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常這個字在日常生活中簡直再常見不過了:它可以表示經久不變,如常量、常數,也可以表示普通、一般的,如常規、常人。古時有說三綱五常,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這裡的常又可以表示一種準則。不過,以上這麼多,沒有一個是常字的本義。常的本義是什麼呢?

每日一字:常

在小篆、隸書以至今天的簡體字中,常字的形態變化都不大。它是一個形聲字,上面是“尚”,表音;下面是“巾”,表意。《說文解字》中記載:“常,下裙也。”常字本義是裙子。大致從夏朝開始,我國的服飾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男女通用,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而“常”與“裳”最初意思相同,都表示裙子,後來在這個義項上,“常”慢慢演化退出,只留下了“裳”。但是,早期這種用法依然有跡可循,比如在《逸周書》裡面就寫道:“叔旦泣涕於常,悲不能對”,這裡常就是裙子的意思。

每日一字:常

除了指下衣,常還可以指旗幟,圍在下身的一大塊布叫常,圍在旗杆上的一大塊布也叫常。而旗幟有象徵的意義,人們希望它永遠不倒,所以常就引申出恆久、經常等含義了。《列子》中有:“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其中常是經常,化是變化,這句話就是說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生長變化。《論語》中記載,魏國的公孫朝問孔子的大弟子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來的,和誰學的。”子貢回答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這裡常是固定、永久之義,子貢的意思是,我的老師何處不學?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專門授課呢?的確,孔子自己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雖不是名校畢業,也沒有跟名師做過學問,但卻實實在在是一個“天涯何處無老師”的人。按照子貢的說法,聖人無處不可以學習,無人不可以學習,只要是合於文武之道的就行。這種看法在唐代韓愈那篇著名的《師說》裡得到了印證。韓愈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就是“聖人無常師”的最好註解。

每日一字:常

常作為恆久也好、經常也罷,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被不斷運用著。其實說到常的語義,如果能細細琢磨,便更能在其語義的表層下體會到一種屬於常的意蘊--常就是日常、平常、經常、常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可是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比“開頭”更難的,是堅持--一時興起不難,難的是把一時一刻的熱情化為日常生活的習慣,把外在條文的約束化為內心的自覺尊崇,形成生活的常態。世上無論大事小事,最怕的就是懈怠。雖然“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鉅”,要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卻往往並不容易。

每日一字:常

不僅僅是個人,治黨治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政貴有恆,治須有常”,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提到的一句古語。其重要性在於,這不僅是古往今來的一個“通鑑”,也是當下正風肅紀反腐的寶貴經驗——政權良治,貴在持之以恆;吏治整飭,必須堅持不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同時也要看到,這只是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個良好開端,全面從嚴治黨還遠未到大功告成的時候,決不能跌入抓一抓、鬆一鬆,出了問題再抓一抓、又鬆一鬆的循環,必須持之以恆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每日一字:常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做任何事都要在“常”、“長”二字上下功夫。“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歲月的沉澱會給堅定者以獎勵,時間的磨礪會給奮進者以答案,苦心的堅持會給平凡人以不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每日一字: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