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误区一


泡腾片当药片吃,服用不对恐致命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曾经一篇“干服泡腾片致死”的报道引起了轰动,一位年轻母亲将泡腾片给1岁半的孩子直接放进嘴里吃,结果导致孩子窒息,最终因脑部缺氧而死亡,从这个事件可以侧面反映出公众对正确服药的方式还不够了解。

泡腾片不是药片,不可以直接吞服,需要先用冷水或者温开水溶解,等气泡都跑完以后再服用。" 泡腾片"属特殊剂型,需特殊服用方法,它含有泡腾崩解剂,一般是有机酸和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混合物,遇水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将其放入口中,大量气体急剧充斥气道,有引起窒息的风险。

正确用法:先取半杯凉水或温开水约100到150ml,将一次用量的泡腾片投入杯子,待药物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摇匀服下。注意不用茶水或饮料泡服,有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吗,生成有害的物质。控制水温,水温太高影响药效。


误区二


降压药不能随便吃,

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现如今,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降压药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如果现在症状不重就不要用药。这种想法非常危险。血压升高后,心、脑、肾等靶向器官会在无明显症状的前提下受到损害。如果等到这些脏器出现了并发症,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尽早吃药很必要。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可随时停药。问题是不能停,一旦停药,血压会重新升高。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这样说,不是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需要降压药长期治疗。当然,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血压能够恢复正常,可以不用药。除此之外,应该用药治疗。

药师提醒: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需要保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合理作息,注意锻炼,平时自己多次监测血压,按时按量的坚持的服用常规的降压药来保证血压达标。


误区三


贵药、进口药一定好过

便宜药和国内药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很多人买药品当成物品来购买,总觉得“一分钱一分货”总觉得国外的才是好的。殊不知药品不是物品,不是价钱越高就越好。

很多人看病时开药都不会考虑价格,尤其是对于孩子的用药,家长总觉得贵的药,进口的药才是好药,但是盲目相信贵药和进口药是不可取的。

药师提醒:最昂贵、进口的药物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安全、合理地用药才是最经济的。


误区四


吃药一好就停药,擅自停药不可取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有些人认为,药吃一段时间,身体没感觉什么不适,病情好转了,也就差不多能停药了,还有些人觉得长期用药会增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症状稍有好转就可以停药了,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可能让疾病卷土重来,还可能加重症状。

并不是病情有好转了就可以停药了,有些疾病服用药品忽然停药,很有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复发或者反弹,甚至发生意外,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药师提醒:

短期用药时,如果自己不确定能否停药,最好去咨询医生或药师。

需要终身服用或长期服用的药物,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停药的。如果出现身体不适或有其他的顾虑,应咨询医生或在药师的指导下减量或停服,避免直接骤然停药引发严重后果。


误区五


儿童补钙多越好,钙补太多损健康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长得更高一些,每天都安排孩子甚至一些不到一岁的孩子服用各种钙类产品。

婴幼儿时期补钙是为了预防佝偻病,年纪大了补钙是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如果过分补钙,超过人体的正常值,可能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人体对钙的吸收是有限的,尤其是孩子。过多的摄入钙质可能会导致钙质沉淀,这是形成肾结石的原因之一。人体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是一定的,钙的超量吸收,会导致营养失衡,严重时会出现钙化现象。

药师提醒:均衡营养、合理运动才是保证宝宝健康最切实有效的途径。在冷暖适宜的秋季,对于不明显缺钙的孩子可以通过豆制品、奶制品和鱼肉等食物来补充,并且鼓励孩子多做户外活动,因为晒太阳和户外运动是最好的天然钙制剂。


误区六


迷信偏方治大病,贻误病情危害高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偏方治大病”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睿智的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积累了大量的秘方、偏方,其中确实有不少方剂有很好的疗效。一些慢性病、疑难病的人、因为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

偏方治大病是在民间流传的一个谬论,不仅可能会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可能会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延误病情的治疗时机。有些小偏方可能会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就医治病还是走正道比较好! 有些江湖游医或骗子常以“偏方”“秘方”的名义出来骗钱。

药师提醒:不能指望“偏方治大病”,治病要相信科学,千万不要误信偏方。患有疑难杂症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误区七


人到中年不得己,保温杯里泡枸杞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前段时间,保温杯莫名火了一把,引起了广大网友对“中年危机”的共鸣,甚至有网友调侃“人到中年不得己,保温杯里泡枸杞”,刮起了一股“保温杯泡枸杞”的养生热潮。

用保温杯泡枸杞,并不是一种好习惯,保温杯中的水温,会长期保持在六七十摄氏度,这是细菌滋生最喜欢的温度。这样一来,枸杞或者是其他药材,长期泡在高温的水里,存在变质的风险。其次,枸杞中含有多糖、淀粉,高温泡后容易膨胀,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反而不利于药效的发挥。

药师提醒:如果一定要用保温杯泡枸杞等药材,最好用沸腾的水冲泡,然后,从泡好到喝完,时间最好控制在2小时以内,还要经常清刷掉杯内的水垢


误区八


一发热就用退热药,疾病可能反复来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宝宝一生病,妈妈就又着急又心痛,巴望着病痛快快过去不要折磨宝宝。特别是遇到宝宝发热,总觉得烧退了就是好的,殊不知步入了用药误区。

退烧药的机制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下降,同时促进汗液排出,加速体温下降。但如此免疫系统未被唤醒,完全不抵抗,使外邪在体内积存,也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很多小孩使用退烧药后反复发作,一次发烧比一次更高,皆因体内病因未能去除,中枢神经系统醒来后再次加强抵抗,反复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药师提醒: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不要擅自用药。


误区九


忘记服药,下次吃双倍药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对于一些长期服药的患者,很有可能会不记得服药,造成漏服药。但是漏服药后又担心没有吃药会对自己有影响,所以在下次吃药时直接服用双倍的剂量,认为每天的吃药量一定就好了。其实这样是错误的。

忘记服药,不要在下一次服用双倍剂量,不但药物的副作用会加倍,更会造成身体负担。吃药就好比吃饭一样,少吃一顿,下顿吃两份的量,很明显胃会受不了。尤其是一些降血糖的药物,双倍服用后要比漏服更危险,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可能人就一下子晕过去了,甚至造成生命危险。要知道,一次低血糖反应带来的机体损害比好几个月的高血糖状态都来的大。

药师提醒:1天服用1次的药物,忘服用后当天补上即可。1天服用2~3次的药物,忘记服药后,若接近这次的服药时间,可以补服,下一次按正规时间服用;若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则无需补服,下次服药时服用当次剂量即可。此外,忘记服用饭前服用的药物,建议在餐后补充。


误区十


家庭储备药品越多越安全


盘点一下:我们不小心掉进的那些用药误区


很多人打开自己的家庭小药箱总是满满的一箱子药,无论用得着的,还是用不着的,总之,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家里储备一些药品,品种、数量多多益善。

其实,家里储备的药品越多,药品过期后所承担的药品安全和经济损失越大。科学管理药箱不仅可以遏制浪费,也可以减少经济上的损失。

药师提醒:科学管理家庭药箱,不盲目储备药物,经常检查家中的药箱,比如一年期、半年期的药品,对药箱及时做一个调整和处理。在不断调整小药箱的时候,大家也就逐渐知道,哪些药品是家庭需要常备的。


“岭南药学”属于纯公益公众号,注重健康科普分享,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