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养,全看细节

所谓教养,全看细节

最近中国游客瑞典被弃坟场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有评论说这是一起经典的幼儿园“园闹”事件,不过是不成熟的巨婴们触碰正常文明世界后,因其行为规范不合适而被教育的最新案例。

一个人的言行就透露出一个人的教养,所谓教育,就是要教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懂得文明与野蛮之界限的人。早在十多年前,陈丹青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细节与教养,一起来读。

-01-

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可是我到现在遇到有些小礼节,还是止不住地没礼貌。

我喜欢逛古董店,最近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

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

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

我很少脸红的,当时脸红到脖子,非常难为情。

所谓教养,全看细节

我小时候常被大人训斥,训斥的理由不是顽皮捣蛋、翻墙砸东西,而是没礼貌,并不是这个人不好,实际上是不懂事。

小时候,年轻时不礼貌、调皮,甚至粗鄙,情有可原,尤其是在那么一个粗暴荒凉的年代。

可是岁数大了,今年(2006年)我虚岁53了,在罗马,在文艺复兴的故国,不经意之间,小时候“文革知青”那种没教养,那种粗鄙的人格,就露出来,这位老人把我点醒了。

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可是所谓教养、所谓礼貌,全看小事情。今天,我们的所谓“人文”状况,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普遍的教养,出了什么问题?

一方面,在我们十年记忆中,中国的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国家强大了,经济增长全球最高,年轻一代越来越知识化、现代化、国际化。

可是也因为这二十几年的经济体制转型,中国又出现前所未有的大问题:大家都同意,我们的人文素质发生很大的问题,大家都不满意。

-02-

“人文”这两个字,汉语原来是没有的。这个词,实际上最早是从“文艺复兴”那里来的。文艺复兴以前,漫长的一千多年中世纪,人是上帝的仆人,上帝的罪人……

到了文艺复兴,所谓“人”,所谓“人的价值”抬起头来,简单说,就是世间一切,人最重要。

文艺复兴是个物理、天文、哲学等大发明时代,人类忽然跳跃着进步了一次,它泛指所以学科、所有学问,总起来,叫做“人文”,叫做“人文主义”。

按理说,中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教育,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和所有学科知识,我们差不多都掌握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提人文教育?提人文素质?

素质,也泛指很多内涵,但我宁可用比较多的字,叫做“教养”。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叫“人文与教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国民的教养,是慢慢养成的;

一是推动教养,是历史慢慢形成的。

我特别注意后者:几十年来,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一些国民失去了教养,而且是起码的教养?

很多很多有地位的人,教授、官员、社会名流……你仔细去看,他们未必有教养。我本人的没教养,刚才已经有个例子。现在说个别人的例子,是别人对我没教养。

我有一次在厕所正撒尿,一个仪表堂堂的青年,二十四五岁的样子,是个研究生,立刻跑过来站在我后面大声说:“你是不是陈老师?我是从江西来的,你江西插过队,我要跟你照个相。”

我非常尴尬,因为我正在撒尿。他那样没礼貌,完全不懂应该在外面等我,不懂得不可以这样对一个长辈说话。

出了厕所,他早已准备好了照相机,把我像人质一样一把夹住,不由分说就拍照。这样情况我不止一次遇到――虽然并不是每次都在撒尿――但一上来就抓紧,拍完就走,然后跟人说,你看!我跟陈老师合影。

我们小时候,所有大人都不许我们这样对待人,可是如今变成大学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不是对我一个人,所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或必须认识一下的,都这样,行话叫做“混个熟脸”――这就是没教养。

所谓教养,全看细节

-03-

20世纪90年代有个案例:

美国爱(依)阿华州,一位中国留学生枪杀了他的三个老师,还有他的一个中国同学。

他叫卢刚,在中国是天才班培养的,成绩优异,很年轻就出国。和另外一个天才学生,温州人,两人都在爱阿华州大学修天体学,都师从同样的导师。

卢刚没得到他要的分数,另一个同学得到了,他忌恨同学,也忌恨老师。

他带了手枪到不同的教室,把几位老师一个一个打死,也把那位温州同学打死。

事情发生后,美国非常痛惜,并不是痛惜他开枪杀人,因为美国经常发生校园枪击案,隔三岔五会有报道,这是美国的老问题――美国痛惜什么呢?

在全世界天体物理研究方面,一共有6个最顶尖的教授,现在有3个没了,被打死了。天体学研究近百年的累积,现在一半变成空白,失去了重要的研究者。

但我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

中国正在健全法制,营造司法改进的环境。但一个国家只有法制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美国呆了这么久,亲眼看到这是个法制严明的国家。可是法制不能解决所有事情,维持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法制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人的教养,人的行为规范。

留学生卢刚案真正动人的是后面的故事,中国人听了,简直匪夷所思。

爱阿华区是个大学区,有将近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卢刚案发生后,全体中国留学生和家属非常紧张:我们在别人国家犯了案,杀了人,出门怎么面对美国人?

可就在案发当天晚上,爱阿华州所有中国留学生家门口都有一封信塞进来,是当地教堂散发的,大意是说:“请所有中国人不要紧张,不要愧疚,我们都是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请大家一起为死难者祈祷,为凶手祈祷。”

中国人安心了,第二天上学、上班,又受到美国同学和同事的口头安慰,然后教堂请中国人(不管信不信教)都来参加仪式,原谅罪人,超度死者。

这事发生在我们国家会怎么样?我相信政府会有理性,不见得失控、失态。

但在一个道德传统没有中断的国家,或者道德传统严重中断的国家,一旦发生这种悲剧,你会见证二者的差异。

所谓教养,全看细节

-04-

今天整个人文状况发生问题,有远因,有近因,远因是“五四运动”,近因是文革。造成的后果是我们民族长期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被中断了。

中断以后,可以恢复,但伤口留着疤,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

文化断层比肉体破裂可怕得多,后果也严重得多。

“五四运动”把整个先秦诸子以来的大统,基本上给否掉了。但中国要现代化,要转型,不动这大刀子不行。

1919年不可能预见大统,而文化大革命把“五四”传统也颠覆掉了。

那十年,人的问题,社会问题,在最近几十年慢慢显示出来,在各种形态、各种人群中,由各种新的原因和旧的病根,处处显示出来――这是真正严峻的问题。

但我们要对国家的历史有个大的体谅。

为什么古老民族在当代遭遇现代化,必须转型,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必须抛弃传统?

因为那些传统不再适用新的国家形态,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结构――所谓“人文”,所谓“教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就是这样作为代价牺牲掉的。

直到国家富强到一定程度,我们又回到这个问题,回到“人”的问题,没法回避。

-05-

▍我眼中有教养的40个细节 ▍

01 别人给你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02 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或者一味地说着啊啊啊、是是是。

03 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回目直视,要假装没注意到。

04 女人一辈子不能手心朝上向男人要钱花。

05 吃完饭退席时说:“我吃完了,你们慢用。”

06 给人递水递饭一定是双手。

07 坐椅子不要翘起来。

08 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不要拿筷子敲碗。

09 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10 送人走要说:“慢走。”

所谓教养,全看细节

11 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12 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13 不揭别人的短处。

14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否则会显得很没礼貌。

15 帮别人倒茶倒水之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16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17 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诺。

18 屋里有人的时候,出门要轻关门。

19 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

20 盛饭或端茶给别人时,如果中间隔了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穿过去,而要从别人后面绕过去。

所谓教养,全看细节

21 学会温柔,学会聆听。

22 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23 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音。

24 捡东西或者穿鞋的时候要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

25 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不要先辩驳,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再解释。

26 做事情要适可而止,无论是狂吃喜欢的食物还是闹脾气。

27 到朋友家吃完饭,要主动帮忙洗碗清理桌子。

28 生活中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你不可能与每个人都合拍,但是有一点是四海皆准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

29 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不要轻易告诉对方你的秘密。

30 学无止境,不仅要学书本知识,更要学会怎么待人处事,社会远比你想像的要复杂。

所谓教养,全看细节

31 最勇敢的事情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不要害怕欺骗,但要知道世界上存在欺骗。

32 擦桌子的时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33 打电话接电话第一句话一定要是:“喂,您好!”挂电话的时候,对方如果是长辈,或者你的上司,那么就等对方先挂了你再挂。如果你自己就是长辈或上司,那就主动先挂电话,别让电话那边的人等。

34 不随地吐痰扔东西,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里。

35 走路手不要插在口袋里。

36 不管什么条件下,仔细刷牙,特别是晚上。

37 早上一定要吃早餐,没有早餐也一定要喝杯水。

38 停车要入位,给别人开车门留好空间,车头向前,方便离开。

39 如果是弹簧门,不管是拉还是推,请先出后进。如果身后有人应主动把门扶好,防止门弹回拍到别人。别人为自己开门一定要说谢谢。

40 有礼貌应该是对所有人,无论是上司、长辈、餐馆服务员或是路边捡垃圾的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