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镜头:说说农村那些年、那些事,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过去

这是一组老镜头,不知你经历过多少,听说过多少,或看到过多少?

鸡和蛋:大集体的时候,农村家家户户养母鸡,多的七、八只,少的二、三只,母鸡是农家小院和街头巷尾司空见惯的一景。那时农村生态好,民风淳朴,即使没有粗杂粮,母鸡靠四下里啄食各种小虫、杂草、菜叶、沙子也能生长得挺壮实,产名符其实的绿色鸡蛋。母鸡能下蛋,鸡蛋有丰富营养,能填充吃不饱的肚子,滋补孱弱的身子骨。但那时农户养母鸡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吃鸡蛋。鸡蛋就在眼前,吃蛋却成了奢望。"鸡下蛋,蛋生钱",这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当时一只鸡蛋卖到国营供销社,能换回七、八分钱,日积月累,攒少成多,大人孩子的口粮、柴米油盐和针头线脑便多了个着落。母鸡可以说是农民的"存钱罐""香饽饽"。

老镜头:说说农村那些年、那些事,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过去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母鸡中出了吃里扒外的"叛徒"。母鸡虽然是散养,但都识路认门,知道要回主人家中下蛋、栖息,每次下完蛋,还不忘"咯咯嗒、咯咯嗒"起劲地向主人邀功报喜,因此主人对每只母鸡的下蛋规律、每天的下蛋数量都知根知底,掐指一算八九不离十。倘若主人发现近来母鸡的下蛋量出现异常,个别下蛋期的母鸡行踪可疑,就要多留个心眼,因为母鸡中很有可能出了"叛徒"。这时,聪明的主人就会盯上左邻右舍,只要听到哪户人家发出"咯咯嗒、咯咯嗒"的鸡叫声,便匆忙出门盯梢,一旦发现自家的母鸡大摇大摆地从邻居家中走出来,就算看穿了猫腻,逮了个现行。接下来,母鸡多半只有接受宰杀的份了。主人嫌它有异心,靠不住,不养家。

老镜头:说说农村那些年、那些事,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过去

那时的庄稼人把蛋看得比鸡值钱,吃里扒外的母鸡,中看不中用,看着还窝火,杀了也罢。这就是当时农民心里鸡和蛋的逻辑。

闹心的猪肉:那个时候,猪肉对农村人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稀罕物、奢侈品,一年到头都见不得几回,吃不上几口。在乡下,一个人民公社里,方圆几十里,收购毛猪、屠宰生猪和出售猪肉的只有食品站一家单位,里面的职工都吃"皇粮",工作体面,掌"生杀予夺"大权。那时猪肉不兴剔骨,一爿肉从上到下肥瘦一个价卖,而且庄稼人都喜肥厌瘦,越是膘子厚、油水旺、瘦肉少的部位越抢手。但是吃肥还是吃瘦,自己却未必说了算,横竖都在人家手里攥着。如果是陌生人,猪肉的肥瘦、夹带的骨头多少,全凭食品站职工的手下一刀,容不得你半点挑剔和商量。如果是食品站职工的七大姑八大姨、有一定身份的人或同学朋友,则另当别论,他们可以随意挑选看中的猪肉,操刀人亦游刃有余,能让其称心如意、眉开眼笑而归。

老镜头:说说农村那些年、那些事,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过去

当然,走"小后门"的事还是有的。若是有人"会来事",笑容可掬叫一声"师傅",随手再恭恭敬敬地递上一支香烟,对方一高兴,说不定刀一偏,也会破格让你享受一次额外待遇,收获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只是当时能吃得起香烟的庄稼汉满大街难找,这种情况鲜而见之。

农民的日子过得苦,吃次猪肉像过年,到手的猪肉还不如意,你说闹心不闹心?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欢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