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猗環保局:遠行千里取經,治汙皆爲民生

法制教育網訊:我們這一套環保處理設施採用了光氧催化技術,能夠有效降解工業廢氣,並且運行穩定可靠,成本低,設備佔地面積小,自重輕,優勢很明顯。”正在講話的人是山東省棲霞市一家果筐企業的負責人,在一旁傾聽的是山西臨猗環保局的趙紅衛同志。臨猗縣距離棲霞市有千里之遙,兩個人怎麼會有交集呢?

原來,趙紅衛是受臨猗環保局領導重託,專程來山東棲霞和臨沂蒙陰考察果品包裝行業環保管理情況。

臨猗環保局此刻派員赴外地考察,是基於整治“散亂汙”企業環保專項行動形勢的需要,更是從全縣果品包裝企業長遠發展和對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問題慎重處置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做出的決定。

山西臨猗環保局:遠行千里取經,治汙皆為民生

臨猗縣地處晉南,人口56萬,全縣有蘋果樹面積約100萬畝,是名符其實的果業生產大縣。近年來,隨著果樹種植、管理、果品銷售的發展,果品包裝(紙箱、果筐、發泡網等)企業相應而生並迅速發展。這類企業大多處於鄉鎮地區,生產經營模式比較散亂和粗放,有的環評手續不齊全,有的治汙設施不到位,特別是很多土地手續不規範。面對種種問題,2018年8月上旬,臨猗環保局決定採取“走出去,拿進來”的方法,特派出趙紅衛、賈溫剛兩名同志赴山東棲霞市和蒙陰縣進行考察,學習和借鑑外地先進經驗,摸索環保管理的新路子。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臨猗環保局兩名同志先後與兩地環保部門的審批股長、監察隊長、監測站站長進行了深層次的交談,聽取他們的經驗介紹,並深入當地企業,實地察看企業的環保設施運轉情況。

結束考察後,趙紅衛同志就考察情況進行彙總整理,形成一篇質量較高的報告,其中三條經驗值得我們借鑑:一是企業辦理環評手續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必須具備合法的土地手續;二是果筐類涉塑企業均須建設光氧催化設施,原活性炭吸附設施必須進行升級改造,提升治汙效果,實現達標排放;三是原則上不再辦理新的果筐廠項目。總之,這次考察,對於臨猗縣果品包裝相關企業的環保管理、檢查、治理設施、手續辦理等方面的環保工作,起到了切實指導的作用,打破了環保工作瓶頸,推動了“散亂汙”行動進展。

圖文:鄧建收 郭思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