性確認了200萬元收入,那就存在提前確認收入的問題。此外,我們再看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美國施樂公司是一家全球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辦公用品提供商,2002年該公司披露過去5年間,共計虛增收入60億美元,那麼施樂公司是怎麼虛增收入的呢,手段比較簡單,正是利用了前面提到的提前確認收入的方法,施樂公司不僅僅出售大型複印、打印設備,還出租設備,提到出租設備可能大家都已經明白了,施樂公司正是利用出租收入提前確認的方法達到虛增業績的目的。

2、按生產進度確認(完工程度或工程進度)這種方式就更加容易調節收入,卻更加難以掌控,原因很簡單,企業完工進度專業性太強,如果按已完工成本佔預計總成本的比例確認,即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首先已完工成本的歸集就可以大做文章,更何況預計總成本只是個預估數值,操作性更大。例如,造船行業由於生產週期較長,其收入的確認就是根據完工進度確認的,完工進度往往根據船的各個節點,如車體焊接、發動機的上船,車體焊接完成後能達到多少完工率?一般是已發生成本佔預估總成本的比例確定,預估總成本的調節比例就比較大了。

(二)利用存貨發出計價方法

調整存貨發出計價方法,從而調節銷售成本,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目前會計準則允許使用的發出計價方法有四種:一次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及先進先出法,在此需要提已經被會計準則明確不能使用的方法“後進先出法”,有些資料中提存貨發出計價的時候還提此方法,那麼眾所周知,此方法已經不允許使用了。

目前企業比較常用的是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常用於貴重物品的核算,如貴重手錶等,雖然企業選擇了計價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企業卻不全部採用,如A企業銷售成品衣1萬套,根據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單價為200元,結轉銷售成本應為200萬元,但實際結轉成本只有170萬元,從而虛增了稅前利潤30萬元,或者實際結轉成本230萬元,從而虛減了稅前利潤30萬元。

(三)利用折舊計提

我們知道企業固定資產折舊計提的多少,有四個影響因素,分別是固定資產原值、殘值率、折舊年限及折舊計提方法。

1、固定資產原值固定資產在完工後,除非有證據表明其發生了減值,其價值一般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往往在未完工前(未完工通常在“在建工程”核算)虛增資產價值,但也有企業已經完工但遲遲不轉“固定資產”核算,不用計提折舊從而虛增利潤或者繼續利息資本化計入資產價值,從而調節當期利潤。

利息資本化是指用於建築項目的借款,所發生的利息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如果建築項目達到可使用狀態,這裡並不是指實際的驗收,只是說可以使用了,那麼就不應該繼續資本化,相應的利息支出計入財務費用,目前很多企業為了業績,利息繼續計入在建工程成本的很多,那麼我們就應該將其具體金額落實後,進行必要的調整。

除了固定資產外,還有一個科目“研發支出”,有的企業也叫“開發支出”,如果企業有這個科目,我們就應該注意,瞭解企業研發的具體內容,有的企業研發的是設備,將來形成的是固定資產,那麼我們就需要到現場看看,企業有沒有實物,是不是已經成功了,如果已經成功了但企業賬面上研發支出仍然掛賬,或者是說還繼續發生支出,那麼就存在不及時轉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從而虛增利潤的情況;有的企業研發的是技術,那麼我們可以諮詢企業什麼時間能夠研發成功,目前有什麼材料支持企業的研發進度,如果企業只是初步的階段,能不能成功不確定,或者企業說肯定能成功,只是具體時間確定不了,那麼這些支出都應該費用化,減少企業利潤。

2、殘值率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上都沒有對企業計提的預計淨殘值提取比例進行規定,會計上只是說,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淨殘值,而稅法規定,固定資產的預計淨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這就給企業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間,但一般企業都保持在3%-5%,雖然有操作性,但由於沒有硬性規定,只要不是比率很大,那麼我們一般不用去關注。

3、折舊年限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沒有具體的年限,但稅法卻有規定折舊年限,其中:房屋建築物不低於20年;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其他生產設備不低於10年;器具工具傢俱(與生產活動有關的)不低於5 年;除飛機火車輪船外的運輸工具不低於4年;電子設備不低於3年。

會計上由於沒有規定具體年限,一般企業在不違反稅務規定的同時,會根據企業的業績情況適當選擇年限,如企業不想多繳稅,折舊年限就短點;如果想要業績,則剛好相反。

4、折舊計提方法折舊計提方法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及加速折舊法等,而稅務對這塊要求也較嚴格,在此就不再展開討論。

(四)利用壞賬計提

企業壞賬的核算方法,一般有個別認定法、餘額百分比法及賬齡分析法等,而賬齡分析法是企業用的比較多的,也有部分企業將個別認定法與賬齡分析法結合使用,這些都是企業會計準則所允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