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郑红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郑红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郑红丹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腹地中段,集贫困地区、重点林区、主体生态功能区、引汉济渭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于一身,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辖11个镇68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人口7.4万,其中农业人口6万。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陕立足森林覆盖率90.2%的资源优势,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把生态优势作为后发赶超的战略性资源,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努力推动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走绿色脱贫之路。通过激活释放生态红利,把“绿水青山”变成贫困户的“金山银山”,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 打造群众脱贫致富“金饭碗”,“生态+”扶贫新模式已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2017年682户2259脱贫人口中通过生态脱贫达361户1192人,占比达52.9%。

一、做优“生态+产业”,让农户在“绿水青山”中致富。宁陕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大力推动生态林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带动全县农民增收和农户脱贫,实现生态与产业、农业与农民的“双赢”和“共富”。积极打造干果(板栗、核桃)、林下药菌(食用菌)、特种养殖、花卉苗木四大林业产业,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核桃园11.7万亩,板栗园21万亩,林麝、梅花鹿养殖存栏量1500头,发展林下天麻、猪苓等药材9.97万亩,利用抚育废弃物年发展袋料食用菌1000万袋。按照“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精心培育了6个市级龙头企业、28个现代农业园区、219 个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依托“三变”改革模式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使他们通过入社生产、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生产、聘用打工等实现稳定增收。全县核桃、中药材、食用菌均有龙头加工企业引领提升,镇村建有37个主导产业初加工点,宁陕天麻、猪苓获得国家地标产品和“十大秦药”,“天华山”香菇获得省级名牌。2017年生态产业覆盖全县11个镇70%的农户,实现了40个贫困村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2140户贫困户全覆盖。农业产业人均收入586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61元,其中贫困农户收入达到 5782.76 元。

二、做活“生态+改革”,让农户在“生态红利”中增收。宁陕是国家首批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深入推进林业综合改革中,围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财政扶持制度建设、推进公益林管理经营机制建设、推进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大胆探索,开创了一条“生态环境得保护、农民能脱贫致富”的林业生态改革新路子。依托生态资源变资产增收。率先将306.2万亩集体林地落实到户,颁发了1.73万本林权证,林权发证率达到99%。积极探索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林地流转累计 85万亩,总交易额达7亿余元。累计开展林权抵押面积达3.17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337万元。发放了全省首批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180万元。让贫困户以林业资产入股分红、融资收益等方式年人均增加资产性收入,覆盖贫困户742户1626人,年人均增收510元。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增收。每年在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中,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覆盖、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2017年,全县共实施森林抚育、造林绿化、林下经济、核桃经济林等4个工程项目,总投资750万元,直接带动3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15 万亩,对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涉及贫困户871户,人均达到1.5亩、户均增收1800元。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增收。2016年在全国贫困县中第一个用县本级财政投入生态补偿,当年安排资金650万元将65万亩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5元每亩提高到15元每亩,与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持平。2018年,全县兑现国、省两级生态补偿资金2978.42万元,受益农户8586户28613人,其中贫困户2719户8560人,贫困农户户均补偿资金达到1413元。

三、做实“生态+就业”,让农民在呵护绿水青山中脱贫。充分调动农民生态保护积极性,2016率先在全省探索贫困户就地转化生态护林员兼护河员的扶贫路子,创新构建了林业、国土、水利和环保“四位一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县管、镇聘、村用的原则,从4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837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管护员。通过培训全部上岗,人均管护面积500亩以上,每人每年工资为7000元,实行动态考核管理,一年一聘。全县通过聘任生态护林员,使83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7000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取得了“一人护山水、全家能脱贫”的良好成效。

四、做强“生态+旅游”,让农民在“金山银山”中收益。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吸纳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不断创新“生态+旅游”模式,积极探索核心景区直接带动、乡村旅游创业带动、资源资产入股带动、旅游商品开发带动四种旅游带动脱贫攻坚新路径,形成了全域性开发的“蒿沟模式”、社区性开发的“皇冠模式”、景区性带动的“元潭模式”、股份制开发的“漫沟模式”, 2017年直接带动358户1074人贫困人口脱贫,分别占年度脱贫户数、人数的25.4%、23.5%。全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38亿元,贫困户通过生态旅游户均增收3000余元。

五、做精“生态+搬迁+改造”,让农户在生态宜居中小康。以移民搬迁为抓手,对从山上搬到山下的群众实施宅基地腾退和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真正实现了“人退林进”。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为每个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户规划落实退耕还林人均1.5亩以上。2017年设计退耕还林5000亩,贫困户涉及13个村(社区),涉及贫困户267户789人807.11亩,补助贫困人口资金40.06万元, 2018年5000亩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正在规划设计中。同时,以农村危房改造为接入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促进生态功能恢复,2017年同步实施了40个贫困村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贫困户民居改造工作,绿化造林2.9万亩,2018年春季绿化造林达2.06万亩;建设扶贫搬迁生态宜居社区38个,安置贫困户2502户7573人,实现了搬迁与脱贫同步,生态与宜居双提升。

(作者系宁陕县委副书记、县长)

郑红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