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她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出版第一本书,十二岁写专栏,目前是《新周刊》的副主编、国内年轻作家的代表之一.....

.她就是蒋方舟,人生才走了三分之一,却因写作走到了让很多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她说“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看着蒋方舟貌似顺畅的写作之路,不少人会疑惑:

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如果说难,为何7岁的蒋方舟已开始着手写书?如果说不难,我们的孩子怎么就连像样的作文都写不出呢?

写作能力,既要靠天赋,也要靠后期的努力、自身的兴趣、科学的方法论引导。蒋方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其实是少有天赋的,对于写作有小时候妈妈“每个小学生都要写一本书才能毕业”的套路引导,也有自身爱阅读、有倾诉和表达欲望的指引。

所以,让写作变得容易、不难,要着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他的表达欲望和创作激情。

人人都能成为蒋方舟吗?

有人给了这样一个肯定的答案:当然,你的孩子也可能成为下一个蒋方舟!

蒋方舟的妈妈曾说过:“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她说“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那么蒋方舟的妈妈是如何培养她写作能力,又是如何挖掘她的写作天分的呢?

蒋妈妈说:“我们大人的标准太偏狭,规定太多太死。这个不能写,那样写不好,只要标准再宽容一些,就可以把每个孩子的语言才华开发出来。”

她说“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写作能力作为学生时期的必要考察部分,作文作为升学考试的必考内容,这些自然而然也是家长着重关心的一部分。如果写作,能像蒋方舟喜欢写作那样成为孩子的兴趣,那就最好不过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呢?

01 字数自由,适当引导

当孩子有了想要抒发的兴趣,就给了我们写作适当引导的机会。

蒋方舟第一篇文章写了400百字,第二篇文章写了600字,第三篇文章写了1500字,无论怎么看,都是很合标准的散文。

蒋妈妈发现,越要求短,孩子就只能写这么多,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总是迈不过去的坎儿。

她说“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写作的目的是抒发、表达,而不是目的的达成。

当孩子有话要说,说明还有要表达的东西,即使词不达意,啰里啰嗦,也不要阻止孩子的表达,禁锢他的思维,如果没有要表达的东西了,那就不要设置字数了。

长此以往,字数根本不是障碍。

02 体味细节,见微知著

细节之处体现了生活之美,而你可以培养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蒋方舟在新周刊广州总部工作时,有一个奇特的爱好:看路边民工。看他们端着饭盆,三五成群蹲着聊天,慢慢经过,盯着他们,听他们讲话。早几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也喜欢观察学校外面的黑车司机。

她说“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从别人身上寻找写作的点,填充写作的乐趣。

当孩子邀请你一起观察蚂蚁搬家时,是他的兴趣所致,家长这时可以给他讲一些关于蚂蚁搬家的现实原理或一些童话故事,让他始终保持这种兴趣,并有转化成文字的冲动。

03 自主命题,冲动表达

被命题作文禁锢的思维,用自主命题来解禁。

蒋方舟的自主命题作文也是有过程的。最开始的时候,蒋妈妈常常跟蒋方舟聊天,聊一些她感兴趣的事,蒋妈妈就和她商量:“这个可以写吧?”只要孩子说能写,就不需要再指导什么了。她说写不成,妈妈再给她一些提示:把你觉得有趣的事编到他身上行吗?讲个笑话行吗?”

她说“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不要给孩子找要写的东西,而是要引导他写想写的东西。

想要表达才有冲动写作的念头。孩子说的有些话也许毫无意义,但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引导他们合适的表达,说也好,画也好,如果能主动写作那就再好不过了。

04 主动阅读,深思写作

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无需赘言。

家长常常说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可能是不爱读某一类的而已。

蒋方舟的邻居家有个小孩,自己写了一个拯救海底公民的五万字中篇小说,因为他看了不少类似的电影和科幻故事。

她说“给我一个孩子,他也能成为作家”

写作直接的冲动来自于阅读。而书作为故事的载体,更能激发写作的欲望。

读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了不同的见解时,讲也好,写也好,存在脑子里的东西最重要。当孩子们没有要写的东西时,这些存在脑海里的内容、见解、思想一齐迸发,根本不需要抓耳挠腮的东拼西凑,一篇文章,一挥而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