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英才|臧峯:建築師的舊城改造「盒子」夢

百名英才|臧峰:建築師的舊城改造“盒子”夢

西城區自2010年實施“百名英才”激勵計劃,每三年評選一次。遴選出的300名“百名英才”,成為創新進取的時代先鋒、砥礪奮進的先進代表,開拓創新、無私奉獻,支撐引領西城區改革事業闊步向前,為西城區各行各業人才樹立了榜樣。今天繼續給大家介紹今年選出的“百名英才”的先進故事。

人才名片

建築師臧峰

百名英才|臧峰:建築師的舊城改造“盒子”夢

“保留歷史遺蹟不能以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我們所做‘內盒院’就是一場新與舊的對話:住在幾代相傳的祖宅裡,感受著祖輩的氣息和一代代人生活的痕跡,而同時,又可以享受現代化高質量的生活,這才是人們理想中的北京四合院民居。”

穿過大柵欄縱橫交錯的衚衕,窄小的笤帚衚衕就藏在這“百花深處”。衚衕裡安閒靜謐,偶有買菜回家的大媽,或者提著鳥籠的大爺走過,時間在這裡彷彿變得緩慢悠長。

笤帚衚衕一處小四合院裡,是眾建築的辦公地點。20多個年輕人擠在這裡,從事通常是在摩天大樓裡做的專業設計工作。他們這麼做並非為了追求某種時尚,而是為了在空間理解和日常感受上更接近他們的服務對象——那些同樣居住在衚衕老屋的人們。

臧峰是這家建築師事務所的三位合夥人之一,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其他兩位同伴一位是何哲,畢業於西安建築大學,另一位是美籍華人James Shen(瀋海恩),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臧峰說:“我們三個人原本是同事,都曾經在著名建築師張永和的‘非常建築’工作室工作,2010年我們離開工作室,決定一起創業。”

他們的工作室取名為“眾建築”,公司的LOGO是一個大大的“眾”字,三人成眾,代表他們三個合夥人,然而其中卻還有更深層的寓意,臧峰說:“設計首先應當被大眾理解,我們想做的是接地氣兒的建築設計師。”正是出於這個共同的設計理念,這三個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把目光集中在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改造上,因為衚衕代表著最典型的北京生活。

過去,對於四合院裡的老房子,人們習慣翻新重建,雖然建成老樣子,可大家依然說它是“新古董”,因為歷史痕跡都沒有了。200多年的老房子,風風雨雨,留下多少印記在樑上、柱上、牆上、青石階上,它記錄了四代人甚至五代人的生命歷程,如果翻新重建,歷史也被抹去了。

於是,臧峰和兩位合夥人參加2013年大柵欄舉辦的設計徵集活動時,提出了“內盒院”的創意,就像在老房子裡造一個現代的盒子,無需改動原有的房子,直接插入一個新建築,保溫、密閉防潮。一次解決,更加節能,可以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臧峰說:“保留歷史遺蹟不能以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我們所做‘內盒院’就是一場新與舊的對話:住在幾代相傳的祖宅裡,感受著祖輩的氣息和一代代人生活的痕跡,而同時,又可以享受現代化高質量的生活,這才是人們理想中的北京四合院民居。”

百名英才|臧峰:建築師的舊城改造“盒子”夢

作為大柵欄地區推行的“領航員計劃”的一部分,楊梅竹斜街的一個大雜院成為“內盒院”的第一個試點。隨後,一個接一個的“內盒院”被設計出來,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諮詢。根據居民的個性化需求,臧峰和兩位合作伙伴還為“內盒院”設計了可供選擇的“插件”,包括上翻門、推拉門、滑動牆以及坡頂和閣樓夾層等,讓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適愜意。“內盒院”項目自推出以來也屢獲殊榮,先後獲得Architizer A+,WAF,Red Dot及Archmarathon等國際獎項。

臧峰和兩位合夥人認為,做建築設計不只為解決單間房子的問題,內盒院方案更是為系統解決舊城改造問題而生的。他們希望,有一天他們的方案得以規模化複製。面對工業化的現實,臧峰也偶有困感。“我們一方面倚重工業化,另一方面卻在社會文化、精神生活層面將其隱形,避而不談。”臧峰說,眾建築把內盒院做成工業化預製產品,也是想借此告訴大家,工業化同樣可與文化、傳統產生聯繫,連接歷史與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