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丹: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郑红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郑红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鄭紅丹

寧陝縣位於秦嶺南麓腹地中段,集貧困地區、重點林區、主體生態功能區、引漢濟渭庫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於一身,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轄11個鎮68個行政村12個社區,總人口7.4萬,其中農業人口6萬。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寧陝立足森林覆蓋率90.2%的資源優勢,依託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積極踐行“兩山”理論,把生態優勢作為後發趕超的戰略性資源,堅定不移地推進綠色循環發展,努力推動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堅持走綠色脫貧之路。通過激活釋放生態紅利,把“綠水青山”變成貧困戶的“金山銀山”,積極探索“生態+”扶貧的實踐樣板, 打造群眾脫貧致富“金飯碗”,“生態+”扶貧新模式已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2017年682戶2259脫貧人口中通過生態脫貧達361戶1192人,佔比達52.9%。

一、做優“生態+產業”,讓農戶在“綠水青山”中致富。寧陝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大力推動生態林業、特色農業和休閒農業發展,帶動全縣農民增收和農戶脫貧,實現生態與產業、農業與農民的“雙贏”和“共富”。積極打造乾果(板栗、核桃)、林下藥菌(食用菌)、特種養殖、花卉苗木四大林業產業,全縣累計建設高標準核桃園11.7萬畝,板栗園21萬畝,林麝、梅花鹿養殖存欄量1500頭,發展林下天麻、豬苓等藥材9.97萬畝,利用撫育廢棄物年發展袋料食用菌1000萬袋。按照“企業+園區+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精心培育了6個市級龍頭企業、28個現代農業園區、219 個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依託“三變”改革模式把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使他們通過入社生產、入股分紅、土地流轉、訂單生產、聘用打工等實現穩定增收。全縣核桃、中藥材、食用菌均有龍頭加工企業引領提升,鎮村建有37個主導產業初加工點,寧陝天麻、豬苓獲得國家地標產品和“十大秦藥”,“天華山”香菇獲得省級名牌。2017年生態產業覆蓋全縣11個鎮70%的農戶,實現了40個貧困村和有產業發展能力的2140戶貧困戶全覆蓋。農業產業人均收入586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61元,其中貧困農戶收入達到 5782.76 元。

二、做活“生態+改革”,讓農戶在“生態紅利”中增收。寧陝是國家首批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在深入推進林業綜合改革中,圍繞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財政扶持制度建設、推進公益林管理經營機制建設、推進林權流轉機制和制度建設四個方面大膽探索,開創了一條“生態環境得保護、農民能脫貧致富”的林業生態改革新路子。依託生態資源變資產增收。率先將306.2萬畝集體林地落實到戶,頒發了1.73萬本林權證,林權發證率達到99%。積極探索林地“三權分置”改革,林地流轉累計 85萬畝,總交易額達7億餘元。累計開展林權抵押面積達3.17萬畝,發放林權抵押貸款6337萬元。發放了全省首批公益林預收益抵押貸款180萬元。讓貧困戶以林業資產入股分紅、融資收益等方式年人均增加資產性收入,覆蓋貧困戶742戶1626人,年人均增收510元。通過生態工程建設增收。每年在各項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建設中,優先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覆蓋、優先聘用貧困勞動力。2017年,全縣共實施森林撫育、造林綠化、林下經濟、核桃經濟林等4個工程項目,總投資750萬元,直接帶動30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時,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1.15 萬畝,對符合退耕還林條件的貧困戶實現全覆蓋,涉及貧困戶871戶,人均達到1.5畝、戶均增收1800元。完善公益林補償機制增收。2016年在全國貧困縣中第一個用縣本級財政投入生態補償,當年安排資金650萬元將65萬畝省級公益林補償標準由5元每畝提高到15元每畝,與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持平。2018年,全縣兌現國、省兩級生態補償資金2978.42萬元,受益農戶8586戶28613人,其中貧困戶2719戶8560人,貧困農戶戶均補償資金達到1413元。

三、做實“生態+就業”,讓農民在呵護綠水青山中脫貧。充分調動農民生態保護積極性,2016率先在全省探索貧困戶就地轉化生態護林員兼護河員的扶貧路子,創新構建了林業、國土、水利和環保“四位一體”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體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按照縣管、鎮聘、村用的原則,從40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吸納有勞動能力的837名貧困群眾擔任生態管護員。通過培訓全部上崗,人均管護面積500畝以上,每人每年工資為7000元,實行動態考核管理,一年一聘。全縣通過聘任生態護林員,使837戶貧困戶戶均增收7000元、人均增收2000餘元,取得了“一人護山水、全家能脫貧”的良好成效。

四、做強“生態+旅遊”,讓農民在“金山銀山”中收益。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吸納帶動能力強的特點,不斷創新“生態+旅遊”模式,積極探索核心景區直接帶動、鄉村旅遊創業帶動、資源資產入股帶動、旅遊商品開發帶動四種旅遊帶動脫貧攻堅新路徑,形成了全域性開發的“蒿溝模式”、社區性開發的“皇冠模式”、景區性帶動的“元潭模式”、股份制開發的“漫溝模式”, 2017年直接帶動358戶1074人貧困人口脫貧,分別佔年度脫貧戶數、人數的25.4%、23.5%。全年接待遊客48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0.38億元,貧困戶通過生態旅遊戶均增收3000餘元。

五、做精“生態+搬遷+改造”,讓農戶在生態宜居中小康。以移民搬遷為抓手,對從山上搬到山下的群眾實施宅基地騰退和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真正實現了“人退林進”。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重點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為每個符合退耕還林條件的貧困戶規劃落實退耕還林人均1.5畝以上。2017年設計退耕還林5000畝,貧困戶涉及13個村(社區),涉及貧困戶267戶789人807.11畝,補助貧困人口資金40.06萬元, 2018年5000畝新一輪退耕還林面積正在規劃設計中。同時,以農村危房改造為接入點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不斷促進生態功能恢復,2017年同步實施了40個貧困村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及貧困戶民居改造工作,綠化造林2.9萬畝,2018年春季綠化造林達2.06萬畝;建設扶貧搬遷生態宜居社區38個,安置貧困戶2502戶7573人,實現了搬遷與脫貧同步,生態與宜居雙提升。

(作者系寧陝縣委副書記、縣長)

郑红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