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爲何供不應求?

近日飯統戴老闆一篇《餐飲江湖裡的中國故事》有點小火。文章說,2003年後,中國迎來史無前例的重化工業建設浪潮,無論是戰略項目的路條審批,還是動輒千億的造城運動,無不需要中央部委的輸血和支持。2009年"四萬億"將這一浪潮推到頂峰,月壇南街38號發改委門口車水馬龍。然而到了2012年,在新領導的牽頭下,“三公”消費被重點精確打擊,年底更是出臺了影響深遠的“八項規定”。受此影響,高檔餐飲的收入和利潤驟然下滑,比如民營餐飲第一股湘鄂情,2013年虧損就高達5.7億元,超過過去五年的利潤總和。

戴老闆寫道:

2017年5月,昔日中國餐飲行業第一富豪孟凱回國時,他曾經熟悉的餐飲江湖已經天翻地覆,昂貴的館子都在苟延殘喘,便宜的火鍋店卻開遍全國,大街小巷充斥著穿梭的外賣騎手,風馳電掣地將一份份廉價油膩的快餐送到每個角落。假如孟凱去尋找當年跟湘鄂情一起被八項規定“重錘”的難兄難弟,他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日子都不好過,或是艱難度日,或是大量關店,或是老闆失聯。


然而,在孟凱的湘鄂情被徹底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同時,國酒茅臺的價格卻經歷了一場大反轉,53度飛天茅臺的價格直逼“三公消費”鼎盛時的歷史最高價。2017年,茅臺炙手可熱一瓶難求,到了傳統節日甚至有錢也買不到。

那麼,為何高檔餐飲紛紛倒閉,茅臺卻仍然熱銷、供不應求呢?真的是像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稱,茅臺已經轉為大眾消費了嗎?

我認為,袁仁國說的不是假話。他說,茅臺公務消費佔比從之前的30%,降低到了1%,對此我無法核實,但我相信,如今茅臺的購買者中,有相當部分是個人消費。當然,所謂大眾消費,並非說茅臺已經成為像外賣那樣的屌絲日常消費。中國目前的財富正向前1%的人集中。換句話說,即便有上千萬人能買茅臺,茅臺的脫銷也只是中國1%的人的事,跟剩下的99%的人沒多大關係。一兩千塊一瓶賣到脫銷的茅臺,可以說是M型社會的證據。

而茅臺雖然在國產酒裡算貴的,一瓶也就不到2000塊錢,買茅臺者並非像以前一些官員那樣天天喝茅臺,而是可能一年也就消費一兩箱、十來瓶。在一線城市一套普通房都要幾百萬的今天,一年花一兩萬買點高檔酒水算什麼呢?何況,茅臺可以宴客,可以作為禮品送人。宴客場合上一兩瓶茅臺,絕對夠檔次,性價比不低。

茅臺熱銷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近年茅臺價格的持續上漲,不少人將其作為一種投資品購買。這一投資品的優點至少有兩個:其一,總價有限。一箱茅臺萬把塊,現在有什麼投資品起步只要萬把塊呢?其二,不怕爛在手裡。有句俗話說,酒是陳的好。在酒水界,普遍也追崇有年頭的茅臺。就算放了幾年後價格沒上漲,有幾瓶陳年茅臺也不是什麼壞事吧?何況,像生肖茅臺現在價格已經翻了好幾番,羊年生肖茅臺單瓶價格接近2萬了。

在一篇《深夜擼茅臺的中年男人們》的報道中,這樣寫道:

擼茅臺的人在“醬吧”是很有地位的。醬吧,全稱百度貼吧醬香白酒吧,成員以中年男性為主,長期保持極高活躍度,每隔幾分鐘就能刷出新帖子,留言也會得到熱情而迅速的回覆。
擼酒的敗家爺們戰鬥力絲毫不輸給敗家娘們——常年有人哀嚎:醬吧有毒!入吧一個月花了5萬多;不敢告訴老婆,半個月擼了1萬多。擼茅臺的男人們一般是靜靜曬出茅臺訂單或酒瓶,假裝矜持等待被稱讚和羨慕。尤其在2016年到2017年茅臺線上供貨緊張時,他們越發有了優越感,儘管那些曬出的茅臺酒,他們輕易也是捨不得喝的。有人曾經在群裡發佈小視頻,展示自己如何製作人參酒:10瓶遵義1953、1瓶飛天茅臺、1瓶北戴河暑期(小批量),依次開封倒進壇裡,接著,往這壇總價接近1萬元的酒水裡扔進了三根還帶著泥的小人參。有人帶著30年陳釀的年份茅臺去吃路邊小燒烤,四五個人開兩瓶酒——郭嘉默默查過,每瓶酒價值10000左右。


也就是說,價格不菲的茅臺,是有人喝的,但更多人買了可能只是收藏,或者慢慢地喝,總之消耗速度比較低。像我的朋友朱學東那樣,參加朋友酒宴一年喝掉幾十瓶茅臺的,我相信是很少的。何況他有時候曬出的“中央軍尾辦公廳特供”茅臺之類,也是真假難辨。

另外,茅臺作為所謂的“國酒”,雖然這些年產量有所提升,但由於產地和工藝限制,總產量畢竟有限,不可能像可口可樂那樣的規模。茅臺的品牌地位,是別的商品難以取代的。這些,都造成了茅臺的供不應求。而在我看來,至少在相當長時間內,茅臺供不應求的局面不會改變。

只是,茅臺供不應求,並不意味著其他國產名酒也都能夠熱銷,也不意味著中國白酒整體會有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